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课件 33+32张PPT 单元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课件 33+32张PPT 单元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2-19 13:22:03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阶段复习 2.1-2.31.医生为病人动手术时进行了麻醉,在手术过程中病人感觉不到疼痛,但能感觉到手术刀跟身体的接触。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痛觉和触觉有各自的感受器一人的五种基本感觉2.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边的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这是因为(  )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C.不同的人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D.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B嗅觉有适应性、差异性、选择性、减弱性的特点。别人能闻到,自己闻不到是由于自己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点拨:3.“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
A.嗅觉和听觉   B.听觉和视觉
C.听觉和味觉 D.触觉和味觉C点拨:嗅觉细胞通过嗅神经将收集到的信息传到大脑才会产生嗅觉。4.小明感冒了,他感觉吃饭不香,对气味的反应也没有健康时敏感了,这是因为(  )
A.产生了嗅觉疲劳
B.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感觉B5.探究:味觉与嗅觉在辨别食物味道时是否相互影响?所需器材:A牌薯片(味道较淡)8~10片,B牌薯片(味道较浓)4~5片。
(1)小明先闭上眼睛,慢慢品尝A牌薯片,他能尝到A薯片的味道吗?答:________。能(2)小明继续闭上眼睛,请一位同学把几片B牌薯片靠近他的鼻孔,呼吸几次。现在他再尝另一片A牌薯片,这次A牌薯片的味道与第一次所尝到的不一样,有些B牌薯片的味道。在这次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返回6.下列的实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A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丙:吹自制的哨子,上下拉动活塞可使声音变得悦耳或低沉
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
A.甲、乙、丁 B.甲、丙、丁
C.乙、丙、丁 D.甲、乙、丙甲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乙、丁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丙说明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点拨:7.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B点拨: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这是声音产生的原因。8.下列各项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嗒嗒”声
B.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C点拨:鱼在水中,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经过空气、水传到鱼,说明液体可以传声。9.将一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  )
A.鱼   B.小鸟   
C.人    D.无法确定A向水面扔石头,石头撞击水面,引起水振动产生声音,站在岸边的人和空中小鸟听到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速度较慢;水中的鱼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水传播的,因为液体传声比气体快,所以水中的鱼先听到声音。点拨:10.在一根长100米的装满水的铁管一端敲击一次,在铁管另一端听到响声的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B11.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
A.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超声
B.鼓面振动带动鼓面周围的空气振动
C.鼓面振动发出次声,次声波能传递能量
D.这是观众看到的一种假象B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鼓面的振动带动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点拨:12.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________、密度________的路径。低大(2)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________(填“上”或“下”)拐弯了。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________(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返回上下13.读耳的结构,完成下列题目:三耳的结构和功能(1)C是________,它的功能是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
(2)E是________,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3)当飞机下降时,乘务员要求乘客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______开放,空气由________进入________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4)当F受损时,造成的是________耳聋,不能治疗。鼓膜耳蜗咽鼓管咽鼓管鼓室神经性(5)鼓膜的振动由__________传递到耳蜗,引起它产生神经冲动。
(6)由图中可知,听觉的产生在_________的听觉中枢。听小骨大脑皮层14.国家将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
A.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小骨→大脑
B.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
C.声波→鼓膜→听神经→大脑→耳蜗内听觉感受器
D.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听神经→大脑B返回15.在使用小提琴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B四声音的特性16.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
A.水和瓶子振动,水的高度
B.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A敲击时水和瓶子振动发声,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因此音调最高的是水少的。点拨:17.在物理学中对声音的特性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请选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B蚊子飞来飞去很吵是形容发现的声音音调高而不是响度大。点拨:1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点拨:19.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
A.演奏钢琴时,是琴的振动产生声音
B.音叉与钢琴的响度相同
C.音叉的音调比钢琴的高
D.音叉与钢琴的音色相同 A返回音叉和钢琴的振幅不一样,所以响度不同;音叉和钢琴的振动频率相同,音调一样高;音叉和钢琴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点拨:课件32张PPT。阶段复习 2.4-2.61.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B一光的直线传播A中放大镜是光的折射;B中影子的形成是光的直线传播;C中色散是光的折射;D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点拨:2.如图所示,水星如一颗小黑痣从太阳“脸上”缓慢爬过。它的形成与下列光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河水看起来变浅
