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赢在中考】历史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题二 中国近代的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及影响
(一)虎门销烟(1839年6月)
1.背景
(1)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开辟国外 、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 ,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2)正常的中英贸易中, 处于不利地位。英国殖民者发现从事毒品鸦片贸易可以 暴利,故向中国走私鸦片。
(3)鸦片走私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同时,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根本原因:鸦片输入严重威胁了 的统治。
3.根本目的:维护 统治。
4.经过: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3 月, 到达广州,缉拿烟贩。6 月3 日在虎门海滩下令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
5.意义:(1)对中国: 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对英国:大大抑制了的英国在中国的鸦片贸易,沉重打击的英国在中国的贸易掠夺。
6.评价林则徐: 领导了虎门销烟,维护了国家和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英雄。
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河,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二)鸦片战争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清朝国力日趋衰落,实行闭关政策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 和掠夺廉价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时间:1840-1842年
结果:中国战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影响: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市场中,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中英《南京条约》
背景:鸦片战争中,英军不断进逼,清军节节失利,被迫求和。
时间、地点:1842年8月,南京。
内容:割地(割 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埠通商(开放 、厦门、福州、 、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五口通商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沦为 社会。
(四)《虎门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虎门条约》内容:获得了 、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内容:美国、法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华权益。
(五)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①根本原因款: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 ,扩大侵略权益。②直接原因:英国侵略者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2.时间: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
3.侵略者: 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4.借口:英国借口“ 事件”和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5.过程: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6.《天津条约》的内容: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的《天津条约》。内容: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 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随后,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又被迫承认 的合法化。
7..性质:列强对华的侵略战争.
8.影响:①政治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战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②经济上:外国的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使中国受到了资本主义的侵略性冲击。
(二)火烧圆明园
1.过程: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到处烧杀抢掠。 被英法联军抢掠之后进行焚毁。
2.影响:火烧圆明园体现了侵略者的贪婪和野蛮。
3.1860年,奕?被迫与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 为商埠,割 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三)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概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 平方千米。
2.影响: 是近代历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3.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1858年《 》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共60多万平方千米。
(2)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 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
(3)火烧园金圆明园给我们的认识:①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面对洋人样的坚船利炮,只能被动地挨打。②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大洗劫,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破坏;圆明园被毁警惕我们要牢记国耻,提高忧患意识。
三、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
1.概况:①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农民起义。②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位都城。形成了与 的政权。③1864年,清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被 势力联合绞杀了。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 作为都城。颁布《 》,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 ,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田总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资政新篇》由 编写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3.影响:是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和反帝国主义侵略的 运动,极大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4.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 。
(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过程:①1860年,太平军逼近上海。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成立的,由美国人 统领的“洋枪队”。②慈溪战役: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在 的战役中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的“洋枪队”。
2.意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同时,给予侵略者沉重的打击。
三、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势强盛,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侵略矛头首先指向朝鲜和中国。②两次鸦片战争使英法美俄获得大量的权益日本不甘其后,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急需侵略扩张,为满足其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政策。
3.甲午中日战争实质: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而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4.时间:1894年到1895年。
5.经过:①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 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开始。②1894年9月黄海海战清军战败,日本侵占辽东半岛。③1895年初,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海陆两路围攻 ,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6.结果:中国占败,1895年中日签订《 》。
7.战败的原因:①清政府的政治 ,经济 。②日本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经济,军事实力较强,对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8.影响: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9.认识:清政府的腐败与军事装备落后,是中国一次是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方迷路带来更深重的灾难,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奋起。
(二)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1.主要事迹: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 率领全舰官兵英勇抵抗日军,在舰身中单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的情况下命令冲撞敌舰,结果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2.评价:邓世昌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和民族气节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三)中日《马关条约》
1.时间地点:1895年4月日本广岛马关。
2.签定代表:李鸿章(清)和伊藤博文(日)。
3.内容:①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 、澎湖列岛给日本(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③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 (便利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④通商口岸:增辟沙市、 、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影响:《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 。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
(一)义和团运动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他们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权益。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兴起:1898年山东掀起的义和团 运动。
发展:1900年发展的京津地区。1900年6月义和团在 阻击八国联军。
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阻止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至1901年。
2.背景: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3.目的:镇压 ,彻底瓜分中国。
4.过程: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 的率领下倍进犯北京,在廊坊遭到义和团运动和清军的抵抗。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并对北京实行分区占领。
5.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 》。
6.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抗衡新兴的 。②具体原因: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落后;战和不定的态度等。
(2)《辛丑条约》
赔款:清政府赔偿白银 白银,以海关税为担保。(巨额赔款给中国人民增加新的沉重负担,是清政府在经济上长期受制于列强。财政支出长期入不敷出,成为政权丧失存在的基础和垮台的主要原因。)
划界:划 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此居住。(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禁止反帝:清政府保证严禁 参加反帝活动。(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
驻兵:清政府拆回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成为“国中之国”,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成为“洋人的朝廷”。)
影响:《 》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增加入了中国人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一)列强的五次侵略战争
侵华战争
时间
目的
结果
影响
总结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 》 等一大批不平等条约,俄国趁机侵占我国东北和西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
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近代签订的三大不平等条约
内容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割 地
——
赔 款
开放口岸
——
其他
特征
影响
(三)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四)如何认识区别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方式的变化
(五)几次侵华战争目的有何不同?
