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复习 第40课 空气(1)
一、知识梳理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成分的发现过程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在19世纪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氮气和氧气。后来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
2.空气中氧气体积的测量
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的白色固体,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方法点拨
利用过量的红磷燃烧完全消耗其中的氧气而又不产生其他气体,导致压强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实验探究]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用品:a.集气瓶、燃烧匙、导气管、烧杯、弹簧夹
b.红磷、水
实验步骤
①在集气瓶口连接一个双孔胶塞,一个孔插燃烧匙,另一孔插导管,并配上弹簧夹。
②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集气瓶外壁,如果在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气密性良好。
③在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④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放热、黄白色火焰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而且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
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装置不漏气。若装置漏气,虽然装置内气体减少,但是从外界又进入一些气体,并不能使压强明显降低,因而水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
②燃烧匙里要放入过量的红磷,目的是使红磷燃烧,尽可能消耗尽集气瓶内的氧气。
③应该等温度冷却到室温时才可以观察。因为如果温度较高,虽然气体减少,但是压强并不能减少很明显,因而水也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
要点提示
集气瓶内盛少量水,一是为防止热的燃烧物溅落炸裂集气瓶;二是为了吸收五氧化二磷。导管内应事先注满水,否则测量结果偏低。
3.空气的成分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要点提示
这里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百分数是体积分数,也就是说,如果有100体积的空气,其中氮气约78升,氧气约21升,稀有气体约0.94升,二氧化碳0.03升,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升。
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都是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误区警示
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纯净物是相对而言的,混合物都是由纯净物组成的,判断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关键是看这种物质由几种物质组成,不能与物质的名称混淆。如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物质的名称,是纯净物,冰水共存体虽然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但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
氧气可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
人和动植物吸入氧气,氧化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能量;危急病人呼吸困难,仅通过吸入空气中的氧气不足以维持他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必须吸入高浓度的氧气,说明氧气能供给呼吸。
乙炔在氧气里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氧炔焰的温度可达3000 ℃以上,钢铁接触到氧炔焰很快就会熔化。利用这一性质,生产上用来焊接或切割金属,通常称作气焊和气割,说明氧气支持燃烧。
2.氮气
(1)氮气的用途
氮气的用途广泛,它是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由于其沸点较低,用液态的氮气汽化时吸热来提供低温环境,用作液氮冷冻麻醉剂,超导材料的环境改造剂。
(2)氮气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小。
②化学性质: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也不与其他物质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可以和某些物质反应,例如:合成氨、制氮肥、生物固氮等。
方法点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等,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
3.稀有气体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稀有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极不活泼,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把它们叫做惰性气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
(3)用途
①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是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体以使灯泡经久耐用。
②电光源,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的光。灯管里充入氩气,通电时发出蓝紫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粉红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红光。
③用于激光技术。
④氦气可作冷却剂。
⑤氙气可作麻醉剂。
(三)、保护空气
1.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两类。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被污染的大气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温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3.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研制和开发洁净能源;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积极植树造林、种草。
二、查漏补缺,自我检测
1.★下列现象中,可以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压力锅煮饭时会喷气
B.开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气泡
C.真空包装的食品袋紧贴在食品上
D.医生给病人注射药液要推活塞
2.★[2017·重庆]O2和CO2总与我们如影随形,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O2具有助燃性,而CO2可用来灭火
B.空气中O2过多无害,而CO2过多会形成酸雨
C.它们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自然界里它们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转化
3.★“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其中含有70%的N2、20%以上的O2、还有CO2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B.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会熄灭
C.可以采用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方法,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人造空气”若只含有O2会更有益于人的呼吸
