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漂亮的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漂亮的灯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02-18 19:5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漂亮的灯
作者
类型
设计?应用
课时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彩灯,又叫“灯彩”“花灯”“灯笼”,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精美艺术品。我国彩灯在西汉时期就有了,经过千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到今天愈加百花竞放、各呈异彩。
本节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灯”的相关知识:“灯”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巨大作用和伟大意义,通过对“秦淮花灯”的重点介绍与悉心尝试,在动手实践中,利用手中现有的材料,创作新颖、美观、实用的彩灯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在相关的学习中,了解家乡的节庆习俗,以此更加热爱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
学生情况:
刚刚告别寒假,学生重新回到学校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但他们依然沉浸在春节、元宵节的热闹当中,对这些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依然记忆鲜活、意犹未尽,而且对以往所未知的相关习俗也有了新的了解,尤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和节目之一——元宵节的彩灯。这时如果能够亲手制作一个好看的彩灯,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极其有趣、有益的事。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尽管处在三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喜玩、擅玩,生性活泼,动手能力强,对手工制作充满兴趣,但对彩灯这种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却不知不熟、不精不透,对其中的小技巧、小窍门没有直观的认识。这是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地方,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思考来探究解决的策略。
教学方式、手段:
1. 参与性的观察策略。通过古今中外各式灯饰的欣赏,了解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花灯的学习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观察花灯,了解花灯的特征、制作,认识、感受花灯的美,并由此来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2. 故事化的情境设置。激发学习的兴趣,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故事的形式了解古人元宵节张灯习俗的由来,感受元宵节热烈的节日气氛。
3. 游戏式的感知体验。进行“猜灯谜”游戏,在游戏中互动学习,了解有关灯的历史文化,激发和保持学习的兴趣。
4. 探究型的实践尝试。注重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并掌握彩灯的基本制作方法,能较好地完成作品。
教师准备:
1. 教室环境布置(悬挂花灯、准备灯谜等);
2. 查找资料、课件制作、兔子灯及半成品教具制作;
3. 各种制作材料(打包带、布胶条、宣纸、彩色皱纹纸、彩色玻璃纸、双面胶带、透明胶带、流苏挂穗、订书机、订书钉、纸杯、筷子、蜡烛、展示架等)。
学生准备:
各种制作材料(打包带、布胶条、宣纸、彩色皱纹纸、彩色玻璃纸、双面胶带、透明胶带、流苏挂穗、订书机、订书钉、纸杯、筷子、蜡烛、展示架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与制作,对灯在古今中外的文化意涵和实际功用有所认识,并尝试自己动手设计灯的造型,合作完成“兔子”或其他造型的灯。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以“灯”为主题的节日和风俗,引导学生进行彩灯的设计制作,在欣赏、探索、制作的过程中感受灯的造型美和文化美,培养造型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古今中外各种灯的赏析,感受以灯为主题的节庆气氛,丰富审美经验,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灯饰及其相关历史、特点、习俗的探究,了解各种灯的文化尤其是我国的花灯,学习并掌握花灯的基本制作方法,较完整地完成花灯作品的制作。
教学难点:
1. 探究骨架的组合和固定方法,利用现有材料进行骨架制作和最后的组装,做到牢固和适用。
2. 尝试多种外装饰的方法,利用多种材料制作出造型完整、创意独特的兔子灯,做到美观并新颖。
教学设计
一、感知与体验
1. 字谜切入,揭示课题。
(1)猜字谜,学生谈谈对花灯的感受。
(2)切入本课学习,教师板书:漂亮的灯。
2. 赏析图例,初步了解。
(1)依次展示并解读陶豆灯、战国玉勾连云纹灯、战国青铜鸟盘灯
(2)不同造型的灯,依次展示并解读西汉长信宫灯、彩绘鸿雁衔鱼铜灯、雁足灯、西汉牛形错银铜灯、战国中山十五连枝灯。
(3)不同地域的灯,依次展示并解读欧洲古代宫廷座灯、吊灯。
3. 参与活动,跟进赏析。
这些精美奢华的灯饰,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权势富贵人群的专享。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日益进步,灯也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所用。
(1)了解灯盏画作。
欣赏唐墓壁画及莫高窟初唐220窟北壁东侧菩萨点灯图,通过画作中所描绘的侍女捧持烛台和菩萨点灯的造型,再次加深印象,进一步熟悉中国古代灯盏的发展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宫灯历史。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宫灯”之名,由此而生。
大业元年的正月十五,隋炀帝在洛阳城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
自隋唐之后,每逢元宵时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传至全国,波及海外。宫灯制作技术也由宫廷传入民间。
(3)知晓放灯习俗。
通过诗配画展开学习,从古诗描述和画面情境中体会古人张灯、提灯、放灯等各种因灯而乐的趣味习俗。
4. 结合本土,深入探访。
(1)淮安花灯展示。
在我们淮安,就有这样热闹的灯市。每当上灯时节人山人海,火树银花,这就是负有盛名的灯会!
