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溶解度
【要点梳理】
知识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和稀溶液
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注意:①“饱和”、“不饱和”是相对的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这种物质,但是还可以继续溶解其它物质。
2、 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①升高温度②增加溶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①降低温度②增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知识点2、 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2、概念中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 ④质量
3、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Ca(OH)2]
知识点3、 溶解度曲线
1、 定义: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2 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一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3 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交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知识点4、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 定义: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下溶解在一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的气体体积。
2、 影响因素
压强: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典型例题】
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2.要使溶解度增大采用的方法是(?? )
A.增加水 B.增加KNO3 C.不断搅拌 D.升高温度
3、下列物质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 )
A.熟石灰 B.食盐 C.硝酸钾 D.氮气
举一反三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都改变
C.1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9g硝酸钾,则1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20.9g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气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氢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打开汽水瓶塞时会有大量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 )
A.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B.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C.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D.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3、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至原来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剂质量不变 B.溶质质量增加 C.溶液浓度不变 D.溶解度增大
【典型例题】
1.20℃时,甲、乙两烧杯内依次放入饱和的KNO3溶液100g、200g,若各蒸发5g水,再恢复到20℃后,两杯中析出晶体质量为(??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不一定
2、右图是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当温度是?????????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举一反三
1.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20℃时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饱和食盐溶液的质量为( )
A.70g B.69g C.68g D.67g
2.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20℃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35℃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 g,均冷却至2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最少的是 ,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
(3)30℃时,a点表示100g水中溶解A物质的质量,要使其变为30℃的饱和溶液,需要加入A物质的质量是 。
【巩固提升】
1、0.05克某物质在20℃时溶于10克水中恰好饱和,这种物质属于( )
A.难溶物质 B.微溶物质 C. 可溶物质 D. 易溶物质
2、某温度下,a克溶质溶解在a克水中恰好饱和,此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 )
A.100克 B. a克 C. 2a克 D. 50克
3、可以证明烧杯中的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蒸发掉1克水,有少量固体析出 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
C. 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溶解 D.加入少量水,没有固体析出
4、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
C.升高温度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5、某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克,则此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
6、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 。
7、t℃将12克某物质溶于30克水中,恰好配制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克;现有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210克,则含溶质 克,溶剂 克。
8、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⑴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质量比 ;
⑵若B中含有少量A,应用 法提纯B;
⑶若将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一定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C.溶质质量 D.溶质质量分数
9、右图为KNO3和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NaCl KNO3
(填“>”或“=”或“<”)。
(2)t2℃时,将25g氯化钠固体投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
NaCl 溶液(填“不饱和”或“饱和”或“不能确定”)。
(3)将饱和KNO3溶液变为不饱和KNO3溶液,可行的方法之一是
添加溶剂(水),还可以是 。
(4)你从图中还可获得什么信息(写出一条即可): 。
温度/℃
甲
乙
丙
40
0
t1
t2
t3
溶解度/g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