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五校联考九年级第二学期期初科学试卷(到第五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五校联考九年级第二学期期初科学试卷(到第五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2-18 18:4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杭州市萧山区五校联考九年级第二学期期初科学试卷
考生须知:
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S-32,Fe-56,Ba-137,Cu-64,Cl-35.5,Zn-65
选择题(共60分,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实验的操作,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a处通入氨气收集气体 B. 利用稀盐酸和锌粒反应的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 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固定药品 D. 稀释浓硫酸
下列问题的研究中,利用对比实验思想方法且结论正确的是( )

A B C D
A.蒸馏水比植物油更易使铁生锈,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的铁钉更易生锈
B.证明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C.证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酚酞试液变红是氨分子的作用
D.二氧化锰可以增加产生氧气的总量,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3.下面是邻居张叔叔去医院做血常规检查的摘录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测定结果 参考值 备注 单位
红细胞(RBC) 2.3 4.0~5.5 ↓ 1012个/L
血红蛋白(Hb) 90 120~160 ↓ g/L
白细胞(WBC) 37 4~10 ↑ 109个/L
血小板(PLT) 180 100~300 109个/L

从此人静脉血管中抽取血液做血常规检测
B. 如果给张叔叔动脉输液,因为动脉压力太高,血液可能会从血管内往瓶子中流
C. 根据检测结果可推测此人可能患贫血症
D. 显微镜观察张叔叔的血液涂片可发现血小板最多
4.回忆一下你所做过的以下实验,其中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
序号 实验名称 操作过程
A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染色完成后,再将盖玻片盖好
B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C 观察酵母菌 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D 观察血液的流动 用高倍镜观察小鱼尾鳍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流动

5. 浙江卫视《十二道锋味》注重美食与公益相结合,在节目里,利用各种烹饪手法,譬如煎、炒、蒸、伴,做出美食,有一种美食叫竹升面,所谓竹升面,就是在搓面,和面以后,利用“竹升”(大竹竿)压打出来的面条,如图甲所示。“竹升”为杠杆,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 烹饪手法炒: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用使食物的内能增加
B. 烹饪手法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食物蒸熟
C. “竹升”在使用时,动力方向向下,阻力受到面条的作用力垂直“竹升”向下
D. “竹升”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
萄既可房前屋后栽种,又可大田种植;生食可口开胃,营养丰富,又可深加工,深受人们喜爱.幼苗可购买,也可选择性状优良的葡萄在枝条适当的位置作环剥处理,再用肥沃疏松土壤覆盖.约一个月环剥处开始生根,从母枝上剪断,移栽入含腐殖质较高土质疏松的沙壤土中,就可长成一棵新的植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繁殖葡萄的方法是压条,与扦插相比它更易成活,它们都属于无性生殖
葡萄喜欢疏松的土壤,土壤板结时要松土,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根部对氧气的需要
葡萄酒的酿造离不开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这种发酵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条件
我们叙述了这么多葡萄的问题,你也许早已垂涎欲滴了,它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
7. 下列图象有关量的变化与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