考点一:鸦片战争及影响
1.表是“19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小农经济的破产
C.协定关税的影响 D.纺织工业的发展
【考点】鸦片战争
【答案】C
【解析】由图表内容可以看出,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出现了大幅下降,结合所学,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因此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出现了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协定关税的影响。故选C。
2.历史学家陈旭麓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以下属于“最初的一步”( )
A.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C.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
D.准许外国军队保护使馆界
【考点】鸦片战争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知。这里“最初的一步”指的是开放上海这一通商口岸,打开中国市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偿英国2100万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A。
考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
3.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的输入
②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③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
④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向内地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D
【解析】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抢夺珍宝,最后放火焚烧。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向内地发展。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③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故选D。
4.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实际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人说它是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你认为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B.它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C.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
D.它比较客观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经济要求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实行。《天朝田亩制度》是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经济要求。选项ABC表述正确,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三: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
5.
如图为张自强同学在学习《马关条约》的影响时所做的课堂笔记,但笔记内容不够完整,请你帮他对该内容做进一步的完善( )
A.中国的领十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
B.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考点】《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仔细观察张自强同学在学习《马关条约》的影响时所做的课堂笔记图片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189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D符合题意。故选D。
6.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疆英魂》一书的第四章第五节有“巍巍铁甲威风尽”“悲怆千古刘公岛”“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片降幡出威海”几行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节记述的史实发生在下列哪场战争期间( )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巍巍铁甲威风尽”“悲怆千古刘公岛”“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片降幡出威海”可知,这反映的史实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也标志着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故选C。
考点四: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
7.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使欧美列强感叹中国人“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并认为“世界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宜瓜分的”。此反帝爱国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运动 D.三元里抗英斗争
【考点】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析】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显示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反抗力量,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粉碎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计划。使欧美列强感叹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并认为“世界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宜瓜分”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义和团运动。故选B。
8.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承认:“无论欧美日本等国皆无脑力与兵力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于是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侵略中国,下列条约内容最能体现这策略的是( )
A.中英协定关税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考点】《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廷的主权已经尽丧,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极力维护帝国主义的利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符合题意。故选D。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陈旭麓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以下属于“最初的一步”( )
A.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C.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
D.准许外国军队保护使馆界
2.《南京条约》内容里面最能体现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赔款2100万银元 B.五口通商
C.割香港岛 D.协定关税
3.《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中国( )
A.开始与外部世界有商品往来
B.完全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C.中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体系
D.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19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的国际收支结算大约盈余2600万元。从1828﹣1836年,却从中国流出了3800万元。使中国国际收支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茶叶贸易 B.英国对中国走私鸦片
C.清政府闭关锁国 D.自然经济遭到完全破坏
5.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清代条约协定174份。如果想了解香港岛被割占的史实,应查阅其中的( )
A.《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
B.《中美天津条约》
C.《中俄分界约文》
D.《中日讲和条约》(《马关条约》)
6.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是在( )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中法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7.胡绳写道:“过去,人们是在人人都是兄弟,建立人间天国的号召下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的,这种号召在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的分裂和相杀中黯然失色了。”材料中“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的分裂和相杀”指的是( )
A.定都天京 B.金田起义 C.北伐和西征 D.天京事变
8.《庚申英夷入寇大变记略》(1860年)记载,“夷人领马队闯人海淀……放火将园门烧毁,树木朝房,皆成灰烬。”这里的“大变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火烧圆明园 D.八国联军侵华
9.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下面说法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攻占北京,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D.获得大量赔款
