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2 丝绸之路(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2 丝绸之路(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18 11:1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
矗 凹

戎 循

鸵 匕

贸 芝        


(róng)
(chù)
(矗立)
(āo)
(凹陷)
(戎装)
(mào)
(tuó)
(鸵鸟)
(贸易)
(huàn)
(zhī)
(芝麻)
(美轮美奂)
(bǐ)
(xún)
(循环)
(匕首)
古朴 典雅 石雕 矗立 鸵鸟 戎装

满载 芝麻 缫丝 守候 冶铁 凿井

灌溉 犀牛 雕刻 凝望 商贸 遐想

精神饱满 美轮美奂 高鼻凹眼 丰富多彩

栩栩如生 不计其数 浩浩荡荡 崇山峻岭
学习生字新词:


?
矗立:高耸地立着。 守候:等候。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浩浩荡荡:水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极有声势。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文中说明路途遥。 ?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遐想:漫无边际地想象。(语意未尽)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矗立【耸立】 欢腾【欢悦】 精彩【出色】 遐想【联想】凝望【凝视】典雅【高雅】飘扬【飘荡】繁荣【繁华】 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浩浩荡荡【声势浩大】
反义词:典雅【粗俗】鲜艳【素净】 漫长【短暂】 丰富【贫乏】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分为几段,写了哪些内容?
1.开篇点题(1自然段):描写石雕,引发遐想;
2.依据史实展开想象(2-12自然段):高原守候、问候敬礼、互赠物品、表演魔术;
3.概括叙述突出作用(13自然段):技术输出、动物植物输入、艺术吸收;
4.篇末扣题(14自然段):凝望雕像,无不遐想。
1、边自由朗读课文,边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2、走进“丝绸之路”,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
(1)时间:公元前115年。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
张骞(?—前114年),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著名探险家、外交家。他曾两次出使西域,一次出使云南,两次随军出征匈奴。他官至大行(负责外交事务,位列九卿),随卫青出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
“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
张骞
3、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②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

(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仿佛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品 读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这句话还与课文第一段相呼应。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与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文化的友谊之路。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被俘。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