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3.3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温馨提示:依据下列表格自读课文,独立查找表格中的内容并背诵,如有疑难,做出标记,等待合作解决。
著作 作者 类别 内容 影响
李时珍
(1518—1593)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材料一:李时珍潜心钻研前人的医学著作,在实践中细心治疗病人,医术提高很快。在实践中,他深感医生对药物的辨识和使用至关重要,有必要对古代的药物学书籍加以整理和补充,编写一部新的医药学著作。于是,他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并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向人们请教,不辞辛苦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思考: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李时珍能够写出《本草纲目》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他在灵长类动物中先描记猕猴、猩猩、狒狒、野人等,再描记人类等。
《本草纲目》插图
思考:材料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动物药部分的编排体现了什么思想?你认为这种思想在当时先进吗?
宋应星
(1587—约1666)
中国明末清初著的科学家。
材料三: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了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研究,写出了《天工开物》一书。
思考:
1.宋应星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他与李时珍两人具有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3.《天工开物》书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全书以谷物开篇,以珠玉结束,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材料四:海水本身便含盐质。海边地势高的地方叫潮墩,地势低的叫草荡,这些地方都产盐。虽然同样的盐出于海中,而制盐的方法却有不同。
一种方法是,在不被海潮冲没的堤岸高地上种盐。预计次日无雨,则今天将稻、麦秆灰及卢茅灰广泛地洒在地上约一寸厚,压平使之均匀。至次日早晨露气冲腾之时,盐分便像茅草那样在灰层中长出。白天晴朗时,将灰和盐一起扫起并淋洗、煎练。
另一种方法是,在浅滩地方不用草木灰压。只等潮水一过,至次日天晴,半天便能晒出盐霜,赶快去扫取煎练。
另法是将海潮引至深处,先掘深坑,将竹或木璜架在坑上,上铺席子,席上又铺沙。当海潮淹没坑顶而冲过之后,盐质便经过沙而渗入坑中。撤去沙、席,用灯放在坑内照之。盐卤将灯火冲灭,这时便取卤水煎练。
思考:
1.你认为上述材料应该出自于哪种类型的著作?
2.材料中提到了几种制盐方法?你认为那种制盐方法最好?谈谈理由。
《天工开物》
徐光启
(1562—1633)
明代著名科学家 政治家
《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全书60卷,约70万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本草纲目》历经周折刊印面世的当年(1596年),李时珍之子李建元遵照父亲使《本草纲目》为更多人服务的遗愿,献书于朝廷。然而,明神宗收到《本草纲目》和李建元的上疏后,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
《天工开物》具有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明末清初即在日本广泛流传,后被译为法、德、英多种文字,受到许多国家重视,但在我国却由于封建制度对科学技术的桎梏而长期不传。
思考:材料中《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在当时受到了什么待遇?说明了什么?
温馨提示:结合下列两幅图片,阅读并记忆课本内容,以导游身份向大家介绍“明长城和北京城”。
材料一: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材料二:历史上,长城南北两大文化集团,长期处在对峙——不稳定——停止又对峙的循环往复之中,而长城是两种势力的藩篱。由于它的阻隔,不仅保护了中原较先进的农业文化,同时也促进了边疆的繁荣和北方游牧民族向高层次文明社会的发展。
思考:
1.从材料一中归纳历代统治者为什么修长城?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修筑长城的意义。
材料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义勇军进行曲》中雄伟庄严的嘹亮歌声,曾在反击外来者入侵,保卫中华民族生存的抗战时期响彻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大江南北。
材料二: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把长城与壮丽的河山景色相结合,抒发了雄壮的革命胸怀。
材料三: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登上八达岭长城,发出了“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创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的感慨。迄今,八达岭长城先后有46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登临。他们在这里播种友谊的种子,唱响和平的心曲。
思考: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长城的现实意义。
图一 故宫平面图
图二 檐角神兽
图三 龙形图案
图四 殿前石狮子
图五 故宫游人
思考:
1.据图一分析,故宫建筑的布局有什么显著特点?
2.从图二、图三、图四三幅图片的色彩、图案分析故宫建筑在封建社会体现了什么象征意义?
3.由图五和图六可以看出,现在的故宫有什么价值?
温馨提示:依据下列表格自读课文,独立查找表格中的内容并背诵,如有疑难,做出标记,等待合作解决。
类别 人物 时间 著作 主要内容 意义地位
长篇章回体小说
戏剧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章回体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体裁上还保持着讲史的痕迹。
知识链接
任选一幅图片,向大家介绍一下与之相关的作品。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明长城和北京城
科技名著
小说和戏剧
科技名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药物学著作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 百科全书”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明代末年的一部重要农业科学巨著
小说和戏剧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成书时间:元末明初
作者:罗贯中
地位: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成书时间:元末明初
作者:施耐庵
地位:优秀的长篇小说
成书时间:明代中期
作者:吴承恩
地位: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概况: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代表人物:汤显祖
戏剧
代表作品:《牡丹亭》
退出
明长城和北京城
明长城
修筑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下
东西起点: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
作用:军事防御体系
材料:砖石
组成:城墙(主体)、关隘、城台、烽火台
影响: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修建基础及人物: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
组成:宫殿、皇城内城和外城
布局: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有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对称展开,以宫殿为重点
紫禁城:宫城即紫禁城,北京城的核心
1.政治:国家统一安定,君主集权空前强化,思想禁锢不断加强。
2.经济: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发展。
3.阶层:市民阶层兴起,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三大总结性科技巨著
长城
和故宫
三大长篇章回体小说
戏
剧
1.从内容上看:多、全——总结性巨著,是集大成之作。
2.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从人的主体行为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献身科学精神。
4.从部分内容看:体现出反封建思想,体现出西方文化的传入。
1.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 )
农耕 织布 炼水银、朱砂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C
2.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 )
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D
3. 下列根据民间故事创作的描写神魔虚幻世界的长篇小说是 ( )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C
4.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B
综合探究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著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技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著作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英]李约瑟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本草纲目》被李约瑟称为“登峰造极的著作”的原因。
2.医药学家李时珍凝聚了近30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不朽的巨著。我们应该学习他的 哪些优秀品质和精神?
材料二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因之,曲成而不遣,岂人力也哉。(天地之间物以万计,人类要做的事情因此也就很多,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生产出种类齐全的物品,这并不单是靠人工的力量,也有自然力的作用在内。)
——《天工开物》
3.这段话反映了哪位作者的什么思想?
4.你觉得这种思想对我们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1.略。
2.略。
3.宋应星。人类与自然要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4.它告诉我们要注意与自然相协调,适应生存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不能超越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