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专题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专题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18 20:2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以项是( )
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E.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C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
南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注】①暝(míng)云:阴云。②劳劳:遥远。“劳”通“辽”,假借。“劳劳”,又指忙碌貌;“落落”,孤独貌。③修禊(xì):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④卖饧(xíng):清明前后卖糖粥。⑤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请简要分析:词的上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诗歌整体释义】
谁【在楼上】把玉笛吹起?山前,宽阔的水面(被)昏暗的云雾(遮盖了)。燕子在忙碌而人却远在千里(之外)。(只有)一枝梨花【在雨中】(与我作伴)。
修禊将近,卖糖粥的时节。故乡只能【在梦中】追寻。昨夜【从江边】折回(一枝)柳,不是苏堤的(柳),也(让我)皱起眉头。
【参考答案】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西塞山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通过实写,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突破方法】
①回归诗歌词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①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②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
②关注选项中的“意思是”、“状写”、“描绘”、“刻画”等词。
【答案】
BC
【解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夜坐念东征将士
陆 深
长河乘夜渡貔貅①,兵气如云拥上游。
大将能挥白羽扇,君王不爱紫貂裘。
十二关山齐故国,百年疆域汉神州。
不眠霜月闻刁斗,自启茅堂望斗牛。
[注]①貔貅(píxiū):别称“辟邪、天禄”,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诗中比喻勇猛的战士、骁勇的部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起句不凡,用“貔貅”形容骁勇善的战前线战士,他们长河夜渡,不畏艰险,直接描写了战斗场面的激烈。
B.“挥白羽扇”,写大将手挥羽扇,让人想起“羽扇纶巾”的周瑜,暗喻诗人文武双全,指挥若定。
C.诗歌第四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紫貂裘”代指皇帝对将士们的赏赐,表明朝廷对战事的重视。
D.颈联以数词入诗,节奏鲜明,音韵铿锵,从时空两方面表现了国家收复失地的坚强决心。
E.诗歌末两句中选取两个细节“闻刁斗”、“望斗牛”,由想象转入现实,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突破方法:
①探究诗人写作意图,抓准诗中的感情词。
②关注注释,关注诗中可能存在的多种感情及感情变化。
③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即感情术语,如“落寞”“无奈”“孤寂”等。
【答案】1.CD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⑤去,何时复更还?
[注]①本诗作于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③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④泠风:和风,清风。⑤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与月作了准备;第二句中的“穷”字,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
B. 第三、四句运用以实写虚的手法,写面对诗人的主动问好,太白星与诗人交谈,表示愿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
C. 第五句虽然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语意,但用得更灵活自然,没有显出斧凿痕迹。
D. 第七、八句写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着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
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首两句以极力攀登来烘托太白峰的高峻,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勇敢登攀的精神。②“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等句中描绘游仙意境,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③五、六句有出世思想,末二句写诗人思想又回到现实,反映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④全诗描写诗人登山并幻想神游天界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惆怅愁闷心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残春旅舍
唐·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指唐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其中有两个字用的尤为传神,请找出来并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诗歌整体释义】
标题【残春旅舍】

2.【调整语序】残春旅舍宿雨晴。
3.【补充省略】(诗人)(于)残春(住)旅舍宿雨(早晨)晴
4. 【整合句意】
诗人)在残春时节(住)在旅舍里,下了一夜宿雨,(早晨)雨过天晴。
【第二句】恍然心地忆咸京
【推敲字词】
⑴标注名词:心地、咸京。⑵查找状语或动词:恍然(忽然)、忆(回忆)。
2.【补充省略】
省略“我”(主语)。
3.【猜想关键词的语境义,整合句意】
(我)突然心里忆起了咸京。
【第三句】树头蜂抱花须落

【第四句】池面鱼吹柳絮行
1.【推敲字词】
⑴标注名词:池面、鱼 、柳絮。⑵查找动词:吹(吹着)、行(前行)。
2.【补充省略】
省略“我”(主语)和“看见”(谓语)。
3. 【形成画面】
我)(看见)池面里的鱼儿吹着柳絮前行。

【第五句】禅伏诗魔归净域
1.【推敲字词】
⑴标注名词:禅、诗魔(佛家禅理认为作诗是文字“魔障”)、净域(亦称“净土”。佛语,指无浊无垢之地)。⑵查找动词,伏(降服)、归(回归)。⑶词类活用:伏,动词活用作使动用法,“使……降服”;归,动词活用作使动用法,“使……回归”。
2. 【补充省略】
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以”。
3. 【整合句意】
(我)(用)禅使诗魔降服,使心回归净域。

【第六句】酒冲愁阵出奇兵
1.【推敲字词】
⑴标注名词:酒、愁阵、奇兵(借酒浇愁,)。⑵查找动词:冲(冲击)、出。⑶词类活用:①阵:名词作状语,如重重敌阵。②奇兵:名词作状语,如同出奇兵(破阵)一样。


