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渐变的形
作者
类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渐变是一种规律性很强的现象,这种现象运用在视觉设计中能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和空间感,是一种有顺序、有节奏的变化。“渐变的形”在本单元中安排在“重复的形”之后,是为了让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上有一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便于学生掌握。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渐变的形”同样也是构成艺术内容之一,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欣赏自然和生活中渐变的形,感受渐变的形的美感,初步了解平面构成知识,激发想象,表现自然和生活中有趣的图形渐变。根据本年龄段学生特点,应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意识,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与能力。通过对前后两节课的融会贯通,学生应掌握渐变的特点,更加懂得如何创作出渐变的图形。中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是很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要紧扣“渐变”突出趣味性,让“形”的渐变引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和欲望,从生活入手,激发创作的热情。引发学生根据“形”展开丰富联想进行渐变,最后达到“形”的完整美。让学生带着兴趣全面、和谐、自由地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情况:
中年级学生虽然相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但毕竟只有三年级,他们不是专业人士,你要让他们很规范地来创作渐变的形是有难度的。所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老师在教学中要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渐变的形的形式美以及逐渐变化规律中的节奏美为主,降低作业要求;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变化的元素,激发他们的兴趣,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提升审美情趣和表现力。
教学方式、手段:直观欣赏、对比法、讲解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
教师准备:课件、水彩笔、鱼和蝴蝶的剪贴板画。
学生准备: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水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寻找、发现生活中渐变的形,了解渐变的形的基础知识和渐变规律;掌握渐变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基础“形”,发挥想像逐渐变化进行创作,提高渐变构成艺术的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会学生用多种形式去表现渐变并能设计、绘制出生活中有趣的渐变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感受并体验渐变的形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生活中渐变的形的形式美以及变化过程中的节奏美。
教学难点:掌握渐变的形的变化规律、方法,并能在作业纸上表现出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师播放课件PPT)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它是怎么产生的?生:日全食,太阳慢慢被月亮遮住了。
师:日全食现象由太阳的圆形慢慢变成月牙形,再由月牙形慢慢变回圆形,我们把类似这种从一个形状逐渐变化成另一个形状的现象叫“渐变的形”。(揭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重复的形,来把这两张图比较一下看看渐变的形和重复的形有何区别?
生:学生回答。(引导他们说出重复的形是不变的,而渐变的形会改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日全食进入本课学习,能激发大家的兴趣。通过看日全食变化又可以自然地感受太阳外形逐渐改变的过程,再经过与上节课重复的形比较,学生很容易就会抓住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的变化,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欣赏
师:这些变化是一下子发生的吗?
生:学生回答。(引导大家发现是慢慢地、有规律地、逐渐地改变。)
师:请大家想一下,在你身边有什么东西的形状也会慢慢变化?
生:学生回答。(引导他们说出写字的铅笔由长变短,橡皮由大变小,树上长出的叶子就有大小的变化,水中的涟漪慢慢变大等。)
师:生活中蕴藏着很多的美,我们再在生活中找一找渐变的图形。(课件欣赏图片)
1. 破土而出的竹笋外形有何特点?它的笋衣有什么变化。(越往上越尖,笋衣越来越小)
2. 大家看这座宝塔的形状和竹笋有何相似之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都是一层层越往上越尖。)
3. 再看这个路上的栅栏及它的投影,视觉上它的形状有何变化?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觉给人一种纵深感、空间感。)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些图形都是大小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突然产生的吗?在变化过程中有何规律?
生: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图形大小的变化是逐渐经过几个层次的变化产生的。)
(板书:大小渐变)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寻找、总结渐变的形的变化规律,这符合中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他们见了这些生活中的图形会有亲切感,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发现渐变图形的规律,比老师直接灌输效果要好。
三、新授
师:刚才大家见到的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形状“大小的渐变”,请大家来看这张图片,它的渐变方式有何不同?(课件放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生:学生回答“方向渐变”。
师:(板书:方向渐变)这种变化方式比刚才大小的渐变要复杂一点,虽然物体的外形没有改变,但它的方向逐渐变化了,你们在表现的时候就要注意到这些特点。谁来说说这些方向渐变的图形给你视觉上什么感受?
生:学生回答。(引导大家感觉图形的动感。)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相同的图形(鱼、蝴蝶分别6个),谁可以试着来摆一摆形成方向的渐变?(一男一女生上台贴于黑板上摆放,老师要及时启示和点评,让学生讲解自己的想法,变化的角度不要一下子太大,也要慢慢逐渐地有规律地变化,体现出方向渐变的节奏感。)
师:大家再看这张图片有趣吗?有趣在哪里?
