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甸高级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 一 历 史 试 卷(选修)2008-03-2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工业
2.“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是
A.闭关锁国 B.重农抑商 C.土地集中 D.贫富分化
3.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4.图中素纱禅衣反映了哪个朝代的纺织成就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5.能够证明我国明中后期纺织业领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是
A.丝织水平大大提高 B.手工作坊规模较前代扩大
C.生产人数众多 D.出现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市场
6.陆游《杂赋》中的“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了
A.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B.“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D.富商大户在水运方便的“草市”往往相聚而居
7.《齐民要术 序》(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
A.目的是为发展商品经济 B.倡导农工商业同时发展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反映出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8.明清政府实行的海禁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C.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D.封闭边界固守疆土
9.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鸦片战争前,中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C.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D.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10.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途径是:①政府投资兴办;②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投资兴办;③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向近代工矿企业过渡;④外资在华兴办工厂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11.假设你是一位20世纪初的投资企业家,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于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军事工业
12.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3.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破坏是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
14.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西方人得出的结论就是
A.要阻碍中国纺织业发展 B.机器不宜进中国
C.要尽量收购中国的棉花 D.要阻断对中国的面纱供应
15.下列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经历了近90年的发展史;②是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基础;③始终受到历届政府政府的阻碍和限制;④外国对华经济侵略对其发展有阻碍和促进的双重作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6.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基本建设任务而言,所体现的基本特征是
A.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B.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C.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有机统一 D.发展科技教育与独立外交的有机统一
17.我国在1956—1966年间建成的两大钢铁基地是
A.武汉、鞍山 B.鞍山、包头 C.武汉、包头 D.鞍山、宝山
18.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A.强调民主集中制 B.纠正历史的冤假错案
C.实事求是的精神 D.正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19.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都是
A.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D.为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20.作出论断“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二:
图1 鸦片战争以后频繁来上海的外国商船 图2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现象?(2分)
(2)材料二中的图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材料二中的图2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社会变化?(2分)
(4)请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明清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历史轨迹。(4分)
22.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的政治、经济理想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3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4)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经历了哪几次重大变化?(4分)
23.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是什么?(3分)
(2)汉武帝时中央机构所属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这种制度是什么?在一定时期对工匠的管理实行什么制度?这两种制度有何弊端?(6分)
(3)中国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活跃的人群是商人,他们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什么政策实行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地位?这种政策有什么弊端?(3分)
24.2005年10月26日20时31分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是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1986年底,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他的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也是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近代荣氏家族的发展史,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段艰难的发展史。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你知道荣德生、荣宗敬兄弟崛起于什么时期吗?当时他们主要投资什么行业?(4分)
(2)一战期间,他们的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是为什么?(4分)
(3)但到了20年代中期后,他们的企业却有些衰落,这又是为什么?(2分)
(4)从荣氏企业的发展史中,你能得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哪些特点?(2分)
25.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中国人民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4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两个重大决策?(2分)
(3)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2分)
(4)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从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两方面概括)?(4分)
曹甸高级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 一 历 史 答 题 卷(选修)2008-03-2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60分。
21.(1)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现象?(2分)
(2)材料二中的图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材料二中的图2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社会变化?(2分)
(4)请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明清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历史轨迹。(4分)
22.(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的政治、经济理想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3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4)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经历了哪几次重大变化?(4分)
23.(1)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是什么?(3分)
(2)汉武帝时中央机构所属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这种制度是什么?在一定时期对工匠的管理实行什么制度?这两种制度有何弊端?(6分)
(3)中国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活跃的人群是商人,他们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什么政策实行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地位?这种政策有什么弊端?(3分)
24.(1)你知道荣德生、荣宗敬兄弟崛起于什么时期吗?当时他们主要投资什么行业?(4分)
(2)一战期间,他们的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是为什么?(4分)
(3)但到了20年代中期后,他们的企业却有些衰落,这又是为什么?(2分)
(4)从荣氏企业的发展史中,你能得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哪些特点?(2分)
25.(1)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4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两个重大决策?(2分)
(3)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2分)
(4)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从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两方面概括)?(4分)
曹甸高级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选修)参考答案2008-03-2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A C D B D B D C A A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B A D B C B C C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60分。
21.(1)明中后期出了资本主义萌芽。(2分)
(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外国商船云集中国通商口岸大肆倾销商品。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分)
(3)出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分)
(4)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2分)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分)
22.(1)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2)新乐园:人民公社。(1分)原因:全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迅速发展。(2分)
(3)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分)
(4)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如答“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亦可)、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分)
23.(1)刀耕火种和铁犁牛耕。(2分)封建土地私有制。(1分)
(2)工官制度。匠户制度。(2分)弊端:“工官”制度使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新技术难以广泛推行,且往往导致技术工艺的失传;“匠户”制度使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受到限制。(4分)
(3)重农抑商政策。(1分)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2分)
24.(1)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或1895—1913年);面粉业。(4分)
(2)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帝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近代工业的热情;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任答4点即得4分)
(3)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分)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等等。(答出1点即给2分,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25.(1)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分。如答“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同样给分)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分)
(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分)
(3)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4)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2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1,3,5
学校 曹 中 班级 高一( ) 姓名 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