10.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等,这突出反映了列强( )
A.划分在华势力范围 B.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C.加强对华商品输出 D.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1.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疆英魂》一书的第四章第五节有“巍巍铁甲威风尽”“悲怆千古刘公岛”“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片降幡出威海”几行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节记述的史实发生在下列哪场战争期间( )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2014年,水下考古队在大连市附近海域发现一艘铁质沉船残骸,推测为经远舰,但缺乏决定性的证据。2018年7月至9月,考古队进行进一步考古调查,确认这艘船遗骸就是北洋水师的经远舰。下列考古发现中,能证明沉船残骸是经远舰的决定性证据是( )
A.沉船残骸在黄海海域
B.发现北洋舰队使用的毛瑟步枪子弹
C.发现士兵的生活舱室
D.遗址中发现“经远”二字的木牌
13.法、俄、德三国之所以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是因为( )
A.三国敢于坚持正义
B.日本的做法妨碍三国在华利益
C.三国对中国的战败非常同情
D.日本的大肆侵略使三国为中国打抱不平
14.如图是1898年香港《辅仁文社社刊》刊载的一幅时事漫画。漫画描绘的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重时局应出现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八国联军侵华之后 D.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15.引发下表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894年前
1900年
列强在华设厂总数
80家
933家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6.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其中包括( )
①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②封建制度腐朽落后③日本社会生产力比较先进④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7.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下列体现“投资+特权”的条款是( )
A.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需经双方协议
B.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18.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承认:“无论欧美日本等国皆无脑力与兵力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于是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侵略中国,下列条约内容最能体现这策略的是( )
A.中英协定关税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9.《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表明( )
A.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
B.中国已经完全成为了外国的殖民地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0.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能反映下面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部分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二.材料题(共6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爆发于180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巨大的伤痕。
材料一
条约名称
条约内容(节选)
A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自应享优例豁除
B
“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C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D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1)上述条约签订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是 。(写出序号即可)按时间顺序排列上述条约。
材料二 军力占优又主要在本土和领海内作战的清军为何接二连三、一败到底?从清廷高层来看,自始至终,没有拿出一个应战方略,始终处在战和不定的被动挨打状态,从1888年到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整整6年的时间,北洋海军不仅一艘战舰没增加,而“镇远号”铁甲舰且一门火炮也没更新,……当北洋舰队建设停滞不前的时候,日本则加速海军建设,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日本……近代海军,实力超过北洋舰队。
——《甲午战争,我们为何败给了日本》
(2)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中国败给日本的原因。
(3)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战争?依据哪一条约,英国人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根据材料回答,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昨日下午,法国皮诺家族在国家博物馆将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鼠首和兔首无偿捐赠给中国,这是圆明园被劫掠文物首次以无偿捐赠的方式回归。国家文物局已将这两尊兽首划拨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将于近期公开展出。至此,圆明园12兽首中已有7件回归。
——《新京报》
(2)材料二中的“圆明园的鼠首和兔首”是在哪次战争中流失国外的?
材料三: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3)材料三“清国之败”与哪场战役关系最为密切?这场战争引发了怎样不堪回首的后果?
材料四: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东北初步全部沦陷,被据五年,结果赔偿巨款,京津一带驻兵,形同异域,满清政府完全在外人宰制之下,中国已失去独立的精神。
——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4)材料四中“京师再陷”后,中国被迫签订条约,使得“满清政府完全在外人宰制之下,中国已失去独立的精神。”请你写出条约中哪一条款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通过武装侵略,扩张在华殖民势力,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广东江面与海口,鴉片战争正式爆发。……鴉片战争是清朝后期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严重影响了此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中国开始由独立的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华民族的危机与苦难日益加重。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摘自毛泽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为什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具有必然性?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有何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4.近代前期,列强以武力入侵,相继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前期,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把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开始成为一个受西方列强奴役的半殖民地国家。战前,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体,自给自足;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商品倾销到中国市场……
﹣﹣﹣﹣摘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
材料二: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所以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扩大侵略的目的。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上)
材料三: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撤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
材料四: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猛回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场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是在哪次战争哪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有何影响?
25.中华民族有着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某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清朝爱国将领汇总表
时间
地点
人物
官职
1841年2月
广州虎门
关天培
水师提督
1841年10月
浙江定海
葛云飞
总兵
181年10月
浙江镇海
裕谦(蒙古族)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1841年6月
上海吴淞
陈化成
江南提督
材料二:他主张:“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1880年,他不顾年老体弱,决心亲率大军收复伊犁。进军途中,他让士兵抬着棺材同行,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
材料三:
材料四:19世纪末的一个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请回答:
(1)材料一“某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龚自珍是晚清首倡新疆建省的思想家,他这一主张最终得以实现是在哪一年?
