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

文档属性

名称 戊戌变法(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03-10 18: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第八单元 戊 戌 变 法省课标教学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2.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3.知道“公车上书”。
4.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5.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6. 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7.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8. 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思路:
1、民族危机:列强侵略
2、封建统治危机
3、经济基础、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和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探究问题一: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是如何加强对华侵略的?1 、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1)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在华政治势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中国。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2)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暂缓和了列强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总结: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贷款、修筑铁路、抢夺矿山开采、投资办厂、开设银行经济:
政治:1、该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下创作的?这幅漫画反映了
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取什么
方式?
2、图中的鹰代表哪个国家?其侵略方式与其他列强有何差异?
3、有人为此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首诗反映了什么?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分而治之。美国,没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反映了爱国者力图唤起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机阅读课文概述:
1、甲午战争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出现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赔款、自然灾害等所引发的的财政危机
2)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2、历史背景: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总结: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影响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一些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阶级基础。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传播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颁布宪法、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归纳戊戌变法背景:1、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落后腐朽的封建统治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清政府统治危机也日益加深
3、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根本原因)
4、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为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思想基础)
5、变法得到了清政府一部分官员和光绪支持A、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2、代表人物:4、思想特点——评价  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的维新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王韬、郑观应、薛福成3、主要思想:1、出现时间: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A、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B、经济思想: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C、政治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二、维新变法运动
第一阶段兴起——宣传维新思潮 B、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及传播
(一)康有为
1、理论基础:
2、思想主张:
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或(托古改制)《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同西方的政治学说相
结合,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4、利与弊
5、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1、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根深蒂固
2、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改革阻力。
3、根本原因: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利: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弊: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二)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上海
湖南
天津《变法
通议》
《仁学》
《天演论》
《时务报》
《国闻报》1变法图强 2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3改革科举制度,培养人才4发展近代工业“冲决君主之网罗”
反对发对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思想观念用进代论理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反对发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三)康、梁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1办报纸:2兴学堂:3立学会:《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强学会4上 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5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四)康、梁维新思想传播的影响1、启发明智——为维新运动奠定一定社会基础
2、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3、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减少改革阻力
4、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第二阶段——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开始标志:
2、创办报刊:
3、组织学会:
4、成立学堂: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
谭嗣同、陈宝箴在湖南成立时务学堂《中外纪闻》、《时务报》、《天演论》——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有为在北京、上海成立强学会
——维新运动迅速开展——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第三阶段:维新变法运动高潮
——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
2、主要内容: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政治
2、经济
3、文教
4、军事3、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是结合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目的和百日维新的内容,说说胡绳这一论断。 维新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进一步传播、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下兴起,他的基本要求是抵抗侵略、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而光绪皇帝为了巩固清朝封建统治,接受维新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主张
光绪皇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涉及行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核心问题,这说明光绪帝变法诏令绝不是实行一种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他仍然是封建皇帝,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1、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2、有人认为,变法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但也有人认为,变法内容是一种落后的体现。你如何看待? 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自由言论,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议政;
经济上制定了一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业等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进步意义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落后性三、维新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1、新旧势力的交锋
2、变法失败的标志:戊戌政变
3、变法失败的原因1、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说明什么问题?从中我们能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根本原因:
主观原因:A、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B、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C、依靠没有实权皇帝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2、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道路是漫长而坎坷六、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经济: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促使中华民族觉醒
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
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