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氢氧化钙的俗名是( )
A.消石灰 B.苛性钠 C.石灰石 D.生石灰
2.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涂上3%~5%的NaOH溶液
B.实验时,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
C.若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D.若不慎将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3.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甲醇:CO2+3H2CH3OH+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CO2的利用创造了一种新途径
B.钌-膦铬合物的质量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C.氢原子数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
D.属于复分解反应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工业上常用稀硫酸除去铁锈,是由于稀硫酸能与铁反应;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③防毒面具的原理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④洗涤剂能去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可以溶解油污;⑤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金都属于合成材料;⑥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⑦不小心被蚊虫叮咬(蚊虫能分泌出蚁酸),可用肥皂水涂抹以减轻疼痛;⑧合格的火腿肠中含有亚硝酸钠,因此不能食用。(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③⑤⑥⑦⑧ C.③④⑥⑦ D.③⑥⑦
5.从化学的角度看下列分析或做法,错误的是( )
A.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性溶液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在金属表面刷漆的目的是隔绝氧气和水蒸气,防止锈蚀
D.氢氧化钠固体要密封保存,只是因为氢氧化钠固体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
6.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质量会减少的是( )
A.食盐 B.浓硫酸 C.浓盐酸 D.氢氧化钠
7.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两个实验.?(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
Ⅰ中药品 Ⅱ中药品 Ⅲ中药品
实验1 块状大理石、浓盐酸 硝酸银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
实验2 MnO2、H2O2溶液 白磷 热水(80℃) 白磷 冷水(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1,可观察到Ⅱ中硝酸银溶液变浑浊,能说明浓盐酸有挥发性
B.实验1,可观察到Ⅲ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能说明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实验2,装置Ⅱ、Ⅲ中均有气泡产生,试管Ⅱ中的白磷发生燃烧
D.实验2,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分析,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有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8.下列物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
9.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B.向的溶液中加水
C.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D.t℃时,在一定量的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
10.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碱能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碱溶液能吸收一氧化碳气体
C.混合研磨硝酸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生成,所以与氢氧化钙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放出的一定是硝酸铵
D.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但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不一定是碱溶液
11.工业用煤燃烧产生二氧化硫,在排放前需经处理,如图是两种除硫工艺中主要物质的转化路径(部分产物已略)。
若每1000g Ca(OH)2和NaOH的市场价格分别按0.36元、2.90元计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煤是不能再生的化石燃料
B.反应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
C.“双碱法”中的NaOH可以循环使用,节约成本
D.处理相同的SO2,“钠碱法”所需的原料成本更低
12.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和方法
A 鉴别浓盐酸和浓硫酸 打开瓶塞,观察是否有白雾产生
B 鉴别氯化钡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分别加入硫酸钠溶液
C 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少量的一氧化碳 将气体点燃
D 除去氧化铝粉末中的铝粉 在干燥空气中加热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3.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欲在不使用酸碱指示剂或试纸等测酸碱性的条件下,通过添加试剂的方法将含有硝酸的硝酸钙溶液变为中性。甲同学提出选用石灰石粉末,乙同学提出选用澄清的石灰水。比较甲、乙两同学所选试剂,你认为_____同学的选择不可行;理由是该试剂虽能除去原混合液中的__________,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形态各异的物质可按一定规律分类.现有以下八种物质,请选用各物质名称前的字母序号填在相应位置.