(3)材料三中的“公”指的是谁?图片场景反映的是什么海战?
(4)材料四民谣反映的是哪抗争史实?“皇上服了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疯似的”“只要中国每年需要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二
年代
英输华货物总值
1837~1839年
年均不到100万英镑
1845年
约179万英镑
1846年
约230万英镑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请你分析材料二表格中的数据,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你仔细观察材料三《时局图》,《时局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事实?具体表现是什么?出现于何时?
【2019赢在中考】历史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题二 中国近代的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及影响
(一)虎门销烟(1839年6月)
1.背景
(1)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2)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不利地位。英国殖民者发现从事毒品鸦片贸易可以牟取暴利,故向中国走私鸦片。
(3)鸦片走私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同时,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根本原因:鸦片输入严重威胁了清王朝的统治。
3.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4.经过: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3 月,林则徐到达广州,缉拿烟贩。6 月3 日在虎门海滩下令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
5.意义:(1)对中国: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对英国:大大抑制了的英国在中国的鸦片贸易,沉重打击的英国在中国的贸易掠夺。
6.评价林则徐: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维护了国家和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英雄。
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河,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二)鸦片战争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清朝国力日趋衰落,实行闭关政策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商品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时间:1840-1842年
结果:中国战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影响: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市场中,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中英《南京条约》
背景:鸦片战争中,英军不断进逼,清军节节失利,被迫求和。
时间、地点:1842年8月,南京。
内容: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埠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五口通商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虎门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虎门条约》内容: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内容:美国、法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华权益。
(五)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①根本原因款: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②直接原因:英国侵略者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2.时间: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
3.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4.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和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5.过程: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6.《天津条约》的内容: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的《天津条约》。内容: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随后,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又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7.性质:列强对华的侵略战争。
8.影响:①政治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战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②经济上:外国的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使中国受到了资本主义的侵略性冲击。
(二)火烧圆明园
1.过程: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到处烧杀抢掠。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掠之后进行焚毁。
2.影响:火烧圆明园体现了侵略者的贪婪和野蛮。
3.1860年,奕?被迫与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三)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概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2.影响:沙俄是近代历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3.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共60多万平方千米。
(2)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
(3)火烧园金圆明园给我们的认识:①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面对洋人样的坚船利炮,只能被动地挨打。②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大洗劫,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破坏;圆明园被毁警惕我们要牢记国耻,提高忧患意识。
三、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
1.概况:①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农民起义。②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位都城。形成了与清朝对峙的政权。③1864年,清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资政新篇》由洪仁?嘈刺岢鱿蛭鞣窖?埃?母锬谡?纫幌盗姓?巍⒕?谩⑽幕?⑼饨恢髡拧S捎谑艿降笔崩?诽跫?南拗啤蹲收?缕?肺茨芨吨钍导??
3.影响:是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和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农民运动,极大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4.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过程:①1860年,太平军逼近上海。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成立的,由美国人华尔统领的“洋枪队”。②慈溪战役: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慈溪的战役中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的“洋枪队”。
2.意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同时,给予侵略者沉重的打击。
三、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势强盛,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侵略矛头首先指向朝鲜和中国。②两次鸦片战争使英法美俄获得大量的权益日本不甘其后,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急需侵略扩张,为满足其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政策。
3.甲午中日战争实质: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而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4.时间:1894年到1895年
5.经过:①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开始。②1894年9月黄海海战清军战败,日本侵占辽东半岛。③1895年初,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6.结果:中国占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7.战败的原因:①清政府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②日本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经济,军事实力较强,对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8.影响: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9.认识:清政府的腐败与军事装备落后,是中国一次是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方迷路带来更深重的灾难,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奋起。
(二)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1.主要事迹: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全舰官兵英勇抵抗日军,在舰身中单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的情况下命令冲撞敌舰,结果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2.评价:邓世昌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和民族气节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三)中日《马关条约》
1.时间地点:1895年4月日本广岛马关。
2.签定代表:李鸿章(清)和伊藤博文(日)。
3.内容:①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③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利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④通商口岸:增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影响:《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