A.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1℃温度升高到t2℃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关系是a=b>c
B.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直至过量。横坐标表示加入碳酸钠粉末的质量,纵坐标可能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C.向三份完全相同稀盐酸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金属,则金属活动性顺序为甲>乙>丙
D.在一定量的H2SO4和CuSO4溶液中逐渐滴加入NaOH溶液
西湖龙井是杭州特产。茶树的叶肉细胞内含有一种叫茶多酚的植物碱,可以在茶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氧化的茶多酚使茶叶变红。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作出绿茶、红茶等不同品种的茶叶。径山茶制作工艺之一“茶青锅”,开始锅温为90~100℃,后降到70~80℃,可以此工艺制作出西湖龙井。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温度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茶多酚最可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
经过这一道工艺制作出的绿茶,是因为茶多酚氧化酶在70℃以上活性较弱茶叶中的茶多酚能被充分氧化
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40℃时活性最强
茶多酚和茶多酚氧化酶存在于同一个细胞中
9.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区分事实和观点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有关生命起源的陈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
A. 1953年,米勒通过模拟实验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B. 1969年,人们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
C. 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D. 生命是上帝和神创造出来的
10.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略),
已知:HCOOH=热浓硫酸=H2O+C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此装置可节约用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
D.该实验中所涉及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11.玎玎家的家庭电路图如下图所示,闭合了开关S时,发现灯泡不亮。于是机智的玎玎拿来了测电笔,用测电笔测插座的两个插孔,发现测电笔均发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火线断路 B. 零线断路 C. 灯泡断路 D. 灯泡短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喜马拉雅山地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B.?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是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造成的结果
C.?地表形态的变化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
D.?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可能触发地震
从HCl、CuSO4、NaOH、Na2CO3、Na2SO4、Ca(NO3)2六种溶液中,任意取出两种溶液(分别编号为a和b)混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无其他明显现象,测得混合后溶液pH=1.仅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数据,对a、b作出的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肯定有一种是HCl
B.符合上述实验现象的a、b组合可能不止一种
C.b都不可能是CuSO4溶液、Na2CO3溶液
D.b都不可能是CuSO4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
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下列其中一个选项与另外三个不同类的是( )
A.“研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时,用P与O2反应、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等多次各种化学反应,并对比每一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各自总质量的大小
B.“研究植物跟的生长具有向水性”时,对多株植物进行多次实验
C.“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
D.“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
15. 如图所示是四冲程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的三个冲程,其中缺少了一个冲程,关于该冲程的名称及位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吸气冲程,应在甲图之前 B. 压缩冲程,应在甲、乙图之间
C. 做功冲程,应在乙、丙图之间 D. 排气冲程,应在丙图之后
16.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2、图3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和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p=0.79p0,p′=p0是因为红磷和木炭燃烧产物状态不同造成的
B. 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C. 由图2可推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的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
17.如图所示,是体能测试中掷出的实心球运动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心球离开手后继续前进,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
B. 实心球在b点时,处于平衡状态
C.实心球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D. 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实心球的惯性大小不变,速度逐渐减小
如图所示,用手沿竖直方向匀速拉一个动滑轮,使挂在下面重为G的物体缓慢上升,动滑轮的重力不可忽略,现改变物体的重力G,则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与物体重力G的关系可能符合下列图中的(  )

19.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 )
X Y
A 氢氧化铁固体+水 稀盐酸(适量)
B 氯化钡溶液(少量) 稀硫酸
C 氯化铵溶液 蒸馏水
D 氢氧化钙溶液 二氧化碳(适量)


小金同学利用器材:电压未知的电源、量程合适的电压表和电流表、最大阻值已知为R0的滑动变阻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用一只标有“3.0V”字样的小灯泡练习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按照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任意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示数不变。经检查电路连接无误,且导线无接触不良之处,排除故障后,小金同学还想利用这套实验装置测量一段电炉丝的电阻R,可是连接电路时发现电流表已烧坏。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发生故障时,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压
产生这种故障原因是灯泡处断路
小金同学认为利用现有器材不能测出电炉丝的电阻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置于左端
二、填空题(本题共26分)
21.4月25日是世界反疟日,疟疾是目前对人类健康威胁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对治疗疟疾有良好的疗效,为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起全世界对疟疾和青蒿素的关注.
(1)疟原虫已经对传统抗疟药物奎宁逐渐产生了抗药性,
这是奎宁对疟原虫变异个体不断 的结果。
?????????????????(2)从野生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含量偏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将FPS基因导入青蒿,获得了青蒿素含量高2-3倍的青蒿植株.这项生物技术是 ,说明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 。

上图是某地区生态系统示意图。请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
如图为人体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⑦表示生理过程,Ⅰ、Ⅱ表示血管类型.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人体在进行图中所示的过程③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同时 .(填“舒张”或者“收缩”)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它们都是通过 实现的.
(2)心脏每次跳动的过程,先是两个心房收缩,同时两个心室舒张,那么此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开闭情况分别是 .
(3)Ⅰ与Ⅱ的血液成分相比明显减少的是 .
23. 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
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种,
(2)c点溶液中溶质为______,
(3)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4. 甲、乙两烧杯内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将镁逐渐加入甲烧杯,铁逐渐加入乙烧杯,测量加入的金属质量m和相应的烧杯内物质质量变化量△m,画出△M?m曲线oac和obc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我们可以求得m1:m2= ,
m1-△M1 m2-△M2(填大于、等于、小于),曲线oac表示的是 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填甲、或乙),当乙烧杯内加入铁的质量为m1时,溶液中溶质还有 。


(4) 将一只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甲)所示,此时杯底对桌面的压强为p;若将一石块用细线系着缓慢放入杯底,有一部分水溢出,稳定后如图(乙)所示,此时杯底对桌面的压强为p1,则p1___p(选填“>”、“<”、或“=”);如果改用小木块轻轻放在图(甲)的溢水杯中,也有一部分水溢出,稳定后入图(丙)所示,此时杯底对桌面的压强为p2,则p2___p(选填“>”、“<”、或“=”).