A盐酸 B氯化钾 C氧化铜 D淀粉
E五氧化二磷 F氮气 G氢氧化钙 H甲烷
题号 物质分类标准 字母序号 题号 物质分类标准 字母序号
(1) 金属氧化物 (5) 非金属单质
(2) 非金属氧化物 (6) 挥发性酸
(3) 易溶性盐 (7) 最简单 的有机物
(4) 微溶性碱 (8) 糖类
15.下图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稀硫酸与不同的物质反应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处所使用的指示剂是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3)③处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4)请你写出符合编号④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6.某同学发现,做实验用的NaOH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开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A同学:该溶液没有变质,只含有NaOH
B同学:该溶液全部变质,只含有Na2CO3
C同学:该溶液部分变质,含有NaOH和Na2CO3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呈碱性
【实验探究】B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无明显现象。由此B同学得出结论:自己的猜想不成立,A同学的猜想成立。
【评价与交流】请你评价B同学的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B同学在验证自己的猜想时,若将所加试剂调换成足量的另一种试剂(2)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观察到有(3) 产生,待不继续反应后,继续滴加(4) ,既能验证自己的猜想.也能确定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C同学通过该方案进行实验,最终确定了溶液中的溶质成分。
【归纳与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够总结出:在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时,一般应先(5)___________________,再(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成分。
四、推断题
17.现有A~E 五种常见物质,且都含有同一种非金属元素,其中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C组成元素相同,E溶液呈碱性,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请回答:
(1)写出物质C的化学式:_____。
(2)E 的常见用途是_____。
(3)写出上述转化中可能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①分解反应:_____。
②复分解反应:_____。
18.A~J均为初中常见化学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省略。已知A是人体胃酸的主要成分,B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盐类,C是一切生命生存所必须的物质,E是厨房重要的调味品。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F____________,H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2)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①~⑤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
(4)A和J反应可生成两种不同盐类,两者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但其比例不同,则A何J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19.为测定菱铁矿石中碳酸亚铁FeCO3的含量(假设其中杂质的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某化学小组进行如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36.5%的浓盐酸配制100 g 14.6%的稀盐酸加入水的质量是 _________;
(2)写出菱铁矿石中加盐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出该菱铁矿石中发生反应的物质的质量(x)的比例式 _____________;
(4)该菱铁矿石中碳酸亚铁的含量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5)最终烧杯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则过滤后需蒸发水的质量是 ______________。
20.实验室有一瓶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某探究小组欲通过化学实验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取40g该氧气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入酚酞试液。
(1)此时溶液呈 色。向其中慢慢滴加19.6%稀硫酸,并不断搅拌,当用去19.6%的稀硫酸20g时,溶液恰好褪成无色,此时溶液pH 7(填:“>”“=”“<”)。
(2)求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H2SO4=Na2SO4+2H2O)
试卷第6页,总7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氢氧化钙的俗名是:熟石灰、消石灰,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名,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名,故选A
考点:物质的俗名
2.A
【解析】
【详解】
A、浓硫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说法不正确;B、实验药液溅进眼睛里,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故说法正确;C、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抹布扑盖,操作正确,故说法正确;D、不慎将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以中和碱液,故说法正确。故选A。
3.A
【解析】A、二氧化碳含量多了会造成温室效应,该反应能吸收二氧化碳,且生成甲醇和水,所以为CO2的利用创造了一种新途径,故A正确;B、钌-膦铬合物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B错;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数目和种类不变,故C错;D、反应物中有单质,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必须是化合物,所以该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故D错。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数目和种类不变,知道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类型。
4.D
【解析】①工业上常用稀硫酸除去铁锈,是由于稀硫酸能与铁锈反应,错误;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错误;③防毒面具的原理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正确;④洗涤剂能去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错误;⑤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错误;⑥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水分蒸干,正确;⑦肥皂水显碱性,不小心被蚊虫叮咬(蚊虫能分泌出蚁酸),可用肥皂水涂抹以减轻疼痛,正确;⑧合格的火腿肠中含有亚硝酸钠的量在允许使用范围之内,可以食用,错误。故选D。
点睛:日常说法的判断。
5.D
【解析】
【详解】
A、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性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B、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为防止发生爆炸,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故选项说法正确;C、在金属表面刷漆,能隔绝氧气和水蒸气,防止锈蚀,故选项说法正确;D、氢氧化钠固体要密封保存,因为氢氧化钠固体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还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6.C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如果质量减少,原因之一是物质具有挥发性,再就是变质后质量变小,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氢氧化钠变质后质量变大,故选C