1.义和团运动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他们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权益。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兴起:1898年山东掀起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发展:1900年发展的京津地区。1900年6月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
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阻止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至1901年。
2.背景: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3.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彻底瓜分中国。
4.过程: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倍进犯北京,在廊坊遭到义和团运动和清军的抵抗。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并对北京实行分区占领。
5.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
6.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抗衡新兴的资本主义。②具体原因: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落后;战和不定的态度等。
(2)《辛丑条约》
赔款: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白银,以海关税为担保。(巨额赔款给中国人民增加新的沉重负担,是清政府在经济上长期受制于列强。财政支出长期入不敷出,成为政权丧失存在的基础和垮台的主要原因。)
划界: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此居住。(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禁止反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
驻兵:清政府拆回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时期成为“国中之国”,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成为“洋人的朝廷”。)
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增加入了中国人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王朝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一)列强的五次侵略战争
侵华战争
时间
目的
结果
影响
总结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前四次侵华战争使中国从一个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刺激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 等一大批不平等条约,俄国趁机侵占我国东北和西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
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全面
侵华战争
1937—1945年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日本要转嫁经济危机
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获得抗战胜利
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二)近代签订的三大不平等条约
内容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割 地
香港岛
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
赔 款
2100万元
2亿两白银
4.5亿两白银
开放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
其他
商定关税
开设工厂
禁止反帝、允许驻军、划使馆界
特征
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对民族工业危害最大;最能体现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特征
赔款最多;最能说明清政府是列强侵华的工具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1)国际因素:
①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方各国向全世界殖民扩张的步伐加快。
②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扩大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加强对外扩张,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③英国在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受阻,企图用战争方式打开中国市场。(资本主义的扩张体性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国内因素:
①中国处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期,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本原因)
②“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人思想保守,更封闭了中国对世界潮流的了解与交流,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导火线。(直接原因)
(四)如何认识区别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方式的变化
(1)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之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2)两者的差别:前者列强利用他们的特权,直接向中国倾销商品;后者通过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在经济上获得更多的侵略权益。例如,在华投资办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及特权,生产产品,直接在中国市场销售,比起以往的商品输出利润大得多。而且,不仅在经济方面,政治等方面列强控制中国海关。因此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前者危害更大。
(3)资本输出的原因:
①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由于垄断组织的竞争,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加之殖民地日益成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海外殖民地掠夺更加剧烈。
②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和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大大助长了列强掠夺中国的野心。
(4)资本输出方式: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5)资本输出的影响:①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是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五)几次侵华战争目的有何不同?
①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为了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原料
掠夺和商品输出。②甲午中日战争目的是满足日本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③八国联军侵华目的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步征服和控制中国。
考点一:鸦片战争及影响
1.表是“19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小农经济的破产
C.协定关税的影响 D.纺织工业的发展
【考点】鸦片战争
【答案】C
【解析】由图表内容可以看出,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出现了大幅下降,结合所学,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因此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出现了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协定关税的影响。故选C。
2.历史学家陈旭麓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以下属于“最初的一步”( )
A.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C.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
D.准许外国军队保护使馆界
【考点】鸦片战争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知。这里“最初的一步”指的是开放上海这一通商口岸,打开中国市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偿英国2100万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A。
考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
3.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的输入
②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③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
④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向内地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D
【解析】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抢夺珍宝,最后放火焚烧。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向内地发展。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③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故选D。
4.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实际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人说它是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你认为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B.它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C.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
D.它比较客观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经济要求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实行。《天朝田亩制度》是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经济要求。选项ABC表述正确,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三: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