(播放介绍灯会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2)民间艺人介绍。
花灯的扎制是以子承父业的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的。每到过年时,那里的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赶扎花灯,为一年一度的灯会备足灯品。
(播放介绍扎灯艺人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二、创作与表现
1. 了解扎灯手艺。
(1)观看PPT图片说明。
(2)观察教师局部演示。
2. 尝试扎灯技术。
(1)提出创作建议。
搭骨架。三人小组分工协作,完成量长、剪断、围圈、架框、胶合等步骤,保证兔灯框架牢固、稳定。
蒙罩纸。在打包带上粘双面胶带后撕去纸膜,将宣纸平整地蒙在兔灯框架上,上部和底部留空,中间一圈粘牢、无缝。
围花边。彩色皱纹纸剪成五厘米宽的长条,将其中一侧沿边剪出穗状,另一侧粘胶后围合在兔灯框架一圈;
选择红、橙、桃、黄、绿等鲜亮的、具有喜庆色彩的多张皱纹纸,贴时先低后高,逐层粘贴。
贴图案。在粘合好的“兔身”上粘贴眼睛和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图案,可以是花、水、火、云等纹样,也可以是“福”“乐”“喜”“吉”等字符。
(2)分组合作创制。
在各组组长的有效组织下分工合作,扎制一个兔子灯或其他形状的灯。
三、评价与反思
1. 学生作品展示。
(1)上灯。各组作品陆续完成,同学将扎制好的灯品悬挂起来,也可以手提或牵拉,体验上灯乐趣,增添节日的氛围。
(2)赏灯。各组同学介绍本组在扎制过程中的想法和经验,互相观看作品,比较一下,看看同为兔子灯在造型上的不同之处。
2. 灯饰艺术展示。
(1)大型彩灯灯组。展示、介绍“拔萝卜”“年年有余”“十二生肖”等灯组。
(2)日常生活用灯。观察、欣赏壁灯、吊灯、落地灯、台灯等日常家用灯。
(3)现代建筑灯饰。柱灯、顶灯等与建筑浑然一体的灯组。
3. 材料方式拓展。
(1)可赏的灯。赏析大师设计制作的“荷花”灯,探究其应用的巧妙之处。
(2)可用的灯。研究老师设计制作的“雀巢”灯,探究其应用的独特之处。
(3)可试的灯。探究同学设计制作的“小猪”灯,探究其应用的可鉴之处。
作业要求
本课是一节以技能练习为主要活动的课,课堂学习重在实际操作,对创作技能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课堂练习环节中,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练习,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科学分工、合理安排,主要分以下四个环节,按序、逐项完成创作任务:
1. 搭骨架。三人小组分工协作,完成量长、剪断、围圈、架框、胶合等步骤,保证兔灯框架牢固、稳定。
2. 蒙罩纸。在打包带上粘双面胶带后撕去纸膜,将宣纸平整的蒙在兔灯框架上,上部和底部留空,中间一圈粘牢、无缝。
3. 围花边。彩色皱纹纸剪成五厘米宽的长条,将其中一侧沿边剪出穗状,另一侧粘胶后围合在兔灯框架一圈;
选择红、橙、桃、黄、绿等鲜亮的、具有喜庆色彩的多张皱纹纸,贴时先低后高,逐层粘贴。
4. 贴图案。在粘合好的“兔身”上粘贴眼睛和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图案,可以是花、水、火、云等纹样,也可以是“福”“乐”“喜”“吉”等字符。
通过以上练习环节,在完成一个兔子灯造型的基础上,动作快的小组还可以考虑再制作一个其他造型的花灯。
教与学的评价
本课是一节属“设计?应用”领域的美术课。学习的重点在于“探索”,因此评价的重点也理应关注于“探索”,即随着观察、了解、游戏、操作等学习过程的层层深入,学生了解了灯饰历史、灯饰文化以及扎灯技艺,能够自己动脑思考,设计出好看的兔子灯造型,并且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制作出好玩的、好看的兔子灯或其他造型的灯彩。
因此,本课教与学的评价始终贯穿于课堂学习的综合与探索环节。扩展开来即:学生在听听看看、想想辨辨、猜猜玩玩、做做试试等几个课堂的主要环节中开展教与学的评价。具体来说就是:
  一、听听看看,在对灯饰的由来发展的了解过程中评价。
通过“豆”字的字形展开学习,从“豆”到“灯”,对灯的外形结构、字体渐变、造型显现予以了解、予以评价。
  二、想想辨辨,在对灯饰的传统经典的赏析过程中评价。
通过古今中外各种不同灯饰的逐一呈现和介绍,在年代与地区、材质与造型、内容与寓意方面予以辨识、予以评价。
  三、猜猜玩玩,在对灯饰的文化含义的认知过程中评价。
通过对中国古代民间有关花灯传统习俗的探知和感知,在故事讲述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予以解读、予以评价。
  四、做做试试,在对灯饰的制作尝试的实践过程中评价。
通过教师的示范演示和学生的分组操作,在过程性的观察与探究、实践与体验活动中予以总结、予以评价。
反思和总结
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有了火,人类的生存才不至于那么残酷而显得温暖,因此,我们的祖先奉若神明般地崇拜着火。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神圣的火逐渐衍生出了灯和灯彩,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直至今日。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灯和灯彩也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着。