26. 如图所示,一根原长为L的轻弹簧,竖直放置,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在弹簧的正上方从距地面高为H处自由下落并压缩弹簧。若弹簧的最大压缩量为X,小球下落过程不受空气阻力和弹簧摩擦力,则小球下落的整个过程中,小球机械能___(填“守恒”或“不守恒”)小球动能的变化量为___,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量为___。

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4分)
某中学开展科学课外活动,探究“小麦种子在萌发开始的5天中淀粉酶的活性变化”.具体设计如下,请你对有关步骤进行补充并预测和分析结果.
材料用具:小麦种子若干、研钵、石英砂、漏斗、纱布、试管若干、清水、蒸馏水、1%淀粉液、碘液;
实验步骤:
(1)种子萌发培养方法:从所有小麦干种子中选出状态相同的种子若干,并平分成5等份.第一天用清水浸泡其中一份,放在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以后每天在同一时间按相同的方法浸泡一份直至第5天泡完.注意每天浸泡和培养的各种条件均相同.待最后一次浸泡的种子刚萌发时(这时第一天浸泡培养的种子已经处于萌发的第五天),分别将萌发1至5天的种子分别收集起来并编号1(萌发1天)、2(萌发2天)、3(萌发3天)、4(萌发4天)、5(萌发5天).
(2)小麦淀粉酶滤液的制备方法:依次取等量萌发1-5天的种子分别放入研钵中,再加入石英砂和等量蒸馏水,然后在常温下轻轻研磨并分别过滤,收集滤液,分别放入5支试管内并编号为1~5.
(3)取6只洁净试管,编号为A、B、C、D、E、F.向每支试管加入2ml淀粉液,A中加入1mL ,再向B~F中加入 。
(4)震荡6只试管,并将6只试管的下半部浸在35℃温水中,保温5分钟.
(5)分别向A至F?6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液并对比颜色.
(6)预测结果并分析:以下各种可能出现的现象中,能作为“说明种子萌发后1-5天淀粉酶活性逐渐增强”的证据的是
①A中蓝色最深,B-F5支试管中反应液蓝色逐渐变浅并都比A浅
②A中蓝色最深,B-F5支试管中反应液蓝色逐渐变深并都比A浅
③A中蓝色最深,B-F5支试管中反应液蓝色一样并都比A浅
如果将实验中的淀粉液换成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其他条件不变,滴入碘液后A试管不变蓝色,原因是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的水解反应,说明酶具有 。
28. (6)在实验室里,我们常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某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还有少量的硫化物。刘亮同学用这种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因为考虑有硫化钙,刘亮还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开展了深入的探究。
资料一:已知碳酸钙与盐酸的复分解反应可自发进行。在常温下,测得浓度均为a%的下列四种溶液的pH大小情况;

溶质 H2SO4 HCl H2S H2CO3
pH 小→大

资料二:常见干燥剂有①五氧化二磷②无水氯化钙③碱石灰④生石灰。请你参与探究并完成相关问题。

(1)上表中pH大小情况揭示出复分解反应的一条规律:较强酸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较弱酸。下列反应均能发生,但不符合上述规律的是___(填字母)
A.?HCl+NaHCO3=NaCl+H2O+CO2↑
B.?2HCl+CaS=CaCl2+H2S↑
C.?H2S+CuSO4=H2SO4+CuS↓
(2)根据以上信息,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设计了如图装置,请你分析:
已知B装置的作用是除去HCl气体.A装置中可以放___,是为了检验并除去其中的___,从而确定大理石中是否含有硫化钙。
29.(8) 有一种神奇的蜡烛,点燃任你怎么吹也吹不灭,而且看上去和普通的蜡烛一模一样,那么到底是什么玄机能让蜡烛持续燃烧?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查阅资料:普通蜡烛由石蜡和蜡烛芯制成,而吹不灭的蜡烛是在蜡烛芯上包裹一层打火石的粉末,打火石是由某种金属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它的着火点只有150℃,当蜡烛燃烧时,金属并不燃烧但当蜡烛吹灭后,未冷却的金属接触到氧气就发生燃烧,从而使蜡烛复燃.
老师告诉同学们,蜡烛芯内打火石中的某种金属可能是镁、铁或铜中的一种,为确定该金属的成分,大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你填空和回答有关问题(注:不考虑打火石中稀土元素对探究金属性质的影响)。

反思交流:
(1)实验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这种蜡烛燃烧时,蜡烛芯里的金属为什么不燃烧?_____。
30. 一位同学想测定一段金属丝的电阻(约10欧左右),现有实验器材:两节干电池(每节1.5V),定值电阻3个,R1(0.1欧),R2(10欧),R3(1000欧),电流表一只(只有0?0.6A量程),开关两个,导线若干。
(1)请将实物用铅笔线连成所需的实验电路。

(2)写出实验步骤和所需测量的物理量。
(3)定值电阻应该选用___.其理由是___.
小静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上半部粘上一个灰尘颗粒,那么光屏 (选填“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不会”)出现一个黑点;当她将蜡烛由远处向着透镜以速度为V匀速移近,直到位于透镜一倍焦距的过程中(如图甲所示),则像的移动速度大小是否变化? (若不变则写不变,若改变,则写出如何变化)。实验过程中发现给凸透镜“戴”上远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如图乙),若“取”下远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 透镜。

小欢在研究某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取了如下方法.
方法?1:用显微镜观察该植物同一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并统计气孔的数目.
方法?2:取?3?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依图甲所示方法处理.

