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
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黄振萍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光明日报》2 018年11月26日)
1.以下表述不属于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的一项是(3分)
A.存心复性,学以成人,经世致用
B.见得亲切,用得透脱
C.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
D.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作者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论述了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对读书方法的重视。
B.文章在论述读书方法的过程中,以陈善的主张作为论述的重点,又以王国维的美学观点加以佐证。
C.文章在论述读书的意义时,首先肯定了读书能够获取新知,然后重点阐明读书能够扩充生命体验。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引用儒家经典尤其是孟子言论,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含量,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徐与乔的《五经读法》、周永年的《先正读书诀》就很难得以出现。
B.“古之学者为己”,可见古人认为读书只以“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背离了读书本意,读书重在提升自我用于家国。
C.优秀的读书人可以把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增添古书的生机活力,提升古书的价值。
D.文中倡导的读书方法有鲜明的儒学特色,所以按照这个方法读书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3分)
边城(节选)
沈从文
祖父回家时,大约已将近平常吃早饭时节了,肩上手上全是东西,一上小山头便喊翠翠,要翠翠拉船过小溪来迎接他。翠翠眼看到多少人已进了城,正在船上急得莫可奈何,听到祖父的声音,精神旺了,锐声答着:“爷爷,爷爷,我来了!”
老船夫从码头边上了渡船后,把肩上手上的东西搁到船头上,一面帮着翠翠拉船,一面向翠翠笑着,如同一个小孩子,神气充满了谦虚与羞怯。“翠翠,你急坏了,是不是?”翠翠本应埋怨祖父的,但她却回答说:“爷爷,我知道你在河街上劝人喝酒,好玩得很。”翠翠还知道祖父极高兴到河街上去玩,但如此说来,将要使祖父害羞乱嚷了,因此话到口边不提出。
翠翠把搁在船头的东西一一估记在眼里,不见了酒葫芦。翠翠嗤的笑了。
“爷爷,你倒慷慨大方,请城中副爷同船上人吃酒,连葫芦也让他们吃到肚里去了!”
祖父笑着,忙做说明:
“哪里,哪里,我那葫芦被顺顺大伯扣下了,他见我在河街上请人喝酒,就说:‘喂,喂,摆渡的张横,这不成的。你不开槽坊,如何这样子!你要做任意大哥,梁山好汉,把你那个放下来,请我全喝了吧。’他当真那么说,‘请我全喝了吧。’我把葫芦放下了。但是我猜想他是同我闹着玩的。他家里还少烧酒吗?翠翠,你说,是不是?……”
“爷爷,你以为人家不是真想喝你的酒,便是同你开玩笑吗?”
“那是怎么的?”
“你放心,人家一定因为你请客不是地方,所以扣下你的葫芦,不让你请人把酒喝完。等等就会派毛伙为你送来的,你还不明白,真是——”
“唉,当真会是这样的!”
说着船已拢了岸,翠翠抢先帮祖父搬东西回家,但结果却只拿了那尾鱼,那个花褡裢;褡裢中钱已用光了,却有一包白糖,一包芝麻小饼子。两人刚把新买的东西搬运到家中,对溪就有人喊过渡,祖父要翠翠看着肉菜免得被野猫拖去,争先下溪去做事,一会儿,便同那个过渡人笑着嚷着到家中来了。原来这人便是送酒葫芦的。只听到祖父说:“翠翠,你猜对了。
人家当真把酒葫芦送来了!”
翠翠来不及向灶边走去,祖父同一个年纪青青的脸黑肩膊宽的人物,便进到屋里了。
翠翠同客人皆笑着,让祖父把话说下去。客人又望着翠翠笑,翠翠仿佛明白为甚么被人望着,有点不好意思起来,走到灶边烧火去了。溪边又有人喊过渡,翠翠赶忙跑出门外船上去,把人渡过了溪。恰好又有人过溪。天虽落小雨,过渡人却分外多,一连三次。翠翠在船上一面作事,一面想起祖父的趣处。不知怎么的,从城里被人打发来送酒葫芦的,她觉得好象是个熟人。可是眼睛里象是熟人,却不明白在甚么地方见过面。但也正象是不肯把这人想到某方面去,方猜不着这来人的身分。
祖父在岩坎上边喊:“翠翠,翠翠,你上来歇歇,陪陪客!”本来无人过渡便想上岸去烧火,但经祖父一喊,反而有意装听不到,不上岸了。
来客问祖父“进不进城看船”,老渡船夫就说:“今天来往人多,应当看守渡船。”两人又谈了些别的话。到后来客方言归正传。
“伯伯,你翠翠象个大人了,长得很好看!”