4.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只生成一种黑色同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5.★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下列现象中,没有体现氧气的氧化性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 B.食物腐败 C.气球爆炸 D.蜡烛燃烧
6.★★★如图32-8所示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 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
C. 该实验可以说明N2难溶于水
D. 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
7.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
A. 隔绝空气 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清除可燃物 D. 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8.某市5月26日的空气质量日报如下:
项目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
可吸入颗粒物
65
Ⅱ
良
二氧化硫
6
二氧化氮
20
下列各项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
A. 露天焚烧垃圾 B. 用煤作燃料
C. 用氢气作燃料 D. 用洒水车洒水
9.欲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将混合气体点燃
B. 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D.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炭层
10.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下列对有关反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点燃的条件下,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三氧化二铁
B.在点燃的条件下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硫、蜡烛在氧气中燃烧都是化合反应
D.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氧气具有氧化性
11.镁粉在焰火、闪光粉、鞭炮中是不可少的原料。工业上制造镁粉是将镁蒸气在某种气体中冷却,有下列气体:①空气、②二氧化碳、③氩气、④氢气、⑤氮气,其中可作为冷却气体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2.如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 )
A.S、P在氧气中燃烧均会产生大量白烟 B.Fe在Ⅰ、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相同
C.Ⅰ类反应放出热量,Ⅱ类反应吸收热量 D.Ⅰ、Ⅱ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
13.在纸船中加入适量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A.纸船不是可燃物 B.温度没有达到纸船的着火点
C.纸船没有氧气接触 D.水能灭火
14.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15.[2017·宁波·6]真空包装、食品包装袋内充氮气、放铁粉包或生石灰包等都是常用的食品防腐、保鲜方法。对上述方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真空包装:能使食品不与氧气接触
B.充氮气:能隔绝空气并防止食品变形
C.放铁粉包:能除去食品包装袋内的氧气和水蒸气
D.放生石灰包:能除去食品包装袋内的氧气
16.据报导,新疆有多处煤层发生了自燃,调查显示其原因为埋藏在地下的煤层暴露在空气中发生了 ,使煤层的温度升高达到煤的着火点,煤层就发生了燃烧,煤场工人往煤堆上洒水,一方面减少煤堆中的空气,另一方面降低煤堆的 ,从而防止煤堆自燃。
17.在按书本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当装置内的氧气低于一定含量时,红磷就不再与氧气反应,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有老师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32-5所示。在一容器中倒入刚拆封的“暖宝宝”黑色粉末,再在上面放足量的白磷,迅速扣上烧杯,随后白磷自燃,利用这一装置可更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黑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对此同学们作出了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该粉末可能是木炭粉。
猜想二:该粉末可能是铁粉。
根据学过的科学知识,有同学认为猜想一肯定是错误的,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2)通过实验证明加入的黑色粉末是铁粉。加入铁粉后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原因是 。
18.如图所示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及药品。
(1)为获得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燃烧匙中的红磷足量
C. 点燃红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D. 红磷熄灭,广口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2)小明同学用足量的木炭代替红磷、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水来做此实验。小明操作正确,但是测得的数据小于用红磷测得的数据,其原因是木炭燃烧除生成二氧化碳外还可能生成 。
(3)市售“暖宝宝”中发热剂主要成分是铁粉、炭粉、水和食盐等,反应原理可简化为铁生锈。小明用配置的发热剂按上图乙装置实验。他不是将足量的发热剂堆在瓶底,而是将其涂抹在广口瓶内壁的四周,这样做的目的是 。
(4)在上述三个实验操作都正确的情况下,与另两个实验的测量结果相比,第三个实验的测量结果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最接近。推测其主要原因,最合理的是 。
19.利用下图所示仪器测量氧气体积,来测定高锰酸钾样品的纯度(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步骤如下:
(1)检查气密性:连好发生装置后,将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 。如果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就证明装置不漏气。
(2)组装装置:连好的装置如图甲,其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在不移动、不调整酒精灯的前提下,需要调节 (填字母)螺母改正错误。
(3)进行实验:采用正确的反应装置和如图乙所示的收集装置制取并收集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热时间过短,会使测量结果不准
B. 反应一段时间,排出反应装置内原有空气再连接乙装置收集气体,会使结果更准确
20.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未熄灭,请说明原因。 。
21.下图甲是“压缩气体做功”实验:取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筒内放一小团浸有少量乙醚的棉花,快速压下活塞。此实验可观察到浸有乙醚的棉花着火燃烧,这是由于活塞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
(填“增加”或“减少”)的缘故。图乙是“压缩乙醚液化”实验: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用手握住注射器的下端,乙醚会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然后向内推动活塞,看到乙醚发生液化现象,但乙醚没有燃烧。即使快速推动活塞,乙醚也不会燃烧,是因为 。
22.小丽利用底部有一个小孔的大试管,如下图甲所示,装配成一个制取CO2气体的装置。
(1)实验前,关闭止水夹,先将试管底部浸没在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观察到 ,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小丽将CO2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为此又做了实验:在集满CO2的软塑胶瓶(如上图乙)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盖紧瓶塞振荡,发现瓶变瘪,于是认为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小衢提出质疑,认为导致软塑胶瓶变瘪的原因还有可能是 。
