课件40张PPT。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一、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二、新课程教学的“一个核心”和六大关系; 六大关系:
灵与肉的关系; 宽与窄的关系;
深与浅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
学与练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新课程教学的“一个核心”和六大关系;一个核心: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辛亥革命教材分析一、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二、新课程教学的“一个核心”和六大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辛亥革命在整个中国近代史处于承上启下的
地位。地位极为重要。
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中的极为重要的一环,
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
是中国近现代生活变迁的重要因素和重大变化时期。
1、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过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武昌起义主可观条件的归纳,分析其爆发的必然性。
(2)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了解其进步性。
(3)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了解其历史地位。
(4)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提出的观点,
发挥自己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升华和总结辛亥革命的伟大精神,激励学生
(2)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理解中国革命的必然之路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辛亥革命的历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和历史意义。4、教材特点:教材信息量比较大,资料丰富,
图文并茂。三、辛亥革命教材分析四、学情分析一、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二、新课程教学的“一个核心”和六大关系;学情分析1. 学生为寿昌中学实验班的学生,有一定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 学生由于学习高中历史才一个多月,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联系、比较能力比较欠缺。
3. 学生对历史课比较有兴趣。但对学好历史又缺乏信心。学法指导急待加强。
三、辛亥革命教材分析四、学情分析一、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二、新课程教学的“一个核心”和六大关系;五、小组合作探究法小 组 合 作 探 究 教 学 法教学方法操作要点:(1)学生讨论的组织、激发与评价
(2)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方式:问题的过渡、点拨等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小组成员回答采用记分形式,每题赋予相应分值,四个
小组竞赛,获胜小组成员被授予历史学博士称号。三、辛亥革命教材分析四、学情分析一、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二、新课程教学的“一个核心”和六大关系;六、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五、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一) 导入:辛亥革命研讨会导入
热烈祝贺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
在寿昌中学高一(15)班隆重召开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问题探究一:关于辛亥革命的开端(5分)问题探究二:关于武昌起义(5分)问题探究三:关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6分)问题探究四: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6分)问题探究五: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评价(10分)问题探究六: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为以 后中国革命提供了什么历史教训?(10分)(二)研讨会主题和内容问题一:关于辛亥革命的开端问题二:关于武昌起义问题三:关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问题四: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问题五: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评价问题六: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
为以 后中国革命提供了什么历史教训?1、设计6大探究问题,以问题探究为主线,活化知识点, 能力点、
情感点。问 题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的分布有何特点?试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难度系数:高(8分))特点: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成因:
(1)南方地区较早的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社会矛盾比较尖锐;
(2)南方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比北方高,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而清朝统治力量相对北方比较弱。
学习测试 梁启超说:“(辛亥革命后)任凭甚么人,尧舜咧,桀纣咧,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咧,王莽、朱温、袁世凯咧,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回革命,就象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象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 (难度系数:高(8分))1、梁启超说“不会再有这回事了”,“这回事”是指什么?2、“这回事”在辛亥革命后出现过吗?其结局是什么?产生这一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这回事”是指重新建立君主专制统治(或复辟帝制)。 出现过,有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拥戴溥仪复辟。结局都是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是:辛亥革命播下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何倒行逆施的复辟行为必遭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问题一:关于辛亥革命的开端问题二:关于武昌起义问题三:关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问题四: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问题五: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评价问题六: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
为以 后中国革命提供了什么历史教训?1、设计6大探究问题,以问题探究为主线,活化知识点, 能力点、
情感点。问 题学习测试材料一:英勇不屈的黄花岗起义战士(见下图)材料二:P48 资料卡片: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遗书。问:结合两则材料说明,革命党人哪些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参考答案:
1、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2、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难度系数:中(3分))问题探究六:
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为以后中国革命提供了什么历史教训?(难度系数:高(8分))精神财富:
1、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2、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3、高昂的民主精神;
4、除旧布新的开拓创新精神。问题一:关于辛亥革命的开端问题二:关于武昌起义问题三:关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问题四: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问题五: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评价1、设计6大探究问题,以问题探究为主线,活化知识点, 能力点、
情感点。2、问题设计革命历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由易及难,按照历史发展
的一般规律讲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六: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
为以 后中国革命提供了什么历史教训?(二)研讨会主题和内容问题一:关于辛亥革命的开端问题二:关于武昌起义问题三:关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问题四: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问题五: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评价问题六: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
为以 后中国革命提供了什么历史教训?1、设计6大探究问题,以问题探究为主线,活化知识点, 能力点、