撑渡船的笑了。“口气同哥哥一样,倒爽快呢。”这样想着,却那么说:“二老,这地方配受人称赞的只有你,人家都说你好看!‘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锦鸡’,全是特为颂扬你这个人好处的警句!”
“但是,这很不公平。”
“很公平的!我听船上人说,你上次押船,船到三门下面白鸡关滩口出了事,从急浪中你援救过三个人。你们在滩上过夜,被村子里女人见着了,人家在你棚子边唱歌一整夜,是不是真有其事?”
“不是女人唱歌一夜,是狼嗥。那地方著名多狼,只想得机会吃我们!我们烧了一大堆火,吓住了它们,才不被吃!”
老船夫笑了,“那更妙!人家说的话还是很对的。狼是只吃姑娘,吃小孩,吃十八岁标致青年的,像我这种老骨头,它不要吃,只是嗅一嗅,就会走开的!”
那二老说:“伯伯,你到这里见过两万个日头,别人家全说我们这个地方风水好,出大人,不知为甚么原因,如今还不出大人?”
“你是不是说风水好应出有大名头的人?我以为这种人不生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不碍事。我们有聪明、正直、勇敢、耐劳的年青人,就够了。象你们父子兄弟,为本地方也增光彩已经很多很多!”
“伯伯,你说得好,我也是那么想。地方不出坏人出好人,如伯伯那么样子,人虽老了,还硬朗得同棵楠木树一样,稳稳当当地活到这块地面,又正经,又大方,难得的咧。”
“我是老骨头了,还说甚么。日头,雨水,走长路,挑分量沉重的担子,大吃大喝,挨饿受寒,自己分上的都拿过了,不久就会躺到这冰凉土地上喂蛆吃的。这世界有得是你们小伙子分上的一切,应当好好地干,日头不辜负你们,你们也莫辜负日头!”
“伯伯,看你那么勤快,我们年青人不敢辜负日头。”
说了一阵,二老想走了,老船夫便站到门口去喊叫翠翠,要她到屋里来烧水煮饭,掉换他自己看船。翠翠不肯上岸,客人却已下船了。翠翠把船拉动时,祖父故意装作埋怨神气说:
“翠翠,你不上来,难道要我在家里做媳妇煮饭吗?这个我可做不来!”
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船慢慢拉过对岸了。客人站在船头同翠翠说话:
“翠翠,吃了饭,和你爷爷到我家吊脚楼上去看划船吧?”
翠翠不好意思不说话,便说:“爷爷说不去,去了无人守这个船。”
“你呢?”
“爷爷不去,我也不去。”
“你也守船吗?”
“我陪我爷爷。”
“我要一个人来替你们守渡船,好不好?”
砰的一下船头已撞到岸边土坎上了,船拢了岸。二老向岸上一跃,站在斜坡上说:
“翠翠,难为你!……我回去就要人来替你们。你们赶快吃饭,一同到我家里去看船,今天人多咧,热闹咧。”
翠翠不明白这陌生人的好意,不懂得为甚么一定要到他家中去看船,抿着小嘴笑笑,就把船拉回去了。到了家中一边溪岸后,只见那个年青人还正在对溪小山上,好象等待甚么,不即走开。翠翠回转家中,到灶口边去烧火,一面把带点湿气的草塞进灶里去,~面向正在把客人带回的那一葫芦酒试着的祖父询问:
“爷爷,那人说回去就要人来替你,要我们两人去看船,你去不去?”
“你高兴去吗?”
“两人同去我高兴。那个人很好,我象认得他,他姓甚么?”
祖父心想:“这倒对了,人家也觉得你好!”祖父笑着说:
“翠翠,你不记得你前年在大河边时,有个人说大鱼咬你吗?”
翠翠明白了,却仍然装不明白,问:“他是谁?”