请回答问题:
(1)在方法1中,若要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则图乙中关于显微镜的部分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写图乙中的序号).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保卫细胞比叶片表皮细胞多了 (填细胞内结构的名称),故能进行光合作用.
(2)在方法2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时测一次各装置的质量,直至实验结束.
①该实验中水面上放油的作用是___
②该实验结束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c.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mc-mB___mB-mA(选填“>”、“<”或“=”)
解答题(30分)
33. (6)某型号电动自行车(后轮驱动直流电机)使用的电动机规格如下表。求:
额定输出功率 150W
额定电压 36V
额定电流 5A

(1)电动机线圈电阻;
(2)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效率。
(3)有同学提出用超导体材料制作线圈可以提高电动机的效率,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34.(4)轻质杠杆OP能绕O点转动,P端用细绳a悬挂于N点,质量为m的物体A通过绳子和滑环挂在M点(滑环和绳子的质量不计),如图甲所示,杠杆OP与水平方向成θ时,物体A随滑环刚好可以沿杠杆由M点向P端匀速滑动,小明认为物体A沿杠杆OP匀速下滑的过程中,细绳a所承受的拉力F随物体A的滑动时间t成正比,你认为是否正确?并用相关知识判断、简要解释。(假设细绳a不断、无弹性、且始终竖直向下)。







35.如图甲所示中,一圆柱体置于水平桌面上,其体积为160cm3,高为10cm,用弹簧测力计拉着这个物体从图所示位置开始向上缓慢提升,其示数F与弹簧测力计顶端上升高度h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1)当弹簧上端上升1cm时,圆住体对桌面的压强是___Pa;
(2)整个过程中拉力对圆柱体做了___焦的功;
(3)将该物体完全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多少?(列式计算)



为测定某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某稀硫酸溶液10 g,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20 g,同时用pH计测定并记录反应过程中混合溶液pH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过滤后得滤液27.67 g。请你通过计算 ,求出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1)柴米油盐,柴为第一,当然现在普遍使用的不再是木柴,而是液化气(俗称煤气)、天然气或电能.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如果甲烷燃烧的热量有60%被水吸收,则在通常情况下,将质量为5kg,初温为20℃的水烧开需要___m3甲烷(甲烷热值2.8×107J/m3)(水的比热容为4.2×103焦/千克?℃)
(2)“巧妇难为五米之炊”,米是我们的主要粮食,提供的营养物质以 和蛋白质为主,“米家族”中的糙米还能提供丰富的 、无机盐和粗纤维。
“茶”中也有许多科学道理,图1是炒制绿茶的过程.所用的电炒锅额定电压为220V,最大功率为1210W,电路原理如图2,其内部有两个发热电阻,其中R0是定值电阻,R为可变电阻(调温开关),它们的阻值均不受温度影响,则
①R0的阻值应为多少?
②“炒制”绿茶需要保持70℃左右的“低温”,已经加热到72℃的电炒锅要保持温度不变,问应将R的阻值调至多大?(已知此环境条件下,电炒锅的散热功率为880W)













2017-2018学年杭州市萧山区五校联考九年级第二学期期初科学试卷
考生须知:
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S-32,Fe-56,Ba-137,Cu-64,Cl-35.5,Zn-65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实验的操作,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a处通入氨气收集气体 B. 利用稀盐酸和锌粒反应的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 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固定药品 D. 稀释浓硫酸
答案:B
下列问题的研究中,利用对比实验思想方法且结论正确的是( )

A B C D
A.蒸馏水比植物油更易使铁生锈,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的铁钉更易生锈
B.证明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C.证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酚酞试液变红是氨分子的作用
D.二氧化锰可以增加产生氧气的总量,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答案:B
3.下面是邻居张叔叔去医院做血常规检查的摘录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测定结果 参考值 备注 单位
红细胞(RBC) 2.3 4.0~5.5 ↓ 1012个/L
血红蛋白(Hb) 90 120~160 ↓ g/L
白细胞(WBC) 37 4~10 ↑ 109个/L
血小板(PLT) 180 100~300 109个/L