“漂亮的灯”一课是苏少版美术教材第六册的学习内容,该课虽然在教材中计作一课,但占据着六个页面,涵盖着“我看到的灯”“我知道的灯”“我设计的灯”“我制作的灯”等诸多绘画、制作、欣赏的层面,内容极其丰富,实为一个完整的单元。依据教材的这一布局设定,本课在实际教学时可分为3~5个课时进行授课,各课也依此归属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相应领域,分别以创作画、想象画、灯饰欣赏、花灯制作等方面为重点来设定主题并进行课堂教学。
本课选择教材中的其中一个内容——“花灯制作”作为授课内容,主要考虑到三方面因素:一是学生目前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美术功底能够接受此类知识并承担这一繁复的制作任务;二是南京地处江南佳地,人才辈出,民间藏龙卧虎,有许多扎灯世家、绝活高手,他们将金陵的秦淮花灯世代传承,使得秦淮花灯迅速地发展,享誉神州、名扬四海;三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传承民间美术,传扬民族文化,教学旨在挖掘地方民间美术的精粹,强化地域性美术课程的研究,丰富校本学习,让乡土文化与教材学习融合、渗透。
在教学设计上,课堂教学两手抓,一手抓住古今中外灯饰发展的文化线索,一手抓住秦淮花灯民间工艺的技能线索,使文化性学习与技能性演练这两条线索绞合在一起,交织成美术学习的一根粗壮的主线进行设计,教学也贯穿这两大方面并由此展开。
纵观本课的课前预设与实地教学,基本贯彻了以上教学主旨。既对古今中外各种灯饰的相关信息有了大量的感知与体验,又对金陵传统的秦淮花灯的相关工艺有了长时的实践与尝试,使得学生在美术的文化性学习与技能性学习两方面都得到有效的锻炼。除此之外,本课的优越之处还表现在:
  一、有益,促提升。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灯”的认知与操作,不仅丰富了想象空间,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创造水平,更在此间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持续不断地激发起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祖国及本土民间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并逐渐升华为一种精神,自觉地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此举可谓起到了“提神”的作用。
  二、有实,促接受。
本课汲取了大量的有关灯的学习内容,从古今中外不同年代、地域、民族、人群所使用的灯饰。到按不同材质、方法、造型、功能所打造的灯饰,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样,再加之有学生生活周围可见的实物以及本土的“秦淮花灯”的认知与操作,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其学来切实有用,增强了对“设计?应用”课程的习得效力。此举可谓起到了“活血”的功用。
  三、有趣,促发展。
故事化的引导以及游戏化的切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易学易懂。在有关灯的字型导入时如此,在中国历代使用宫灯时也如此;在张灯猜谜时如此,在分组扎灯时更是如此……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兴趣始终高涨,进一步拓展、深化了教学。此举可谓起到了“醒脑”的效用。
当然,教材所设置的有关兔子灯的制作要求只限于知道与了解,并未纳入操作与应用的任务规定。而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也确实感受到,制作一个外形较为具象的兔子灯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着实显得偏难、偏繁!为此,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是在某些操作环节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续做教师的半成品教具,完成“兔子灯”制作;二是不以兔子灯的造型为唯一选择,学生可在掌握灯饰结构的基础上,自主设计自己喜爱的、简易可操作的灯彩。此举既降低了制作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以师生合作互动的方式完成了创作。
作为一节公开的、展示的课堂教学,这种课堂设计的初衷,意在传承传统的、地方的民间文化方面做一些主动而积极的尝试和探究,给教学提供更多选择和可能,以期得到同行的检视、评鉴和取决。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人类发展上中留下了诸多瑰宝,使得中华文明灿烂夺目,在世界文化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其中,民间美术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在于其中、流传于世间,独领风骚!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促进美感的形成,提高审美素养……这种重责通过我们的美的课堂,溪水般地流淌、润泽,用大美浸润孩子的生命之壤。
不同教学策略设计
1. 利用生活中废旧透明、纸质等综合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而有创意的小灯饰;
2. 在年级或学校开展“灯会”专题活动,给学生一个更大的展示舞台;
3. 以“灯”为题,进行常用灯饰的设计与创作;
4. 以“看花灯”为题创作一幅画,表现元宵节赏灯的热闹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