【第七句】两梁免被尘埃污
1.【推敲字词】
⑴标注名词:两梁(冠名,冠帽名)、尘埃。⑵查找动词:污(污染)。
2. 【补充省略】
省略主语“两梁”的定语“我的”。
3. 【整合句意】
(我的)冠帽免得被尘埃污染。

【第八句】拂拭朝簪待眼明。
1.【推敲字词】
⑴标注名词:朝簪、眼(眼睛)。⑵查找形容词或动词:拂拭、待(等待)、明(明亮)。
2.【补充省略】
省略主语“我”和定语“君王”。
3.【整合句意】
(我)拂拭朝簪等待(君王)眼睛明亮。

1.“吹”“抱”用得好。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却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4.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缺:指月圆。③列宿:众星。
1.这首诗熟练描绘了月圆之夜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诗尾联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诗歌整体释义】
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
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答案】
1.这首诗首联描绘了月圆之夜的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两幅画面。
2.诗人想象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描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②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释】①朱弁(biān)(1058~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②迢递,高远的样子。华,花白。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虽然春天来了,遥远的塞北还是黄沙弥漫,冷风阵阵。
B.颔联写没有蝴蝶给花儿做伴,乌鸦也深藏在无边的草丛之中。
C.颈联的“穷”字是说诗人境遇窘迫,哪怕在春无也无限愁苦。
D.尾联发出“竞何事”的悲怆之词,感叹东风使诗人徒增白发。
【答案】C
【解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凄清。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答案】1.C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①
[金]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①嵩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2.下列对本词的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展现了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
B.“春闺月”句照应上片“秋风”,写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望着丈夫秋天出征,春天能凯旋。
C.词后三句,虚写遥远后方的情事,边关战事转换成春闺佳人,一张一弛,情趣盎然。
D.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
【答案】C
【解析】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B.五六两句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C.七八两句写出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答案】2.C
【解析】C项,“喜悦心情”错,应为“悲苦心情”。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代边将有怀
刘长卿
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
暮笳吹塞月,晓甲带胡霜。
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
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少年”和“白首”相对,指少年赴疆场白首不得归,可见戍边之久。
B.颔联写塞马因“瘦”而思得秋草,则可知苦于久戍边地的征人更欲归乡安居。
C.颈联借意象传情,薄暮笳声、塞上明月、战甲寒霜,无不充满悲凉伤感之意。
D.尾联写戍边将领仅仅是到云中郡以来就与强敌力战百场,可见将领贪功好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错在“仅仅是到云中郡以来就与强敌力战百场”。“强”的意思不是“强敌”,而是“有余,略多”的意思。尾联写成边将领自从到云中郡就力战百场多场。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曾几①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
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
明时谅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②。
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注】①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本诗写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②玉斧修: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郑仁本表弟与王秀才游嵩山,遇见一人,说月乃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工匠用斧凿等修治。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叠词,写出了诗人年年中秋渴盼月圆朗照而岁岁不易得的忧愁郁闷之情。
B.诗人虽然有“怀抱一生休”的哀叹,但坚信不久必将实现,因此情绪转悲为喜。
C.尾联借“胡尘满人眼”的京洛是否有今夜的月色的推想,道出了国破伤怀之痛。
D.诗人赏月之际感慨万千,抒发忧国之思,表达了诗人希望收复故土的爱国主张。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辋川别业
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也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全诗质朴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C.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合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笔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答案】D
【解析】

十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 “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 “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自嘲之意。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①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②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③。
【注释】①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人。曾在成都设学校,入学者免除徭役,这些措施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所促进。②滟滪:即滟滪滩,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③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写李剑州,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热情歌颂他“能化俗”的政绩和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这两层意思。
B.颔联用典贴切。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
C尾联用“仲宣楼”点出李剑州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李剑州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
D.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
【答案】C
【解析】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 春①
薛昂夫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②面。
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①“山坡羊”是曲牌名,“西湖杂咏”是题目,“春”表示这是“杂咏”中咏“春”的一篇。②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1.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B. “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C. “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D. 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杜牧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此诗为杜牧居江南时所作。一阳生:指冬至日。姜被:后汉姜肱与兄弟常共被而眠。
2.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作者客居他乡恰逢京使,为能捎信给弟弟而感到欣喜。
B.第四句作者从对方落笔,遥想在京城的弟弟此时也惦念着自己。
C.第五句用“姜被”典故,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和关爱。
D.作品感情深挚,联想丰富,语言深婉,格调高雅,富有生活气息。
【答案】B
【解析】
B项,“作者从对方落笔”,第四还是写自己思念弟弟,是从自己一方落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