(3)小科从变瘪的软塑胶瓶中取出少量试液置于试管中,滴入 (填一种盐)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就证明了CO2与NaOH的反应确实已经发生。
23.★★磷的燃烧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红磷在空气中燃烧能冒出浓厚的白烟,军事上常用来制烟幕弹。某同学利用燃磷法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过程如下图(左)。他测得氧气体积分数约是 %。燃烧结束试管里剩余气体主要是 (填化学式)。
24.向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倒入迅速冷却的沸水,立即塞紧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的橡皮塞,用注射器向玻璃管中注水至P处,装置如图所示。(1)手拿集气瓶在水平面上摇晃数十次后,看到玻璃管中的液面将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2)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说明有少量氧气溶于水中
b.可不需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c.用迅速冷却的沸水是因为其中几乎不含氧气
25.上课时,老师演示了“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可学生分组实验又是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小科对此产生了疑问,老师解释说:“从某个角度分析,每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长处”。请你对这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从三个不同角度说出它们的差异和优势。
26.[2018·绍兴·33]油锅着火能用水扑灭吗?某科普类节目曾演示过一个模拟实验:将锅中的油加热到燃烧后,身穿防护服的消防员将一瓶水倒入油锅中,在水倒进锅里的一瞬间,热油飞溅,巨大的火苗窜起一米多高.请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
27.[2018·湖州·28]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下图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 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 (选填“V1—V2”、“V1—V3”或“V2—V3”)。
参考答案
1.C
2.B
第2题解析:
A、氧气能支持燃烧,不能灭火,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以灭火,故选项正确;
B、氧气具有氧化性,氧气过多会造成氧化过度,CO2过多不会形成酸雨,会引起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C、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的密度大,都可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故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是产物;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是产物,故选项正确;故选B。
3.C
第3题解析:空气中氮气的含量为78%,A错误;人造空气中含有氧气,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不会熄灭,B错误;常在纯氧中呼吸有害人体健康,D错误。故选C。
4.B 5.C 6.C
第6题解析: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B、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C、实验中当装置内进入水以后,氮气依然能够存在,说明氮气难溶于水,故选项说法正确;D、红磷的量不足时,燃烧时就无法将瓶内氧气全部消耗掉,进入水偏少,无法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7.D 8.C [2014·兰州]
第8题解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解析:气体;粉尘主要是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
A、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会产生影响,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煤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和烟尘,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会产生影响,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无污染,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故选项符合题意;
D、用洒水车洒水,能减少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9.C 10.D 11.C
第11题解析:①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它们都与镁发生反应,故①错误;
②镁与二氧化碳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燃烧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炭黑,故②错误;
③氩气属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不与镁反应,故③正确;
④H2不与镁反应,故④正确。
⑤氮气能与镁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Mg3N2,故⑤错误。故选:C。
12.D 13.B 14.A 15.D
16.[2015·湖州·19]缓慢氧化;温度
17.[2014·嘉兴33](1)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影响实验结果 (2)铁粉能进一步与烧杯中氧气反应
18.[2015·杭州·29](1)C;(2)一氧化碳(或 CO);(3)增大铁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4)第三个实验中广口瓶内氧气消耗的更充分
19.[2015·衢州·27](1)用手紧握试管(2分,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2)AB(全对给2分,选对一个给1分,有错不给分);(3)A
第19题解析:(1)组装好仪器后,将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如果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就证明装置不漏气;故填:用手紧握试管;(2)要改正该错误需要调节A、B、C旋钮中的AB,C旋钮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因此C不动;故答案为:AB;(3)若加热时间过短,高锰酸钾有可能没有完全分解;反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收集,会导致氧气部分逸出。故选A。
20.[2014·杭州·25]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着火点。
21.增加????汽化(沸腾)????没有充足的氧气(空气)
22.[2014·衢州·32](1)试管底部有气泡逸出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氯化钙、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等合理答案均可。
23.18;N2.
24.下降;ac
25.
26.
(1)燃烧的条件
(2)水的密度比油大,水加入后,会沉在油的下方,起不到隔绝氧气作用。
(3)油锅的温度很高,水加进去之后容易汽化,水汽化过程中将油滴带出,增加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剧烈。
示例:可燃物燃烧必有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助燃剂(氧气)充分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当水倒入燃烧的油锅时,因为水的密度比油大,水无法覆盖在油的表面,起不到隔绝氧气作用。油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在高温下,水迅速汽化过程中携带着油滴冲出油锅,大量的油滴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引发更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热。
27.
(1)大于;
(2)集气瓶内的温度恢复到室温(或“数显设备的示数已不变”或“集气瓶内的气压保持稳定”);(3)V1-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