“你想想看,猜猜看。”
“一本《百家姓》好多人,我猜不着他是张三李四。”
“顺顺船总家的二老,他认识你你不认识他啊!”他呷了一口酒,象赞这个酒,又象赞美另一个人,低低地说:“好的,妙的,这是难得的。”
过渡的人在门外坎下叫唤着,老祖父口中还是“好的,妙的,……”匆匆地下船做事去了。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老邀请翠翠同她爷爷去看划船,翠翠却说要陪着爷爷守船,此处写出了翠翠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
B.二老送酒葫芦来,爷爷让翠翠来陪陪客人,体现了爷爷不失时机地教育翠翠从小要懂得待客之礼。
C.“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锦鸡”,写出了二老健壮勇敢漂亮的形象,也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喜爱。
D.翠翠已经认出那是二老后,却还向爷爷提问“他姓甚么”,可见出翠翠那种情窦初开的少女的羞怯之情。
5.结合这段文字概括翠翠的形象特点。(4分)
6.祖父自言白语说“好的,妙的,这是难得的”,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本题共3小题,13分)
小村即景韩小葱这是晋中南广袤大地上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普通到你都不必问起它的名字。
我曾到过许多名山大川,譬如“归来不必看五岳”的黄山,“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三峡,“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黄果树大瀑布等。但不知为什么,在这些有口皆碑的天下胜景面前,我一次也不曾体味到像古村这样的地域文化给予我的心灵震撼。
然而世事却偏偏这么奇妙。这晋中南的普通小村庄,竟使我体验到了一种地域的魅力。
这一带的地貌真是奇特,令平原人看上一眼便永远难忘。
人正在大地上行走,突然,脚起脚落之间,路便没有了。探身一望,脚下就是直上直下的悬崖,有的深度达数十丈,令人头晕目眩。
而身后,人刚才过来的地方,明明是平展展的土地。生着庄稼,长着树木,流着河水,跑着马车。还有一座座土砖结合而筑成的农舍和用秫秆隔成的农家小院。从里面,不时传来鸡鸣、羊叫和娃儿的笑声。
倏的,一群漂亮的狗你追我逐地奔了来,撒欢儿地在地上跑着、跳着、扑咬着,尽情地嬉戏,却没见一只掉下崖去。人正在惊疑之际,崖上崖下的乡亲便喊起话来:
“哎——吃哩?”
“哎——吃哩。”
这是汉子的声音。声音于崖上崖下巨大的空间之中,显得格外雄浑苍凉。倘是女子,便会于雄浑苍凉之中,又夹杂上缠绵悱恻的韵味,令人遐想无穷。
一忽儿,月上高崖,清辉撒满大地,崖上崖下便一起进入了这里才有的极其静谧旷远的夜世界…一借用地理学的名词术语,这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再准确一点说,这是平原与山地的交界地带,因而既呈现平原的平整,又间有山地的起伏。起起伏伏之间,便出现大断大裂又错落有致的高崖低谷。人在高处放眼望去,但见对面崖壁像是一面巨大的史前壁画,那上面的神秘图形令你读不够也思不够。而远处,则是一派倒海翻江的山茆沟壑图,纵是天下最杰出的大师,也绘不出它们的英雄本色。
老乡们却绝少这样看景。他们更相信老辈人留下的传说。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那会儿,补到这里地界时伸了个懒腰,漏下一缕沙粒,地面上便不平起来。因为年深日久,他们早已没有了对女娲的愤激,生命的因子里,只留下择佳地而生息的顽强生命力。在极不规则的地表之上,他们竞顺势建起了房舍,形成村落,荷家养畜,婚丧嫁娶。虽然活得不轻松,但也能在春种秋收之中,闻得一些戏文。何况,当青草漫满黄土世界之时,山茆沟壑也显得蓊郁苍翠起来。鸟儿也能飞来几只,唧唧喳喳地叫上一阵。
这地方只是不能过冬天。一到荒凉的冬季,造化的穷凶极恶便再难掩饰了。
每当钻天杨的最后一片叶子被狂风吹落之后,生命的绿色消失殆尽,苍茫的黄土高坡就裸露出它的贫穷。高崖与低谷之间,只萧疏着荆棘枯草的几只枝杈,天低云暗,更载不动悬崖、坡坡、沟沟、壑壑的忧并愁。而夹带黄土的狂风却全然不理会这些,只一阵紧似一阵地刮着,对准光秃秃的崖际,麻利地刮下一层又一层黄土,怪笑着抛洒向半空中。
在这样的日子里,连狗也不敢跑出门去;家家农户院子,更是门户紧闭。汉子蹲在炕沿上抽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的娃儿,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只剩下黄土的怒号和黄土的呻吟……
这一切,是平原人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住的。
与江南的鱼米之乡相比,不用说,这样的地域环境是太沉重了。
可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这里始终被称为晋中南宝地。庄户人家的日子红火,为历史上偏居此隅的各路诸侯们奠定了太平昌盛的基础。气势恢弘的中原文化,也由这里播往陕北高原,甚至河西走廊、祁连山脉。就连异族侵略者,也不敢贸然践踏这片神圣的黄土地——有老乡告诉我,在抗战最严酷的1 940年,小鬼子也只有在大规模“扫荡”时,才敢来村子里指指戳戳。
到底是谁的功勋呢?
