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标要求】
1.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
2.掌握明长城和明朝北京城的基本情况
3.了解明朝小说和戏剧的代表作品及主要内容,明确其思想艺术特点
【学习重点】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长城与北京城、明清小说的成就与时代特点
【学习过程】
一、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
(1)作者:__________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2)内容: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3)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天工开物》
(1)作者:__________。
(2)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3)地位: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________________”。
3.《农政全书》
(1)作者:明代科学家__________。
(2)内容: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____________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3)地位: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____________巨著。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1)修建目的:防御北方____________南扰。
(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____________。
(3)历史地位: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________,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4)作用:成为各民族________的纽带。
2.北京城
(1)迁都:明朝的北京城是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明成祖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2)布局:明朝北京城有宫城、________、内城和__________。宫城即__________,是北京城的核心。
(3)建筑: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艺术
1.小说
小说 时间 作者 内容 地位
《三国志通俗演义》 元末明初 ______ 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 是我国______小说的开山之作
《水浒传》 元末明初 ______ 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优秀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明代中期 ______ 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富于________色彩的神话小说
2.艺术: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__________》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中医学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代有一部医书收入了药物1892种,收人药方11096个,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它是以下哪一部医书(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千金方》
2.下列关于《本草纲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历时27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B.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C.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药物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D.被译成多种文字
3、某历史兴趣小组要探究明代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下列著作中他们应查阅的是( )
4.明代农学家徐启光,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编写了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学巨著。这部著作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水经注》
5.明朝修筑长城的直接目的是( )
A.防御蒙古贵族南扰 B.巩固北部边防 C.维护边境安定 D.阻绝边境走私贸易
6、英国女上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
A.东起辽东,西至临挑 B.东起山海关,西全临挑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7、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 406一1420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观察右图,紫禁城应位于图中的( )
A.外城 B.大城 C.皇城 D.甲宫城
8、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9、古代的许多建筑都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下列著名建筑和始建朝代搭配不准确的是( )
A.赵州桥一隋朝 B.长城一明朝 C.紫禁城一明朝 D.外八庙一清朝
10.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11.材料解析题
(l)图中的人物是谁?是哪个朝代的人?他有什么卓越成就?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宋应星讲:“丐大业文人,弃挪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2)此书指的是哪部书?作者是哪朝人?
(3)此书介绍的是什么内容?在历史上有什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