情感点。2、问题设计革命历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由易及难,按照历史发展
的一般规律讲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学法指导化有形为无形。(二)研讨会主题和内容问题探究二:关于武昌起义(5分) 有人认为武昌起义是偶发事件?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武昌起义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因为当时主客观条件基本成熟
客观条件:
(1)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2)湖北新军前往镇压保路运动,武汉兵力空虚。
主观条件:革命党人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
(1)思想准备: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提出及革命思想的传播;
(2)组织准备:同盟会的成立加强了革命力量的联合;
(3)武装准备:一系列武装起义及黄花岗起义加速革命进程。
(4)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随机应变、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问题探究三:关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6分) 有人认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中混进了许多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它其实是一个改良政府;有人则认为它是一个革命政府。你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它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理由:
(1)从产生背景而言:它是革命党人武装起义成功后建立的政府;
(2)从组成成员而言:尽管也混进了一些立宪派和旧官僚,但各部实权基本上掌握在同盟会成员手中;
(3)从实施政策而言: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在政治上颁布《临时约法》,在经济上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以上措施都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学习测试 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的颁布有何意义? (难度系数:中(5分)) 它是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因为:
(1)从制定角度说:它是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的参议院制定,由孙中山颁布的;
(2)从内容角度说: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 制、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体制,有利于维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问题探究四:
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难度系数:中(6分)) 对于革命党人将革命果实拱手让给袁世凯,有人认为是因为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强大,有人认为是因为袁世凯运用两面手法欺骗了革命党人,也有人认为是因为革命党人太软弱。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以上所述三个原因都是。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强大,袁世凯的 两面手法;
主观原因: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根本原因: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底,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具有软弱性。问题探究一:关于辛亥革命的开端(5分)问题探究二:关于武昌起义(5分)问题探究三:关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6分)问题探究四: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6分)问题探究五: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评价(10分)问题探究六: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为以 后中国革命提供了什么历史教训?(10分)1、设计6大探究问题,以问题探究为主线,活化知识点, 能力点、
情感点。4、探究与测试结合,提高效率。3、学法指导化有形为无形。(二)研讨会主题和内容2、问题设计革命历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由易及难,按照历史发展
的一般规律讲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测试 1、(难度系数:低(1分))1911年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所以被称为“辛亥革命”,是因为它是:
A.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B.爆发在农历辛亥年
C.孙中山领导的革命 D.首先在武昌爆发
(B) 2、 (难度系数:低(1)分) 武昌起义之所以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是因为它是: (C)
A.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
B.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C.全国革命高潮的开端
D.一次推翻了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学习测试 (难度系数:低(1分))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中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这反映出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
A、平均地权 B、建立民主共和国
C、发展资本主义 D、推翻清政府(C)(难度系数:低(1分))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C.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D.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B)学习测试 梁启超说:“(辛亥革命后)任凭甚么人,尧舜咧,桀纣咧,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咧,王莽、朱温、袁世凯咧,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回革命,就象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象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 (难度系数:高(8分)每小题2分)1、梁启超说“不会再有这回事了”,“这回事”是指什么?2、“这回事”在辛亥革命后出现过吗?其结局是什么?产生这一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这回事”是指重新建立君主专制统治(或复辟帝制)。 出现过,有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拥戴溥仪复辟。结局都是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是:辛亥革命播下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何倒行逆施的复辟行为必遭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问题探究一:关于辛亥革命的开端(5分)问题探究二:关于武昌起义(5分)问题探究三:关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6分)问题探究四: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6分)问题探究五: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评价(10分)问题探究六: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为以 后中国革命提供了什么历史教训?(10分)1、设计6大探究问题,以问题探究为主线,活化知识点, 能力点、
情感点。4、探究与测试结合,提高效率。3、学法指导化有形为无形。(二)研讨会主题和内容2、问题设计革命历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由易及难,按照历史发展
的一般规律讲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小结: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习本节的体会和感受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高度概括能力,进一步升华辛亥革命的精神
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感悟历史。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18分 12分 15分 12分 祝贺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第一组成员被授予历史学博士称号!鼓掌祝贺!
第三组成员被授予历史学硕士称号!鼓掌祝贺!
第二、四组成员被授予历史学学士称号!鼓掌祝贺!三、辛亥革命教材分析四、学情分析一、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二、新课程教学的“一个核心”和六大关系;六、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五、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七、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学生上课是快乐的!
历史是可以学好的!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教师的要求是高的!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