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小泥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小泥人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02-18 20:2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泥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泥人》是苏少版美术教材第五册第15课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民间美术从艺术的角度反映了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是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智慧的创造。泥塑便是民间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本课通过欣赏泥人作品、了解民间泥人的历史,探讨制作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泥塑的艺术魅力,尝试以泥土为媒材,捏制小泥人,关注和传承民间美术文化,提高艺术素养。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仍占主导,爱想象、爱幻想,喜欢动手尝试和操作。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泥塑技法,如捏、刻、卷、压等,但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泥人形的表现,更趋向于个性的、动态的泥人造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多观察、感受、体验、思考,提高操作能力和审美情趣,体验创作乐趣。
三、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理念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为指导,在教学实施中,我选择直观感知、探究感悟、创造活动等教学方法。通过玩一玩、说一说、做一做、学一学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从简单的泥人基本形的捏制,到逐步装饰添加饰物,再到调整泥人动态,层层递进,由简入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润物细无声般完成教学目标,感受民间文化的内涵。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民间泥人的知识,学习简单的制作方法。
操作目标:注意细节刻画,塑造出一个有趣的动态人物。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自觉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掌握小泥人的塑造方法,并表现出人物动态。
教学难点:做出各种造型有趣的泥人,掌握塑造人物细节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泥工工具、紫砂泥、惠山泥人玩具。
学生:泥工工具、紫砂泥、报纸、湿抹布。
七、教学过程:
(一)感受泥性,引趣揭题。
1.感受泥性:请小朋友们摸一摸、捏一捏桌子上的泥,说说有什么感受?你喜欢捏紫砂泥吗?有什么理由?(学生感受泥性)
2.师:别小看这些软软的、凉凉的泥巴,它们在我们中国民间艺术大师和小朋友的双手中,变成了精美的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艺术美的享受。
3.揭题:今天,我们也来用泥巴捏一捏小泥人。(板书:小泥人)
【设计意图】抓住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玩的特点,调动学生的触觉感官,近距离感受泥性,体验紫砂泥的可塑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二)欣赏图片,体验感悟。
1.师:我们来欣赏一些泥人图片,感受一下小泥人的独特艺术魅力。(播放图片1-9,介绍相关知识)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1)唐代彩塑泥人(图1)
几个小泥人在推磨、烙饼、舂米、筛米,劳动的姿态优美,线条流畅,这可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小泥人!
(2)无锡大阿福(图2)
无锡的惠山泥人相传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小泥人“大阿福”,头和身体压缩成一团,圆润饱满,充满童趣。传说在无锡惠山上野兽横行,有个叫“沙孩儿”的小朋友,他有着充满魔力的微笑,山中各种猛兽只要见到他的微笑,便会投入他的怀中,被他吞噬,山下山上的老百姓均可安居乐业。为了怀念“沙孩儿”的功绩,人们用惠山的泥土捏制了笑盈盈、胖墩墩的“大阿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天津泥人张(图3-5)
民间泥人中,最著名的就数无锡泥人和天津泥人张了,泥人张彩塑一般都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艺术手法写实,形象逼真传神。
(4)江苏邳县彩塑泥人。(图6-7)
(5)河南彩塑泥人。(图8-9)
2.学生欣赏讨论,说感悟。
3.小结:泥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重要种类,因地域、风俗的差异形成了丰富的种类和风格,有的造型夸张简洁、有的制作精细、技巧高超,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美,但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梦想。
【设计意图】视觉性是美术存在、表现和发生作用的基本特征,美术课程应该充分体现视觉性,让学生多观察、多感受,形成较强的视觉意识。考虑到学生对民间泥塑艺术的生活经验不是很多,所以本教学环节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用眼睛感受泥人的整体韵味,通过比较了解不同地域代表性泥人的特点,感受不同风格的艺术美。
(三)自主探讨,尝试制作。
1.师: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就是一名民间艺术大师,做一个小泥人,你想怎样做?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制作经验,讲述自己的想法。
3.师生共同参与示范:捏出泥人的基本形。(板书:基本形体)
(1)揉一揉、捏一捏,将泥块卷起进行揉捏做成泥柱,粗一些比较结实;
(2)用虎口在泥柱的一头按压出颈部,用刀切出腿;
(3)再捏出两只膀臂,挖一个洞,将手臂才进去,腻平。
4.学生初次尝试。(快速捏出泥人的基本形)
5.简单评价泥人基本形的制作步骤,根据制作情况解决学生的困难之处。
【设计意图】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单向滔滔不绝地讲述,往往会使学生陷入单调乏味的状态。在本环节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相互间交流研究,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泥人基本形状的制作步骤;并进行尝试制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细节赏析,深入表现。
1.师:这样的小泥人好看吗?为什么?