5.如图为张自强同学在学习《马关条约》的影响时所做的课堂笔记,但笔记内容不够完整,请你帮他对该内容做进一步的完善( )
A.中国的领十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
B.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考点】《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仔细观察张自强同学在学习《马关条约》的影响时所做的课堂笔记图片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189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D符合题意。故选D。
6.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疆英魂》一书的第四章第五节有“巍巍铁甲威风尽”“悲怆千古刘公岛”“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片降幡出威海”几行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节记述的史实发生在下列哪场战争期间( )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巍巍铁甲威风尽”“悲怆千古刘公岛”“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片降幡出威海”可知,这反映的史实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也标志着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故选C。
考点四: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
7.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使欧美列强感叹中国人“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并认为“世界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宜瓜分的”。此反帝爱国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运动 D.三元里抗英斗争
【考点】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析】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显示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反抗力量,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粉碎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计划。使欧美列强感叹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并认为“世界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宜瓜分”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义和团运动。故选B。
8.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承认:“无论欧美日本等国皆无脑力与兵力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于是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侵略中国,下列条约内容最能体现这策略的是( )
A.中英协定关税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考点】《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廷的主权已经尽丧,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极力维护帝国主义的利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符合题意。故选D。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陈旭麓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以下属于“最初的一步”( )
A.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C.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
D.准许外国军队保护使馆界
【解答】据材料“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知。这里“最初的一步”指的是开放上海这一通商口岸,打开中国市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偿英国2100万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A。
2.《南京条约》内容里面最能体现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赔款2100万银元 B.五口通商
C.割香港岛 D.协定关税
【解答】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开放通商口岸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故选B。
3.《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中国( )
A.开始与外部世界有商品往来
B.完全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C.中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体系
D.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答】由材料“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D符合题意;清朝虽然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并不是完全与世界隔绝,所以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与外部世界已有商品往来,故A说法错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是完全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故B说法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体系,故C说法错误。故选D。
4.《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19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的国际收支结算大约盈余2600万元。从1828﹣1836年,却从中国流出了3800万元。使中国国际收支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茶叶贸易 B.英国对中国走私鸦片
C.清政府闭关锁国 D.自然经济遭到完全破坏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19世纪的最初十年”,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爆发前,在中英的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造成白银大量外流,使中国国际收支出现逆转。故B符合题意;中外茶叶贸易属于正当贸易,在正当贸易中,中国是处于出超地位的,故排除A;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这不是使中国国际收支逆转的原因,故排除C;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才开始遭到破坏,故排除D。故选B。
5.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清代条约协定174份。如果想了解香港岛被割占的史实,应查阅其中的( )
A.《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
B.《中美天津条约》
C.《中俄分界约文》
D.《中日讲和条约》(《马关条约》)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③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议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交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故选A。
6.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是在( )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中法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解答】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选B。
7.胡绳写道:“过去,人们是在人人都是兄弟,建立人间天国的号召下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的,这种号召在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的分裂和相杀中黯然失色了。”材料中“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的分裂和相杀”指的是( )
A.定都天京 B.金田起义 C.北伐和西征 D.天京事变
【解答】1856年,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日渐尖锐化,导致天京事变发生。天京事变是领导集团的一场血腥内讧,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故材料中“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的分裂和相杀”指的是天京事变。故选D。
8.《庚申英夷入寇大变记略》(1860年)记载,“夷人领马队闯人海淀……放火将园门烧毁,树木朝房,皆成灰烬。”这里的“大变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火烧圆明园 D.八国联军侵华
【解答】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860年”“英夷”“放火将园门烧毁”可知,这里的“大变记”指的是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并火烧了圆明园,充分体现了侵略者的暴行。故选C。
9.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下面说法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攻占北京,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D.获得大量赔款
【解答】据题意“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故选C。
10.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等,这突出反映了列强( )
A.划分在华势力范围 B.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C.加强对华商品输出 D.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解答】材料中列强在华设立银行和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选B。