人杰?地灵?还是天意?
天意不过是人们自己编造出来的感觉。地灵向来也是依靠人杰才得以体现的。归根结底,我以为,还是这里的人民是有血性的人民。自然环境的险恶,造就了他们的挑战意识。
倘若人类不劳动,不创造,不抗争,不奋斗,天天依赖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优哉游哉地享受,恐怕这世界上根本就没今天这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
这读不透也思不透的“史前壁画”,这倒海翻江的“山茆沟壑图”,特别是这依地势而形成和兴旺的小村,永远地载入我的记忆。我清楚,在今后的人生之旅上,我会常常想起它们来的。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点出小村的普通,引出了下文对小村地域魅力的描写,使文章有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所说的“地域的魅力”指的是悬崖、坡坡、沟沟的奇特地貌,还有风沙怒吼、黄土呻吟的罕见气候。
C.文章划线的段落运用拟人和侧面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之狂,造化的穷凶极恶,地域环境之沉重,突出了小村冬季环境之肃杀。
D.小村里的人“虽然活得不轻松”,但也能在春种秋收之中享受到些许乐趣,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说明小村人民具有抗争奋斗的可贵精神。
8.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赏析其作用。(4分)
9.本文题目是“小村即景”,但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只是在写景,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文章创作意图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公输《墨子》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籍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搬、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日:“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B.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C.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D.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B.再拜:拜两次,古代表示恭敬的隆重礼节。
C.褐:粗布衣服,解褐指脱下粗布衣服去做官。
D.牒: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
12.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墨子在劝说过程中,采取类推的说理方法,加之排比、比喻,引鱼上钩,先发制人,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B.墨子见楚王,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从道义上谴责楚攻宋的不义,使楚王改变了攻宋的想法。
C.全文通过墨子的言论行动来刻面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以“不智“’不仁”“不忠”“不强”
来表明所谓义的虚伪性,表现出一个辩论家的风采。
D.文章启发我们,面对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3分)
(2)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察今》)(3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是秦国的军中歌谣,节奏整齐,便于歌唱,表达了士兵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B.这首诗各节形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这是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
C.每章的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形象生动地表现战士们同心协力、团结互助的情景。
D.“戈矛”“矛戟”都是古代的长柄武器,“甲兵”的意思是铠甲、兵器,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突出了将士的勇猛。
15.三章的结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 , 以凄婉笔致抒写出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
(2)《短歌行>中借女子对心上人的深情相思写白己对贤才的渴望的诗句是 ,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白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阐发感悟营造了白由、轻松、亲切的氛围。他说:“ , 。”
(4)面对崭新的201 9,回顾逝去的时光,遗憾在所难免,但放眼未来,我们更应信心百倍,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的句子: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在伶仃洋苦战十四年,面对数不尽的困难艰辛,他们甘之如饴,执著追梦。
②读书要有整体意识,如果总是将一篇篇完整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长此以往,就会目无全牛,窥一斑而不见全豹。
③2018年12月13日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回望那段充满血泪的历史,侵华日军的暴行令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义愤填膺。
④站在时光廷伸的岸上,侧目而视来时的路;岁月之河,涛声依旧。唯有白己的心语,如潺潺溪水,婉转悠扬。
⑤《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8年十大流行语。无独有偶,隐含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锦鲤”和体现政府部门服务精神的“店小二”一并当选。
⑥书籍浩如烟海,遇到经典作品,要仔细阅读深入研究,八面受敌,比泛泛而读要有意义得多。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18.依次填人下列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这本书是陈老当年刚参加工作时 钻研的宝贵成果,现在已成为他所在的学科领域的权威著作。
