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唐朝对外友好往来频繁的史实。唐朝时期,中国与亚洲、非洲、欧洲一些国家都有往来,教材重点介绍了日本、天竺两个国家,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件事。从交往范围的广阔、程度的深厚和方式的友好三方面理解唐朝对外友好往来,明确这一切是与唐朝自身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分不开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朝时期与日本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比较,体会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通过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故事的讲述,了解唐与日本和天竺的友好关系,从而掌握以人知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鉴真6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行及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的学习,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为人类友好交往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崇敬;通过对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文明的了解,增强学生对自己祖先的业绩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影片《唐人街探案》剧照。影片《唐人街探案》讲述了唐仁、秦风这对“欢喜冤家”在躲避警察追捕、匪帮追杀、黑帮围剿的同时,于短短七天内,完成找到“失落的黄金”、查明“真凶”、为自己“洗清罪名”这些“逆天”的任务的故事。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唐人街”,那么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出示遣唐使船的幻灯片:
上图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隋唐时期日本人到中国乘坐的就是这样的船。“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下面,请同学们看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遣唐使和留学生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表现: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③使团把礼品给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影响: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日本的天文历法、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也深受中国影响。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多媒体出示图片(下图)。青年画家庞现青作品《鉴真》,赴唐招提寺展出被收藏。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简介鉴真。
(2)从鉴真6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到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后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他6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请同学们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学生自学后,教师总结:①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②新罗商人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③新罗引进了唐朝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④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在唐朝宫廷和民间流行。
我们再简化一些,以便记忆。唐朝和新罗的交往要点有:使节往来和留学生、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文化交往。
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新罗的交往外,就是和古印度的交往。
三、玄奘西行
唐朝与日本交往密切,与天竺(印度)也有密切的交往。
出示玄奘像的幻灯片(右图):
此图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袱。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箱顶上是遮阳避雨的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
教师讲解: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同学们,听了上面的讲解。结合你们平时看到的《西游记》的原著、影视等作品。比较一下书中、影视作品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到的玄奘有何异同?请大家讨论一下回答。
(1)相同之处是玄奘西行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之处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有观音指点,有能力超群、神通广大的三个徒弟保驾,甚至连坐骑都是龙变的。而现实中的唐玄奘却没有这般幸运,完全是靠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勤学不倦的精神取得成功。前者是虚构的,后者是真实的。
请同学们再思考:玄奘有哪些贡献?我们应该学习和弘扬他的什么精神?鲁迅为什么称他为“中国的脊梁”?它与鉴真有哪些共同之处?
学生讨论……
教师综合归纳,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思考:
(1)唐朝为什么能够吸引万国来朝?
(2)以史为鉴:唐代的对外交流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1)原因: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2)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强盛了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