11.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疆英魂》一书的第四章第五节有“巍巍铁甲威风尽”“悲怆千古刘公岛”“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片降幡出威海”几行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节记述的史实发生在下列哪场战争期间( )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答】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巍巍铁甲威风尽”“悲怆千古刘公岛”“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片降幡出威海”可知,这反映的史实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也标志着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故选C。
12.2014年,水下考古队在大连市附近海域发现一艘铁质沉船残骸,推测为经远舰,但缺乏决定性的证据。2018年7月至9月,考古队进行进一步考古调查,确认这艘船遗骸就是北洋水师的经远舰。下列考古发现中,能证明沉船残骸是经远舰的决定性证据是( )
A.沉船残骸在黄海海域
B.发现北洋舰队使用的毛瑟步枪子弹
C.发现士兵的生活舱室
D.遗址中发现“经远”二字的木牌
【解答】1894年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被日军击沉,故能证明沉船残骸是经远舰的决定性证据是遗址中发现“经远”二字的木牌。故选D。
13.法、俄、德三国之所以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是因为( )
A.三国敢于坚持正义
B.日本的做法妨碍三国在华利益
C.三国对中国的战败非常同情
D.日本的大肆侵略使三国为中国打抱不平
【解答】法、俄、德三国之所以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是因为日本的做法妨碍三国在华利益。三国干涉还辽这一事件的发生充分说明,帝国主义在对外侵略的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完全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交换条件。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说明日本的实力尚无法与欧洲列强相对抗,在其实施侵略计划的过程中,还要受西方列强的牵制。故选B。
14.如图是1898年香港《辅仁文社社刊》刊载的一幅时事漫画。漫画描绘的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重时局应出现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八国联军侵华之后 D.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解答】《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故选D。
15.引发下表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894年前
1900年
列强在华设厂总数
80家
933家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解答】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从此,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故才有了19世纪末,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由以前的80家猛增到933家。故选C。
16.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其中包括( )
①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②封建制度腐朽落后③日本社会生产力比较先进④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答】材料中“台湾今已归日本”指的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割给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指的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为了给慈禧太后举办寿诞,清政府挪用了海军的军费,使得海军无力购买比较有战斗力的主力战舰,以此可以说明清政府的腐败。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准备充分的,再加上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社会生产力比较先进,最终导致甲午战争失败。故选B。
17.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下列体现“投资+特权”的条款是( )
A.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需经双方协议
B.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解答】据所学知,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故选C。
18.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承认:“无论欧美日本等国皆无脑力与兵力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于是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侵略中国,下列条约内容最能体现这策略的是( )
A.中英协定关税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解答】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承认:“无论欧美日本等国皆无脑力与兵力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于是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侵略中国,条约内容最能体现这策略的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廷的主权已经尽丧,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极力维护帝国主义的利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
19.《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表明( )
A.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
B.中国已经完全成为了外国的殖民地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解答】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廷的主权已经尽丧,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极力维护帝国主义的利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符合题意。故选D。
20.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能反映下面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部分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解答】据所学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的伊藤博文在日本的马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体现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故能反映题干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部分知识结构的主题是选项B。故选B。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爆发于180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巨大的伤痕。
材料一
条约名称
条约内容(节选)
A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自应享优例豁除
B
“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C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D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1)上述条约签订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是 《马关条约》 。(写出序号即可)按时间顺序排列上述条约。
材料二 军力占优又主要在本土和领海内作战的清军为何接二连三、一败到底?从清廷高层来看,自始至终,没有拿出一个应战方略,始终处在战和不定的被动挨打状态,从1888年到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整整6年的时间,北洋海军不仅一艘战舰没增加,而“镇远号”铁甲舰且一门火炮也没更新,……当北洋舰队建设停滞不前的时候,日本则加速海军建设,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日本……近代海军,实力超过北洋舰队。
﹣﹣《甲午战争,我们为何败给了日本》
(2)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中国败给日本的原因。
(3)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答】(1)据所学知,“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自应享优例豁除”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内容。“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是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的内容。“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是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内容。“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是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其中签订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是《马关条约》。
(2)由材料二“从清廷高层来看,自始至终,没有拿出一个应战方略,始终处在战和不定的被动挨打状态,从1888年到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整整6年的时间,北洋海军不仅一艘战舰没增加,而“镇远号”铁甲舰且一门火炮也没更新,……当北洋舰队建设停滞不前的时候,日本则加速海军建设,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日本……近代海军,实力超过北洋舰队”可知,甲午战争中国败给日本的原因有统治者战和不定;海军建设停滞不前。
(3)据所学知,甲午战争的失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故答案为:
(1)《马关条约》;C﹣B﹣A﹣D。
(2)统治者战和不定;海军建设停滞不前。
(3)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战争?依据哪一条约,英国人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根据材料回答,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昨日下午,法国皮诺家族在国家博物馆将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鼠首和兔首无偿捐赠给中国,这是圆明园被劫掠文物首次以无偿捐赠的方式回归。国家文物局已将这两尊兽首划拨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将于近期公开展出。至此,圆明园12兽首中已有7件回归。
﹣﹣《新京报》
(2)材料二中的“圆明园的鼠首和兔首”是在哪次战争中流失国外的?
材料三: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3)材料三“清国之败”与哪场战役关系最为密切?这场战争引发了怎样不堪回首的后果?