从此人静脉血管中抽取血液做血常规检测
B. 如果给张叔叔动脉输液,因为动脉压力太高,血液可能会从血管内往瓶子中流
C. 根据检测结果可推测此人可能患贫血症
D. 显微镜观察张叔叔的血液涂片可发现血小板最多
答案:D



4.回忆一下你所做过的以下实验,其中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
序号 实验名称 操作过程
A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染色完成后,再将盖玻片盖好
B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C 观察酵母菌 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D 观察血液的流动 用高倍镜观察小鱼尾鳍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流动

5. 浙江卫视《十二道锋味》注重美食与公益相结合,在节目里,利用各种烹饪手法,譬如煎、炒、蒸、伴,做出美食,有一种美食叫竹升面,所谓竹升面,就是在搓面,和面以后,利用“竹升”(大竹竿)压打出来的面条,如图甲所示。“竹升”为杠杆,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 烹饪手法炒: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用使食物的内能增加
B. 烹饪手法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食物蒸熟
C. “竹升”在使用时,动力方向向下,阻力受到面条的作用力垂直“竹升”向下
D. “竹升”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
答案:C
萄既可房前屋后栽种,又可大田种植;生食可口开胃,营养丰富,又可深加工,深受人们喜爱.幼苗可购买,也可选择性状优良的葡萄在枝条适当的位置作环剥处理,再用肥沃疏松土壤覆盖.约一个月环剥处开始生根,从母枝上剪断,移栽入含腐殖质较高土质疏松的沙壤土中,就可长成一棵新的植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繁殖葡萄的方法是压条,与扦插相比它更易成活,它们都属于无性生殖
葡萄喜欢疏松的土壤,土壤板结时要松土,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根部对氧气的需要
葡萄酒的酿造离不开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这种发酵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条件
我们叙述了这么多葡萄的问题,你也许早已垂涎欲滴了,它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
答案:C











7. 下列图象有关量的变化与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

A.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1℃温度升高到t2℃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关系是a=b>c
B.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直至过量。横坐标表示加入碳酸钠粉末的质量,纵坐标可能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C.向三份完全相同稀盐酸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金属,则金属活动性顺序为甲>乙>丙
D.在一定量的H2SO4和CuSO4溶液中逐渐滴加入NaOH溶液
答案:B
西湖龙井是杭州特产。茶树的叶肉细胞内含有一种叫茶多酚的植物碱,可以在茶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氧化的茶多酚使茶叶变红。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作出绿茶、红茶等不同品种的茶叶。径山茶制作工艺之一“茶青锅”,开始锅温为90~100℃,后降到70~80℃,可以此工艺制作出西湖龙井。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温度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茶多酚最可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
经过这一道工艺制作出的绿茶,是因为茶多酚氧化酶在70℃以上活性较弱茶叶中的茶多酚能被充分氧化
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40℃时活性最强
茶多酚和茶多酚氧化酶存在于同一个细胞中
答案:B
9.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区分事实和观点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有关生命起源的陈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
A. 1953年,米勒通过模拟实验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B. 1969年,人们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
C. 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D. 生命是上帝和神创造出来的
答案:D






10.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略),
已知:HCOOH=热浓硫酸=H2O+C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此装置可节约用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
D.该实验中所涉及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答案:D
11.玎玎家的家庭电路图如下图所示,闭合了开关S时,发现灯泡不亮。于是机智的玎玎拿来了测电笔,用测电笔测插座的两个插孔,发现测电笔均发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火线断路 B. 零线断路 C. 灯泡断路 D. 灯泡短路
答案:B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喜马拉雅山地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B.?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是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造成的结果
C.?地表形态的变化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
D.?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可能触发地震
答案:C
从HCl、CuSO4、NaOH、Na2CO3、Na2SO4、Ca(NO3)2六种溶液中,任意取出两种溶液(分别编号为a和b)混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无其他明显现象,测得混合后溶液pH=1.仅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数据,对a、b作出的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肯定有一种是HCl
B.符合上述实验现象的a、b组合可能不止一种
C.b都不可能是CuSO4溶液、Na2CO3溶液
D.b都不可能是CuSO4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
答案:D
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下列其中一个选项与另外三个不同类的是( )
A.“研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时,用P与O2反应、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等多次各种化学反应,并对比每一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各自总质量的大小
B.“研究植物跟的生长具有向水性”时,对多株植物进行多次实验
C.“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
D.“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
答案:D
15. 如图所示是四冲程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的三个冲程,其中缺少了一个冲程,关于该冲程的名称及位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吸气冲程,应在甲图之前 B. 压缩冲程,应在甲、乙图之间
C. 做功冲程,应在乙、丙图之间 D. 排气冲程,应在丙图之后
答案:C
16.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2、图3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和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p=0.79p0,p′=p0是因为红磷和木炭燃烧产物状态不同造成的
B. 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C. 由图2可推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的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
答案:B
17.如图所示,是体能测试中掷出的实心球运动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心球离开手后继续前进,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
B. 实心球在b点时,处于平衡状态
C.实心球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D. 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实心球的惯性大小不变,速度逐渐减小
答案:D






