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灯
教材分析:
彩灯,又叫“灯彩”“花灯”“灯笼”,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精美艺术品。我国彩灯在西汉时期就有了,经过千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到今天愈加百花竞放、各呈异彩。
本节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灯”的相关知识:“灯”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巨大作用和伟大意义,通过对“秦淮花灯”的重点介绍与悉心尝试,在动手实践中,利用手中现有的材料,创作新颖、美观、实用的彩灯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在相关的学习中,了解家乡的节庆习俗,以此更加热爱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
学情分析:
刚刚告别寒假,学生重新回到学校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但他们依然沉浸在春节、元宵节的热闹当中,对这些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依然记忆鲜活、意犹未尽,而且对以往所未知的相关习俗也有了新的了解,尤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和节目之一——元宵节的彩灯。这时如果能够亲手制作一个好看的彩灯,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极其有趣、有益的事。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尽管处在三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喜玩、擅玩,生性活泼,动手能力强,对手工制作充满兴趣,但对彩灯这种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却不知不熟、不精不透,对其中的小技巧、小窍门没有直观的认识。这是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地方,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思考来探究解决的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制作,对灯在古今中外的文化意涵和实际功用有所认识,并尝试自己动手设计灯的造型,合作完成“兔子”或其他造型的灯。
2.了解以“灯”为主题的节日和风俗,引导学生进行彩灯的设计制作,在欣赏、探索、制作的过程中感受灯的造型美和文化美,培养造型表现能力。
3.通过古今中外各种灯的赏析,感受以灯为主题的节庆气氛,丰富审美经验,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灯饰及其相关历史、特点、习俗的探究,了解各种灯的文化尤其是我国的花灯,学习并掌握花灯的基本制作方法,较完整地完成花灯作品的制作。
教学难点:
1. 探究骨架的组合和固定方法,利用现有材料进行骨架制作和最后的组装,做到牢固和适用。
2. 尝试多种外装饰的方法,利用多种材料制作出造型完整、创意独特的兔子灯,做到美观并新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教室环境布置(悬挂花灯、准备灯谜等);
2. 查找资料、课件制作、兔子灯及半成品教具制作;
3. 各种制作材料(打包带、布胶条、宣纸、彩色皱纹纸、彩色玻璃纸、双面胶带、透明胶带、流苏挂穗、订书机、订书钉、纸杯、筷子、蜡烛、展示架等)。
学生准备:
各种制作材料(打包带、布胶条、宣纸、彩色皱纹纸、彩色玻璃纸、双面胶带、透明胶带、流苏挂穗、订书机、订书钉、纸杯、筷子、蜡烛、展示架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与体验
1. 由字切入,揭示课题。
(1)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豆”字,学生认读该字并说说自己理解的“豆”字的含义;
(2)教师围绕“豆”字展开解述,师生共同探究“豆”字所代表的“灯”的含义的由来(PPT03-04);
(3)切入本课学习,教师板书:漂亮的灯。
2. 赏析图例,初步了解。
(1)不同材质的“豆”的认识。(依次展示并解读陶豆灯、战国玉勾连云纹灯、战国青铜鸟盘灯)
(2)不同造型的“豆”的认识。(依次展示并解读西汉长信宫灯、彩绘鸿雁衔鱼铜灯、雁足灯、西汉牛形错银铜灯、战国中山十五连枝灯)
(3)不同地域的“豆”的认识。(依次展示并解读欧洲古代宫廷座灯、吊灯)
3. 参与活动,跟进赏析。
这些精美奢华的灯饰,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权势富贵人群的专享。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日益进步,灯也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所用。
(1)了解灯盏画作。
欣赏唐墓壁画及莫高窟初唐220窟北壁东侧菩萨点灯图,通过画作中所描绘的侍女捧持烛台和菩萨点灯的造型,再次加深印象,进一步熟悉中国古代灯盏的发展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宫灯历史。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宫灯”之名,由此而生。
大业元年的正月十五,隋炀帝在洛阳城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
自隋唐之后,每逢元宵时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传至全国,波及海外。宫灯制作技术也由宫廷传入民间。
(3)知晓放灯习俗。
通过诗配画展开学习,从古诗描述和画面情境中体会古人张灯、提灯、放灯等各种因灯而乐的趣味习俗。
(4)开展灯谜游戏。
像古人那样猜一猜、乐一乐。从灯盏的下端取下谜面,猜猜看,谜底究竟是什么。
谜面一:红衣小姐上高台,心里一痛眼泪来。(打本课所用一种材料)
谜面二:宝宝夜里把灯带,一闪一闪真可爱。(打一昆虫)4. 结合本土,深入探访。
(1)秦淮花灯展示。
在我们南京的城南地区,就有这样热闹的灯市。每当上灯时节人山人海,火树银花,这就是负有盛名的秦淮灯会!也叫“金陵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古称“金陵”)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秦淮灯会起始于唐朝,兴盛于明朝。源远流长,享有“秦淮灯火甲天下”之美誉。夫子庙的秦淮花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四方,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以及外国朋友。
(播放介绍秦淮灯会的视频,师生共同欣赏。)
(2)民间艺人介绍。
秦淮花灯的扎制是以子承父业的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的。每到过年时,那里的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赶扎花灯,为一年一度的秦淮灯会备足灯品。
(播放介绍扎灯艺人的视频,师生共同欣赏。)
二、创作与表现
1. 了解扎灯手艺。
(1)观看PPT图片说明。
(2)观察教师局部演示。
2. 尝试扎灯技术。
(1)提出创作建议。
搭骨架。三人小组分工协作,完成量长、剪断、围圈、架框、胶合等步骤,保证兔灯框架牢固、稳定。
蒙罩纸。在打包带上粘双面胶带后撕去纸膜,将宣纸平整地蒙在兔灯框架上,上部和底部留空,中间一圈粘牢、无缝。
围花边。彩色皱纹纸剪成五厘米宽的长条,将其中一侧沿边剪出穗状,另一侧粘胶后围合在兔灯框架一圈;
选择红、橙、桃、黄、绿等鲜亮的、具有喜庆色彩的多张皱纹纸,贴时先低后高,逐层粘贴。
贴图案。在粘合好的“兔身”上粘贴眼睛和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图案,可以是花、水、火、云等纹样,也可以是“福”“乐”“喜”“吉”等字符。
(2)分组合作创制。
在各组组长的有效组织下分工合作,扎制一个兔子灯或其他形状的灯。
三、评价与反思
1. 学生作品展示。
(1)上灯。各组作品陆续完成,同学将扎制好的灯品悬挂起来,也可以手提或牵拉,体验上灯乐趣,增添节日的氛围。
(2)赏灯。各组同学介绍本组在扎制过程中的想法和经验,互相观看作品,比较一下,看看同为兔子灯在造型上的不同之处。
2. 灯饰艺术展示。
(1)大型彩灯灯组。展示、介绍“拔萝卜”“年年有余”“十二生肖”等灯组。
(2)日常生活用灯。观察、欣赏壁灯、吊灯、落地灯、台灯等日常家用灯。
(3)现代建筑灯饰。柱灯、顶灯等与建筑浑然一体的灯组。
3. 材料方式拓展。
(1)可赏的灯。赏析大师设计制作的“荷花”灯,探究其应用的巧妙之处。
(2)可用的灯。研究老师设计制作的“雀巢”灯,探究其应用的独特之处。
(3)可试的灯。探究同学设计制作的“小猪”灯,探究其应用的可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