材料四: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东北初步全部沦陷,被据五年,结果赔偿巨款,京津一带驻兵,形同异域,满清政府完全在外人宰制之下,中国已失去独立的精神。
﹣﹣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4)材料四中“京师再陷”后,中国被迫签订条约,使得“满清政府完全在外人宰制之下,中国已失去独立的精神。”请你写出条约中哪一条款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解答】(1)依据材料一“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可知,这是鸦片战争。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偿英国2100万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材料二中的“圆明园的鼠首和兔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流失国外的。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重新挑起战争,第二年,英国联合法国,组成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洗劫过后,侵略者又放火烧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宏伟华美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战后,鸦片输入仍末合法化,外商只有私自偷运中国。1858年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准许外商在通商口岸销售鸦片,并以“洋药”名目缴税,从此鸦片变为“合法”进口商品。
(3)据材料三“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所以“清国之败”的标志是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材料四中“京师再陷”后,中国被迫签订条约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的《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其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得“满清政府完全在外人宰制之下,中国已失去独立的精神”。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3)威海卫战役;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通过武装侵略,扩张在华殖民势力,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广东江面与海口,鴉片战争正式爆发。……鴉片战争是清朝后期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严重影响了此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中国开始由独立的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华民族的危机与苦难日益加重。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摘自毛泽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为什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具有必然性?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有何变化?这一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答】(1)由材料“通过武装侵略,扩张在华殖民势力,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具有必然性,是其既定方针。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鸦片战争中对外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外通商口岸扩展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这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强。
(3)由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以及材料三中“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说明,造成中国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本国反动政府的腐败、软弱无能。
故答案为:
(1)通过武装侵略,扩张在华殖民势力,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强。
(3)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本国反动政府的腐败、软弱无能。
24.近代前期,列强以武力入侵,相继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前期,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把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开始成为一个受西方列强奴役的半殖民地国家。战前,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体,自给自足;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商品倾销到中国市场……
﹣﹣﹣﹣摘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
材料二: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所以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扩大侵略的目的。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上)
材料三: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撤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
材料四: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猛回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场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是在哪次战争哪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有何影响?
【解答】(1)据材料一“十九世纪前期,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把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开始成为一个受西方列强奴役的半殖民地国家。战前,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体,自给自足;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商品倾销到中国市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据材料二“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所以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扩大侵略的目的。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可知,“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3)据材料三“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撤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可知,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武器的落后,我觉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据材料四“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可知,“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
(1)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武器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5.中华民族有着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某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清朝爱国将领汇总表
时间
地点
人物
官职
1841年2月
广州虎门
关天培
水师提督
1841年10月
浙江定海
葛云飞
总兵
181年10月
浙江镇海
裕谦(蒙古族)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1841年6月
上海吴淞
陈化成
江南提督
材料二:他主张:“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1880年,他不顾年老体弱,决心亲率大军收复伊犁。进军途中,他让士兵抬着棺材同行,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
材料三:
材料四:19世纪末的一个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请回答:
(1)材料一“某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龚自珍是晚清首倡新疆建省的思想家,他这一主张最终得以实现是在哪一年?
(3)材料三中的“公”指的是谁?图片场景反映的是什么海战?
(4)材料四民谣反映的是哪抗争史实?“皇上服了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解答】(1)据材料一的时间、人物可知,材料一“某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我国。
(2)据材料二“他主张:‘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1880年,他不顾年老体弱,决心亲率大军收复伊犁。进军途中,他让士兵抬着棺材同行,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左宗棠,龚自珍是晚清首倡新疆建省的思想家,他这一主张最终得以实现是在1884年。
(3)材料三中的“公”指的是邓世昌,图片场景反映的是1894年的黄海大战,在这一战役中,邓世昌为国捐躯。
(4)据材料四“19世纪末的一个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可知,民谣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皇上服了外”的标志性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1900年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我国,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而说“皇上服了外”。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
(2)左宗棠;1884年。
(3)邓世昌;黄海大战。
(4)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的签订。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疯似的”“只要中国每年需要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二
年代
英输华货物总值
1837~1839年
年均不到100万英镑
1845年
约179万英镑
1846年
约230万英镑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请你分析材料二表格中的数据,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你仔细观察材料三《时局图》,《时局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事实?具体表现是什么?出现于何时?
【解答】(1)根据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疯似’‘只要中国每年需要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可知描述的是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1839年6月林则徐前往广州开展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虎门销烟而发动了侵略战争。因此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
(2)根据表格内容“1837﹣1839年英输华货物总值年均不到100万英镑;到1946年达到约230万英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数据说明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呈现上升趋势。
(3)根据材料二图片内容可知该图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与瓜分势力范围的情况。具体表现为经济上帝国主义大量资本输入,疯狂掠夺中国资源和劳动力。政治上,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时间是19世纪末。
故答案为:
(1)目的: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或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呈现上升趋势。
(3)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与瓜分势力范围的情况;表现:帝国主义大量资本输入,疯狂掠夺中国资源和劳动力;时间:19世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