(2)白古以来,埋头故纸堆中数十年 ,两耳不闻窗外事,并以之为乐者有很多。
(3)美国政府为打压中国企业不择手段,前不久闹得 的华为孟晚舟事件,不仅牵动着中国民众的注意力,也让许多美国企业心惊肉跳。
(4)数千名美国联邦政府雇员在政府停摆第一天被休假,但在白宫和国会,围绕政府停摆背后的核心议题,双方正吵得____。
A.苦心孤诣 苦心孤诣 沸反盈天 沸沸扬扬
B.皓首穷经 苦心孤诣 沸沸扬扬 沸反盈天
C.苦心孤诣 皓首穷经 沸沸扬扬 沸反盈天
D.皓首穷经 皓首穷经 沸反盈天 沸沸扬扬
19.下面对于文学名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庖丁解牛》中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层次分明。
B.《国殇》极力抒写壮士们在战斗中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讴歌他们为维护祖国尊严而献身的英勇精神。
C.《郑伯克段于鄢》通过一系列事件写出了姜氏的偏心溺爱,共叔段的贪得无厌,主要突出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和碌碌无为。
D.《白马篇>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的少年英雄形象,突出他忠心报国的崇高思想境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朱光潜先生兴趣广泛,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经过比较和思索, ,是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共同联络线索,于是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当时,他的指导老师著名的康德专家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对。他告诫朱光潜说,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朱光潜先生认真思索后, 。这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 ,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
21.高一年级开展“走近鲁迅,佳作互荐”活动,请你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选一篇小说推荐给同学并写一则推荐词,要求写明推荐理由,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推荐,语言简洁生动,不超过10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根据要求作文。
题目:那处难以释怀的景致要求:①文体为写景状物作文;②运用一定的写景状物技巧,写出自己的独特体悟;③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9.1
一、(一)
1.A(读书的作用和意义,并非方法)
2.C(并非充分肯定新知)
3.D(“就可以”绝对化)
(二)
4.B(“教育翠翠从小要懂得待客之礼”错)
5.(1)清秀 美丽 可爱 (2)聪慧伶俐 (3)孝顺爷爷 (4)向往爱情 (5)害羞矜持(4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
6.(1)此处“好的,妙的,这是难得的”含义是:赞美二老人好;觉得翠翠和二老互生爱慕之情很美好;觉得翠翠会有一个好的归宿,很欣慰。(3分)(2)从中感受到祖孙之间的真挚情感,感受到年轻人之间纯真爱情的美好,更加感受到湘西这篇土地上人性的美好。(3分)
(三)
7.B(更是指淳朴民风,勤劳的人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8.(1)将江南鱼米之乡的地域和黄土高原地域进行对比,突出小村地域的沉重恶劣,使小村的地域魅力凸显出来。(2)充满生机、静谧旷远的小村和风沙肆虐、苍茫荒凉的小村进行对比,突出小村气候环境的恶劣,凸显小村人的坚韧顽强。(3)将普通的小村与名山大川构成对比,突出小村体现的地域文化给我极大的心灵震撼。(4分,每点2分,其中对比内容1分,作用1分。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9.(1)作者写景是为丁抒情,借小村之景,即奇特的地形,恶劣的气候,体现人民的精神气质,抒发了对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的赞美,表达了对小村人民坚忍不拔精神的钦佩之情;(4分)(2)白然环境如此恶劣,村民们不愿向命运低头,而是择佳地生息,作者借此引发读者对小村人乃至整个人类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不息的进取精神的思考,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拼搏进取。(2分)
‘一、(一)
10.D11.A(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学生对墨子的尊称)
12.B(楚王没有改变攻宋的想法)
13.(1)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j _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3分重点词:疾 舍 辞)
(2)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取法它。(3分重点词:虽损益法)
(3)(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4分重点词:封肆 阙 焉)
(二)
14.D(比兴手法错误)
15.不能颠倒。(1分)“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3分)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所以不能颠倒。(1分)
(三)
16.(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3)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三、17.B(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侧目而视:形容畏惧又愤恨地看。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18.C(皓首穷经:钻研经典到老。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19.C(没有突出郑庄公的碌碌无为)
20.(1)他发现美学是他最感兴趣的(2分,美学1分。兴趣1分)
(2)决定迎着困难上(2分,意思相近即可,只写 jLI_I了选择美学1分)
(3)他忘我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2分,意思相近即可)
21.答案略(6分,内容4分,语言2分。不选呐喊中的篇目O分,超100字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