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04-07 16: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推进一 一.奴隶社会的重要制度 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 世袭制 分封制 井田制 一.井田制 1.具体线索:开始实行(商) 盛行(西周) 瓦解(春秋) 废除(战国) 初税亩 2.所有制形式: 土地国有制 3、瓦解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的使用、牛耕的出现 私田的出现 封建剥削方式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产品分配 二.分封制 ——西周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 主要诸侯国: 齐、鲁、燕、卫、晋、宋 影响: 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随王室衰微,导致春秋战国纷争割据积极局限(地方制度)二.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决策方式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核 心:皇权至上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地方服从中央二、产生原因和条件经济上:封建经济分散性决定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理论上:法家和儒家思想条件:秦的统一三.内容①皇权(皇帝)制;
②中央行政制度;
③地方行政制度;
④官吏选拔制度;
⑤思想控制(文化专制) 四、发展过程1、初步形成--战国2、正式建立--秦3、空前加强--西汉4、完善--隋唐5、强化--北宋6、新发展--元7、顶峰--明清1、初步形成--战国商鞅变法--行县制 2、正式建立--秦(1)皇帝制
(2)中央:三公九卿
(3)地方上:郡县制;
(4)颁布秦律
(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措施韩非主张 主张趋时社会变革
依法治国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公:丞相—掌管行政
太尉—掌管军事
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1、秦朝百姓如果告官,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应当找:御史大夫2、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三公”,其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不包括
A、执掌群臣奏章
B、下达皇帝诏令
C、裁决中央和地方政事
D、兼理国家监察事务C3、空前加强--西汉措施(1)刺史制度
(2)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问题)
(3)推恩令,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4)察举制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编户齐民东汉-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东汉—被士族门阀控制 3、有关汉初封国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初开始就长期存在
B、王国严格受朝廷节制,权力弱小
C、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D、 侯国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B4、西周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王国分封制:
A、都使疆域得到了拓展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D、都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B4、完善--隋唐措施(1)三省六部制
(2)科举制
(3)府兵制到募兵制 三省:中书省—草拟
门下省—审批
尚书省—行政 评价:
分权,削弱了相权;
提高了行政效率(积极) 府兵制:兵民合一
演变:源于西魏,
武周动摇,
玄宗崩溃 募兵制:职业兵
并与将形成隶属关系,造成藩镇割据 5、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B5、强化--北宋措施(1)集中行政权
(2)集中兵权
(3)集中财政权
(4)集中司法权
(5)发展科举方法:中央:
参知政事—分政权
枢密史—分军权
三司史—分财权
地方:
文官任知州,设通判解除统兵大将兵权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文官担任,死刑上报 6、新发展--元措施中央机构:
(1)中书省
(2)枢密院
(3)御史台
(4)宣政院
地方机构:
(5)行省制度最高行政机关 掌管军事掌管监察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和西藏 影响后世6、元朝的中书省,实质上是继承和发展了唐朝的哪个机构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吏部B7、顶峰--明清明措施(1)废丞相,权分六部
(2)废行省,设三司
(3)设五军都督府
(4)颁布大明律
(5)设立厂卫特务统治
(6)八股取士清措施(1)军机处
(2)文字狱
(3)理藩院7、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C8、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皇权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A五、中央行政制度①秦汉:三公九卿制②隋唐:三省六部制③宋:分割相权(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④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御史台⑤明清:六部制、内阁制、军机处、理藩院六.地方行政制度秦: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制北宋:转运使、通判、文臣知州元朝:行省制度、土司制度明朝:三司制、僧官制度(西藏)清朝:25个省级行政区、将军辖区(北)、改土归流(西南)、班禅、达赖制度商鞅变法规定—军功授爵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七.古代选官制度历史上科举制度的演变形成:隋文帝——
隋炀帝——
发展完善:唐承隋制——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北宋科举制的发展——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的变化—
明清——
1905年废除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标志开始 设进士、明经 创武举、殿试高官主持考试 1.考试程序严密(三级考试)
2.糊名法
3.扩大录取名额 考实务策 八股取士 八.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秦朝: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文字狱清:九、如何评价专制主义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1)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作用:①前期--积极作用为主
②后期--消极作用为主(2)积极作用表现:①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②维护国内政局稳定,为经济文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③有利于组织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建设活动
④有利于各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②专制容易产生暴政和腐败;
③文化专制钳制思想,阻碍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
④后期严重束缚商品经济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3)消极作用表现:十.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冲击(1)否定君主专制思想的出现明清之际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思想控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代表人物及其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贽(2)中国近代反对专制的努力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民主革命胜利: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其经济基础再 见历代加强专制主义制度措施的特点:
(围绕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重点解决两对基本矛盾)(1)强化皇权(加强君主权力):······
(2)改革中央机构(核心: 分权):······
(3)调整地方行政机构(核心: 分权) ····
(4)改革官吏选拔制度:······
(5)加强思想控制(文化专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