生:学生回答。(引导大家观察从苹果渐变成虫子的步骤、方法。)
师:一只大苹果里的虫子慢慢把苹果啃食掉,最后虫子变得很大,苹果只剩下了核,整个过程是不是特别有趣?这就是渐变的第三种变化方式——“形状渐变”。(板书:形状渐变)这种变化方式非常有挑战性,能体现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位作者特别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灵感,不但想象丰富,还很有幽默感,这样的设计就很容易吸引大家。
我们再来看这几幅图,感受形状渐变的趣味性(有同一人表情、外形的变化的;有动物与动物间变化的;有从日用品变为动物、人类跨界变化的;由字母变为动物的等)
我们再看这张图有趣吗?除了方向还有哪些变化?
生: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欣赏从一个大写的“A”字母逐渐变化成一个在翻跟头的小朋友,经过了几个层次的变化,怎么变的。)
师:这张呢?又有哪些渐变呢?
生:学生回答。(方向、大小、形状都有)
师:我们再来欣赏一张伟大的作品,这是荷兰绘画大师埃舍尔的版画作品。你们看飞翔的大雁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鱼,仔细找找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引导学生发现大雁和鱼之间的空隙正是这两种形状发生渐变的关键。)这张作品充分体现了大师的聪明才智和童话般的视觉魅力。(板书:空间渐变)
师:还有什么有趣的渐变呢?以前你还学过哪些渐变?
生:色彩的明度和纯度渐变。
师:但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形的渐变(贴出课题)。它有哪些有趣的渐变方法呢?
师生巩固板书知识:大小渐变、方向渐变、形状渐变、空间渐变。
师:大家学得怎样呢,老师要考考大家,它们分别是什么渐变呢?
(大小)(形状)(大小、方向、形状)
设计意图:利用对图片的欣赏评述,摆放图形练习等环节,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各种渐变的方式和方法,使原本比较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易学。各种有趣的设计以及大师的作品也会紧紧抓住孩子的心,让学生感受渐变构成的奇妙变化,拓展他们的思维,激发灵感,提升想象空间。
四、示范
师:看了这么多有趣的渐变,老师也想来小试一下。画什么呢,自己熟悉的物体,形状在简洁些。选择什么渐变方式呢?要画好渐变的形,除了有精彩的构思,还要有一定的方法。如果是形状大小的变化,为了使渐变的过程有规律,画面整齐,我们可以先画好渐变的格子,再在格子里面画上形状,这样就便于掌握图形有秩序逐渐地变化。(老师在电子白板上边讲解边演示。)
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论是形状大小的渐变、方向的渐变、形的渐变,每次变化幅度不能太大,要逐渐、有规律地变;
2. 如果是从一种形渐变成另一种形,两种形状之间最好有一定的相似度,不要太复杂。
五、交流
师:看,其他班同学的设计多么精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作品是怎样渐变的,说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和自己的想法。)
1. 美丽的树叶是我们很好的创作题材(大小渐变);
2. 大鱼吃小鱼的渐变是不是特别有趣,让我想到了好玩的电脑游戏(大小、形状渐变);
3. 相框里的女孩像身旁的小树一样逐渐长大成才是多么精彩的创意(大小、形状渐变);
4. 还有这个更精彩,你能想到一头大象变成汽车的情形吗?(形状渐变)
5. 漂亮的衣服逐渐被老鼠咬成布片是多么大胆又幽默的想象。(大小、形状渐变)
同学们这些精彩的作业有没有给大家一些启示?大家一起来交流下,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互相交流。)
六、作业
师出示作业要求:
1. 通过想象利用自然和生活中的形象进行渐变设计;
2. 构思巧妙、图形简洁、过渡自然、绘制精致。
七、反馈
将学生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请大家互评、自评,并结合老师点评。(主要围绕作业要求进行。)
八、拓展
美就在我们身边,仔细寻找就会发现渐变的形也装扮我们的生活,你们看,广告招贴上有渐变的图案、各种标志设计上也用到渐变的形,还有家具和广场雕塑上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
设计意图:老师示范可以直观地教给学生各种渐变的方法,减少他们设计时的盲目性。欣赏学生的优秀作业可以理清创作思路并带来灵感,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渐变的元素。作业反馈的多元化评价又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关注同学的作业,发展自己的审美情趣,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拓展环节又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业要求
1. 通过想象利用自然和生活中的形象进行渐变设计;
2. 构思巧妙、图形简洁、过渡自然、绘制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