如图所示,用手沿竖直方向匀速拉一个动滑轮,使挂在下面重为G的物体缓慢上升,动滑轮的重力不可忽略,现改变物体的重力G,则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与物体重力G的关系可能符合下列图中的(  )

答案:A
19.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 )
X Y
A 氢氧化铁固体+水 稀盐酸(适量)
B 氯化钡溶液(少量) 稀硫酸
C 氯化铵溶液 蒸馏水
D 氢氧化钙溶液 二氧化碳(适量)


答案:D
小金同学利用器材:电压未知的电源、量程合适的电压表和电流表、最大阻值已知为R0的滑动变阻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用一只标有“3.0V”字样的小灯泡练习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按照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任意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示数不变。经检查电路连接无误,且导线无接触不良之处,排除故障后,小金同学还想利用这套实验装置测量一段电炉丝的电阻R,可是连接电路时发现电流表已烧坏。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发生故障时,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压
产生这种故障原因是灯泡处断路
小金同学认为利用现有器材不能测出电炉丝的电阻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置于左端
答案:C





二、填空题(本题共26分)
21.4月25日是世界反疟日,疟疾是目前对人类健康威胁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对治疗疟疾有良好的疗效,为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起全世界对疟疾和青蒿素的关注.
(1)疟原虫已经对传统抗疟药物奎宁逐渐产生了抗药性,
这是奎宁对疟原虫变异个体不断 的结果。
?????????????????(2)从野生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含量偏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将FPS基因导入青蒿,获得了青蒿素含量高2-3倍的青蒿植株.这项生物技术是 ,说明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 。

上图是某地区生态系统示意图。请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
答案:选择 转基因技术 基因控制性状 乙→丙→丁
如图为人体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⑦表示生理过程,Ⅰ、Ⅱ表示血管类型.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人体在进行图中所示的过程③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同时 .(填“舒张”或者“收缩”)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它们都是通过 实现的.
(2)心脏每次跳动的过程,先是两个心房收缩,同时两个心室舒张,那么此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开闭情况分别是 .
(3)Ⅰ与Ⅱ的血液成分相比明显减少的是 .
答案:舒张 气体的扩散作用 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 氧气、尿素等含氮废物
23. 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
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种,
(2)c点溶液中溶质为______,
(3)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 3种 Zn(NO3)2 Cu(NO3)2+Zn==Zn(NO3)2+Cu


24. 甲、乙两烧杯内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将镁逐渐加入甲烧杯,铁逐渐加入乙烧杯,测量加入的金属质量m和相应的烧杯内物质质量变化量△m,画出△M?m曲线oac和obc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我们可以求得m1:m2= ,
m1-△M1 m2-△M2(填大于、等于、小于),曲线oac表示的是 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填甲、或乙),当乙烧杯内加入铁的质量为m1时,溶液中溶质还有 。


答案:3:7 等于 甲 氯化亚铁和HCl
(4) 将一只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甲)所示,此时杯底对桌面的压强为p;若将一石块用细线系着缓慢放入杯底,有一部分水溢出,稳定后如图(乙)所示,此时杯底对桌面的压强为p1,则p1___p(选填“>”、“<”、或“=”);如果改用小木块轻轻放在图(甲)的溢水杯中,也有一部分水溢出,稳定后入图(丙)所示,此时杯底对桌面的压强为p2,则p2___p(选填“>”、“<”、或“=”).