C.海市蜃楼
D.水中荷花的倒影A3.如图是清华大学草坪上的日晷,它的基座上镌刻着拉丁文“FACTA NON VEBR”及其中译文“行胜于言”,日晷是利用晷上的针的影子随时间长短和位置变化来判断时间的计时工具,它利用了光______________的原理。沿直线传播4.如图,在一张不透光的纸上用针扎一个直径约1 mm的小孔,让白炽灯泡发出的光穿过小孔射到白纸上,在白纸上可看到一个清晰的________的像。向上移动小孔。像的大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白炽灯变大返回5.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其中反射角是(  )
A.∠1   B.∠2   
C.∠3   D.∠4C二光的反射、平面镜和光的折射点拨: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6.一只小鸭浮在平静的湖面上。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小鸭和它在水中所成的倒影的是(  )C点拨:倒影是光的反射的结果,把湖面看成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等距的虚像。7.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小明同学没有把薄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发现(  )
A.蜡烛A的像总是与蜡烛B完全重合
B.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下方
C.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上方
D.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像总在同一水平面上C利用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的特点,作出蜡烛A的烛焰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蜡烛A像的位置,由图可知蜡烛A的像与蜡烛B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即蜡烛A的像与蜡烛B不重合,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上方。点拨:8.用激光笔沿图中所示的PO方向照射,一定能照射到尚未移动的小鱼或小鸟的是(  )CA、B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沿PO方向入射不能射到鱼。C、D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只有C可以照到小鸟。点拨:9.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部分组成。(1)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__反射。垂直漫(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会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合理,应将纸板F沿法线方向向后折转,
再次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10.按要求作图。
(1)A、B是镜前一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点光源S和像点S′的位置,并完成反射光路图。解:如图所示。 第一种作法:先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即为像的位置,再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的位置,并连接S与两个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如图甲所示。第二种作法:分别过反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画出两条入射光线,两条入射光线的交点S即为点光源的位置,再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点拨:(2)如图所示是一种称为“角反射器”的光学装置,有一束激光沿a、b方向入射到平面镜S1上。试在图中作出经平面镜S1、S2反射后的光路,并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解:如图所示。 先过入射点作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入射到下面的镜面,同理画出第二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点拨:返回11.如图是小枫同学练习透镜作图法时画的图,其中错误的是(  )三凸透镜成像B点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没有会聚作用。12.当物体到凸透镜距离为10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到该透镜的距离为18 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的范围为(  )
A.5 cm<f<9 cm    
B.9 cm<f<10 cm
C.10 cm<f<18 cm
D.18 cm<f<20 cmA物体到凸透镜距离为10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f<10 cm<2f,即5 cm<f<10 cm;物体放在离凸透镜18 cm处,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所以18 cm>2f,即f<9 cm。综合两个不等式可以知道,5 cm<f<9 cm。点拨:13.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点燃蜡烛后,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由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B.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C.把蜡烛向右移动,调整光屏
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B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向透镜靠近,像远离透镜,像变大。点拨:14.关于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投影仪是利用凹透镜来成像的
B.照相机照相时景物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C.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B投影仪是利用物距大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来工作的,故A错误;照相机照相时,景物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点拨:15.如图,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空气泡下方处较______(填“亮”或“暗”),这是因为太阳光射向空气泡和水如同射向________透镜一样,出射光线会________(填“发散”或“会聚”)。暗凹发散16.按要求完成光路图或画出透镜或平面镜。解:如图所示。返回17.如图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眼睛的自动调节,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睛
B.这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
C.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应扁平一些
D.看远处的物体常常需要眯起眼睛看B四眼睛正常人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清晰,就是根据晶状体自动调节的原理,故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看近处的物体,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该让晶状体会聚能力变强,应该变厚。近视眼的人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前,眯眼让晶状体在一定程度上变薄。点拨:18.如图是配戴眼镜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原理图,在AA′和BB′处放置了相应的透镜。则甲是矫正________眼,乙是矫正________眼。(均填“近视”或“远视”)近视远视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