2.师:我们再来欣赏几张图片,看看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怎样做的?(播放图片10-13)
(1)双人组合:拉琴、唱歌。(发型的变化、嘴部唱歌的刻画、衣服纹路的制作)
(2)倒立玩球:泥条的运用(头发、衣服)、动作的夸张。
(3)彩色泥人:表情、夸张等手法的运用。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3.欣赏学生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五官、表情、动作、服饰的细节刻画。
4.教师示范。(技法:捏、揉、搓、压、切、刻、挖等)
(1)五官的制作——夸张、鲜明。
(2)服饰的加工——泥片的运用。
(3)动态的调整——泥人体操(头歪一歪,手伸一伸,脚踢一踢,身子扭一扭……)
5.小结板书:细节加工、动态调整。
【设计意图】抓住泥人特征进行细节刻画是本课教学需要解决的难点。让低年级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出答案,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本环节通过和基本形状的对比,师生共同比较、尝试、讨论、交流的反复过程,发现泥人生动有趣的制作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细节刻画的作用,层层递进,由简入难,轻松简单地掌握了泥人刻画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与动手尝试的创作欲望。
(五)大胆表现,艺术创作。
1.要求:在刚才制作的基本形上进行细致刻画,完成一个夸张造型的小泥人。
2.调整泥人动态:可以二至四人一组,选择一个主题将小泥人组合成起来。
3.学生继续制作,教师指导。(播放音乐)
【设计意图】播放轻音乐,为学生创造出适合大胆创作的轻松氛围,对学生的创作进行适当简洁的指导,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可独立完成,也可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六)展示作品,评价总结。
1.用相机拍下学生作品,展示作品。
2.学生介绍作品,互评和师评相结合。
【设计意图】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机拍摄出学生的作品,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的角色感。利用多种方式多角度评价,使学生的创作成果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七)知识拓展,收拾用具。
师:民间艺术史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富,民间艺术家们没有学过专业的美术知识,却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通过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件件精彩绝伦的艺术品,除了泥人之外,剪纸、皮影戏、布老虎等等(如图14-17),都值得我们欣赏、珍惜,传承。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设计意图】美术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在校内的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的兴趣延伸到课堂之外,提高学生对生活美的感知能力,学会将美术与生活紧密联系,树立关注与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
八、教学反思:
玩是儿童的天性,玩泥是释放儿童天性的一种游戏方式,学生对该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本课教学设计,我以2011版美术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等课程性质,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主要采用“直观式教学”“互动交流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和组织形式,如通过欣赏图片感受民间泥塑不同风格的艺术美、通过比较作品感悟泥人细节刻画的多样方法、通过讨论、师生共建,探讨泥人的制作步骤及技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自己学习、共同探索等过程,了解民间泥人制作的历史发展、风格、制作方法。
示范环节中邀请学生共同参与示范的过程,让学生从动手尝试中探究出泥人基本形和细节刻画的基本方法,如头、身体、四肢的连接、服饰纹理的处理、动态调整等,让学生快乐地用美术元素去创造出朴实纯真的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及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