答案:> =
26. 如图所示,一根原长为L的轻弹簧,竖直放置,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在弹簧的正上方从距地面高为H处自由下落并压缩弹簧。若弹簧的最大压缩量为X,小球下落过程不受空气阻力和弹簧摩擦力,则小球下落的整个过程中,小球机械能___(填“守恒”或“不守恒”)小球动能的变化量为___,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量为___。

答案:不守恒 0 mg(H-L+X)
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4分)
某中学开展科学课外活动,探究“小麦种子在萌发开始的5天中淀粉酶的活性变化”.具体设计如下,请你对有关步骤进行补充并预测和分析结果.
材料用具:小麦种子若干、研钵、石英砂、漏斗、纱布、试管若干、清水、蒸馏水、1%淀粉液、碘液;
实验步骤:
(1)种子萌发培养方法:从所有小麦干种子中选出状态相同的种子若干,并平分成5等份.第一天用清水浸泡其中一份,放在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以后每天在同一时间按相同的方法浸泡一份直至第5天泡完.注意每天浸泡和培养的各种条件均相同.待最后一次浸泡的种子刚萌发时(这时第一天浸泡培养的种子已经处于萌发的第五天),分别将萌发1至5天的种子分别收集起来并编号1(萌发1天)、2(萌发2天)、3(萌发3天)、4(萌发4天)、5(萌发5天).
(2)小麦淀粉酶滤液的制备方法:依次取等量萌发1-5天的种子分别放入研钵中,再加入石英砂和等量蒸馏水,然后在常温下轻轻研磨并分别过滤,收集滤液,分别放入5支试管内并编号为1~5.
(3)取6只洁净试管,编号为A、B、C、D、E、F.向每支试管加入2ml淀粉液,A中加入1mL ,再向B~F中加入 。
(4)震荡6只试管,并将6只试管的下半部浸在35℃温水中,保温5分钟.
(5)分别向A至F?6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液并对比颜色.
(6)预测结果并分析:以下各种可能出现的现象中,能作为“说明种子萌发后1-5天淀粉酶活性逐渐增强”的证据的是
①A中蓝色最深,B-F5支试管中反应液蓝色逐渐变浅并都比A浅
②A中蓝色最深,B-F5支试管中反应液蓝色逐渐变深并都比A浅
③A中蓝色最深,B-F5支试管中反应液蓝色一样并都比A浅
如果将实验中的淀粉液换成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其他条件不变,滴入碘液后A试管不变蓝色,原因是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的水解反应,说明酶具有 。
答案:蒸馏水 1~5号滤液各1mL ↑ ① 专一性
28. (6)在实验室里,我们常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某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还有少量的硫化物。刘亮同学用这种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因为考虑有硫化钙,刘亮还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开展了深入的探究。
资料一:已知碳酸钙与盐酸的复分解反应可自发进行。在常温下,测得浓度均为a%的下列四种溶液的pH大小情况;
溶质 H2SO4 HCl H2S H2CO3
pH 小→大

资料二:常见干燥剂有①五氧化二磷②无水氯化钙③碱石灰④生石灰。请你参与探究并完成相关问题。

(1)上表中pH大小情况揭示出复分解反应的一条规律:较强酸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较弱酸。下列反应均能发生,但不符合上述规律的是___(填字母)
A.?HCl+NaHCO3=NaCl+H2O+CO2↑
B.?2HCl+CaS=CaCl2+H2S↑
C.?H2S+CuSO4=H2SO4+CuS↓
(2)根据以上信息,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设计了如图装置,请你分析:
已知B装置的作用是除去HCl气体.A装置中可以放___,是为了检验并除去其中的___,从而确定大理石中是否含有硫化钙。
答案:(1)C; (2)硫酸铜溶液,H2S




29.(8) 有一种神奇的蜡烛,点燃任你怎么吹也吹不灭,而且看上去和普通的蜡烛一模一样,那么到底是什么玄机能让蜡烛持续燃烧?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查阅资料:普通蜡烛由石蜡和蜡烛芯制成,而吹不灭的蜡烛是在蜡烛芯上包裹一层打火石的粉末,打火石是由某种金属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它的着火点只有150℃,当蜡烛燃烧时,金属并不燃烧但当蜡烛吹灭后,未冷却的金属接触到氧气就发生燃烧,从而使蜡烛复燃.
老师告诉同学们,蜡烛芯内打火石中的某种金属可能是镁、铁或铜中的一种,为确定该金属的成分,大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你填空和回答有关问题(注:不考虑打火石中稀土元素对探究金属性质的影响)。

反思交流:
(1)实验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这种蜡烛燃烧时,蜡烛芯里的金属为什么不燃烧?_____。
答案:铜 溶液为无色
Mg+2HCl==MCl2+H2↑ (2)“隔绝了氧气”或是“氧气不足”等意思即可
30. 一位同学想测定一段金属丝的电阻(约10欧左右),现有实验器材:两节干电池(每节1.5V),定值电阻3个,R1(0.1欧),R2(10欧),R3(1000欧),电流表一只(只有0?0.6A量程),开关两个,导线若干。
(1)请将实物用铅笔线连成所需的实验电路。

(2)写出实验步骤和所需测量的物理量。
(3)定值电阻应该选用___.其理由是___.
答案:(1)见图(2分)

