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周周练试卷(2008年1月份)
历 史
说明:1、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满分120分。
2、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均应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完毕只需交答题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我国古代文献中有“百世不迁之宗”的说明,这是指
A.大宗的嫡长子 B.大宗的庶子 C.小宗的长子 D.小宗的次子
2、“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3、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果有一位地主想扩大地产,其主要途径是
A.将公田化为私田 B.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C.土地兼并 D.吞并井田制下农民的土地
4、假设有位宋代商人到开封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A.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B.用白银购买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C.让手下从各地的集市收罗地方特产到开封贩卖
D.其生意活动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5、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6、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场景,我们可断定
A.属于编导自己的杜撰??? B.可能出现在清代初年
C.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早在秦朝就已出现,不足为奇
7、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A.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B.荀子提出“君舟民水”观点
C.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化皇权 D.顾炎武发展儒学义利观,提倡经世致用
8、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以后世界市场的开辟作用最大的是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C.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D.造纸术的传播推广
9、“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凡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主制度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10、“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出的思想本质是
A.法律是神授的 B.人文主义 C.人人平等 D.人创造了万物
11、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12、某同学正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有关“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3、一个反映十九世纪晚期美国人民生活的剧本准备了四个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A.坐汽车上班??? B.乘飞机旅游??? C.打电话聊天?? D.在电灯下看书
14.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阁辅佐天皇。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
A.《德意志帝国宪法》 B.英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英国《权利法案》
15.《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正确的认识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16、我们认为洋务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依据主要是
A.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统治 B.洋务运动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C.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D.洋务运动吸收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17、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到1949年的民族资本家,你可能的经历是
①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你开始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 ③20世纪20年代,销售额滑坡,经营艰难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 ⑤抗日战争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18、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建立
A.君主立宪政体 B.开明君主制政体 C.民主共和政体 D.君主专制政体
19、是他发表文章,指出了十月革命是人类文明的新曙光;又是他发表文章,提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也是劳工的胜利;还是他信心十足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是
A B C D
20、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 伊万说:“那就煮!” 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 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
A.都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B.都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
C.都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D.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22、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次机遇,其含义是指:
A.各国乘机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B.更多地运用科学技术
C.迫使政府内部政策调整,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D.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23、“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奖励农民压缩农业产品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备保证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4、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新变化表明
A.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也就是进入到了垂死的阶段
B.资本主义国家已经通过自我调节彻底解决了自身固有的矛盾
C.由于社会福利政策的完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界线已经变得模糊
D.资本主义国家也需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25.对右图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的证据是
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
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
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26、张艺谋的电影中最具有历史震撼力的是《活着》。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这个场景应该是在20世纪: A.二十年代末 B.三四十年代 C.五十年代 D.七十年代
27、“文革”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C.取消人民公社制 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28、从1948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美国的做法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美国这一“慷慨的举动”的实质是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29、下面是一副政治漫画,画中法国人和德国人(中间两人;左边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图案是镰刀斧头旗)正在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30、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据此可知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④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ⅠⅠ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5题60分,其中31题12分,32题13分,33题11分,34题14分,35题10分)
31、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力保障。
材料一
材料二 人们把他弥留之际交给华盛顿夫人的遗嘱打开之后发现,那份遗嘱是他在七月份亲自仔细拟好的。在头几条中有一条规定,要在他的妻子去世以后解放他家中的奴隶。
——《华盛顿传》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1)材料一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形式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2分)
(2)材料二中总统为什么不能下令解放全国的奴隶? 当时该国的政体形式如何?(2分)
(3)以材料一、二两种政体为例,简述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4分)
(4)材料三这种政体在我国历史上留下过怎样的痕迹? 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32.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 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材料四: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1)读图7,请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
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受益的
主要是哪些国家。(3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 (4分)
33.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13分)
(1)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进步的社会运动?(4分)
(2)简要列举图二的人物主要观点和著作(3分)
(3)图三和图四反映的进步思潮之间有什么联系? (2分)
(4)指出图三、图四两股进步思潮产生的经济基础。(2分)
34、 材料一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
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时局图 康有为图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l、图2之间的关系。(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4分)
(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4)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据此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35.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经济指导思想由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演变为运用国家权力,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20、30年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演变?(4分)
(2)“二战”后,这一思想为什么受到西方国家的广泛信奉?(2分)
(3)用史实说明到了20世纪70年代为什么又开始遭到人们的怀疑?(2分)
(4)结合这种现象谈谈你的认识。(2分)
高三周周练试卷(2008年1月份)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C
B
C
B
C
B
A
B
D
D
B
A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A
C
C
B
C
B
D
C
C
B
D
C
A
二、非选择题:(共5题60分,其中31题12分,32题13分,33题11分,34题14分,35题10分)
31、
(1)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2分)
(2)因为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三权分立的联邦制政府。(4分)
(3)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和权力滥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分)
(4)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失败了,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4分)
32、
(1)变化:人们认识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大; 趋势: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2分)
(2)影响:(4分)
首先,哥伦布发现美洲,加强了欧洲同美洲之间的联系,逐渐结束各地之间相互孤立的状态,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其次, 哥伦布发现美洲,即对该地区进行了野蛮的殖民掠夺,加深了该地区人民的灾难.
(3)表现方面:如商品交流,交通便利,资金流通等. 受益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3分)
(4)两面性:(4分)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等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不平衡发展,使得发达国家凭借传统优势成为最大的受益方,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33. (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新文化运动。(4分)
(2)提出三权分立学说(1分)。中华民国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体制。(1分)
(3)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2分)。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分,答对其中一点即给分)
(4)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经济基础。(1分)“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1分)
34、(1)1853年,美国军舰入侵日本,打开了日本大门,面对民族生存危机,日本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推翻幕府统治后,1871年派出大型使节团历访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分)
(2)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或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3分)
(3)面临民族危机,民族矛盾日益激化。(2分)
(4)结果: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逐渐成为亚洲强国;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6分)
35、(1)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濒于崩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力扭转经济颓势;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4分)
(2)二战后广泛信奉的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从而使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说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2分)
(3)20世纪70年代遭到怀疑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说明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政策已不适应当时生产的发展(2分)
(4)认识:按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