(3分)1:按图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S1,读出电流值记作I1
2: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读出电流表值记作I2
3:Rx=I1R2/I2
选R2;选R1电流太大,会超过电流表的量程;选R3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法分辨。

小静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上半部粘上一个灰尘颗粒,那么光屏 (选填“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不会”)出现一个黑点;当她将蜡烛由远处向着透镜以速度为V匀速移近,直到位于透镜一倍焦距的过程中(如图甲所示),则像的移动速度大小是否变化? (若不变则写不变,若改变,则写出如何变化)。实验过程中发现给凸透镜“戴”上远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如图乙),若“取”下远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 透镜。

答案:不会 先小于V后大于V(变大) 远离
小欢在研究某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取了如下方法.
方法?1:用显微镜观察该植物同一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并统计气孔的数目.
方法?2:取?3?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依图甲所示方法处理.

请回答问题:
(1)在方法1中,若要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则图乙中关于显微镜的部分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写图乙中的序号).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保卫细胞比叶片表皮细胞多了 (填细胞内结构的名称),故能进行光合作用.
(2)在方法2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时测一次各装置的质量,直至实验结束.
①该实验中水面上放油的作用是___
②该实验结束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c.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mc-mB___mB-mA(选填“>”、“<”或“=”)
答案:(1)②①③ 叶绿体 (2)防止水分蒸发 <

解答题(30分)








33. (6)某型号电动自行车(后轮驱动直流电机)使用的电动机规格如下表。求:
额定输出功率 150W
额定电压 36V
额定电流 5A

(1)电动机线圈电阻;
(2)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效率。
(3)有同学提出用超导体材料制作线圈可以提高电动机的效率,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P电=UI=36×5=180W P热=P电-P输出=180-150=30W
R=P热/I2=1.2欧姆
(2)η=83.3% (3)正确,没有电能转化为内能

34.(4)轻质杠杆OP能绕O点转动,P端用细绳a悬挂于N点,质量为m的物体A通过绳子和滑环挂在M点(滑环和绳子的质量不计),如图甲所示,杠杆OP与水平方向成θ时,物体A随滑环刚好可以沿杠杆由M点向P端匀速滑动,小明认为物体A沿杠杆OP匀速下滑的过程中,细绳a所承受的拉力F随物体A的滑动时间t成正比,你认为是否正确?并用相关知识判断、简要解释。(假设细绳a不断、无弹性、且始终竖直向下)。

答案:正确(1分)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FL1=mgL2,即F=mgL2/L1
由于L1=Lcosθ和G是定值则F和L2成正比
又因为L2=vtcosθ,v和cosθ是定值则L2和t成正比
所以F和t成正比。小明的观点是真确的。
35.如图甲所示中,一圆柱体置于水平桌面上,其体积为160cm3,高为10cm,用弹簧测力计拉着这个物体从图所示位置开始向上缓慢提升,其示数F与弹簧测力计顶端上升高度h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1)当弹簧上端上升1cm时,圆住体对桌面的压强是___Pa;
(2)整个过程中拉力对圆柱体做了___焦的功;
(3)将该物体完全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多少?(列式计算)
答案:(1)3750(2)0.48(3)将该物体完全浸入水中时,物体受到的浮力:
F浮=ρgv=1.6N F示=G-F浮=8-1.6=6.4N



为测定某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某稀硫酸溶液10 g,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20 g,同时用pH计测定并记录反应过程中混合溶液pH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过滤后得滤液27.67 g。请你通过计算 ,求出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1.4%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1)柴米油盐,柴为第一,当然现在普遍使用的不再是木柴,而是液化气(俗称煤气)、天然气或电能.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如果甲烷燃烧的热量有60%被水吸收,则在通常情况下,将质量为5kg,初温为20℃的水烧开需要___m3甲烷(甲烷热值2.8×107J/m3)(水的比热容为4.2×103焦/千克?℃)
(2)“巧妇难为五米之炊”,米是我们的主要粮食,提供的营养物质以 和蛋白质为主,“米家族”中的糙米还能提供丰富的 、无机盐和粗纤维。
“茶”中也有许多科学道理,图1是炒制绿茶的过程.所用的电炒锅额定电压为220V,最大功率为1210W,电路原理如图2,其内部有两个发热电阻,其中R0是定值电阻,R为可变电阻(调温开关),它们的阻值均不受温度影响,则
①R0的阻值应为多少?
②“炒制”绿茶需要保持70℃左右的“低温”,已经加热到72℃的电炒锅要保持温度不变,问应将R的阻值调至多大?(已知此环境条件下,电炒锅的散热功率为880W)
答案:0.1 糖类 维生素 40Ω 15Ω












1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