考点: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7.B
【解析】
【详解】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溶于硝酸银溶液,会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在实验1中,可观察到Ⅱ中硝酸银溶液变浑浊,能说明浓盐酸有挥发性,故A正确;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在实验1中可观察到Ⅲ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能说明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B错误;C、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装置Ⅱ、Ⅲ中均有气泡产生,试管Ⅱ中的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现象,故C正确;D、试管Ⅲ中的白磷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分析,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故选B。
8.B
【解析】
试题分析:
A.氢氧化钙不具有吸水性,不能做干燥剂,所以A项错;
B.硫酸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化肥,所以B项正确;
C.超导是利用液氮形成的低温环境,而不是液氧,所以C项错;
D.用于炼铁的是焦炭不是木炭,所以D项错;
考点:氢氧化钙的性质;硫酸的用途;氧气的用途;铁的冶炼.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掌握一些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9.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氧化钙与水反应,是溶液中的溶剂减小,溶质结晶析出;B选项是错误的表示,酸溶液加水稀释PH的值只能无限制接近于7,大不能大于7;C选项是正确的表示,开始达不到分解的温度质量不变,温度达到后质量减小,碳酸钙分解完全时,质量不变;;D选项,是错误的表示,物质固定时溶解度是不变;故答案选择C
考点:化学图像题
10.D
【解析】A. 中和反应是酸碱之间的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错误;B.碱溶液不能与一氧化碳反应,故碱溶液不能吸收一氧化碳气体,错误;C. 混合研磨硝酸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生成,与氢氧化钙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放出的一定是铵盐,但不一定是硝酸铵,错误;D. 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但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不一定是碱溶液,正确。故选D。
11.D
【解析】
试题分析:A、煤是不能再生的化石燃料,正确,B、反应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正确,C、在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即既是某个反应的反应物,又是另一个反应的生成物, “双碱法”中反应Ⅰ所需的NaOH,通过反应II又产生了NaOH,故可以循环利用,减少了NaOH的用量,所以成本降低,正确,D、 由于“钠碱法” 不能实现了NaOH的循环利用,故处理相同的SO2,“钠碱法”所需的原料成本更高,错误,故选D
考点:化石燃料,常见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方案的评价
12.C
【解析】
【详解】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故打开瓶盖时,瓶口由白雾现象,而浓硫酸没有挥发性,故打开浓硫酸的瓶口时,没有白雾现象,故可以鉴别,正确;
B、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而硝酸钾与硫酸钠不反应,故可以鉴别,正确;
C、二氧化碳气体中的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燃,故错误;
D、铝粉在空气中加入后生成氧化铝,而氧化铝不反应,故正确。故选C。
13. 乙 H+(或HN03或硝酸) 在不用指示剂的情况下,难控制溶液的酸碱性
【解析】不使用酸碱指示剂或试纸等测酸碱性的条件下,通过添加试剂的方法将含有硝酸的硝酸钙溶液变为中性。甲用石灰石粉末,乙用澄清的石灰水。甲、乙所选试剂,乙同学的选择不可行,难以确定硝酸是否反应完全;理由是该试剂虽能除去原混合液中的H+(或HN03或硝酸),但在不用指示剂的情况下,难控制溶液的酸碱性。
点睛∶澄清的石灰水与硝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难以确定何时完全反应。
14.(1)C,(2)E,(3)B,(4)G,(5)F,(6)A,(7)H,(8)D.
【解析】氧化铜中同属于金属元素,所以属于金属氧化物,五氧化二磷 中的磷属于非金属元素,所以为非金属氧化物,氯化钾属于钾盐都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属于微溶性碱,氮气属于非金属单质,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属于挥发性酸,最简单的有机物是含碳最少的甲烷,淀粉属于糖类.
故答案为:(1)C,(2)E,(3)B,(4)G,(5)F,(6)A,(7)H,(8)D.
15. 紫色石蕊溶液 置换反应 CuO 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或Ba(NO3)2 + H2SO4 = BaSO4↓ + 2HNO3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1)①处所使用的指示剂是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2)反应②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3)③处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CuO 。(4)符合编号④的一个化学方程式: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或Ba(NO3)2 + H2SO4 = BaSO4↓ + 2HNO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硫酸的性质。
16.(1)B同学的结论错误,如果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少量的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少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和氢氧化钠反应而看不到气泡。(2)氯化钙或者氯化钡(3)白色沉淀(4)酚酞(5)加入足量的中性试剂除掉碳酸钠(6)滴加试剂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存在。
【解析】
试题分析:B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如果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少量的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少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和氢氧化钠反应而看不到气泡,所以不能因此判断A正确,可能是C正确;B同学在验证自己的猜想时,若将所加试剂调换成足量的另一种试剂氯化钙或者氯化钡,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钠,待不继续反应后,继续滴加酚酞,如果变红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既能验证自己的猜想.也能确定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在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时,一般应先加入足量的中性试剂除掉碳酸钠,目的是除掉碳酸钠的碱性干扰,再滴加试剂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存在,就可以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成分。
考点:氢氧化钠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检验
17.CO2.制化学品、清洗剂、洗涤剂。CaCO3==CaO+CO2↑.Ca(OH)2+Na2CO3═CaCO3↓+2NaOH;Na2CO3+2HCl═2NaCl+H2O+CO2↑;CaCO3+2HCl═CaCl2+H2O+CO2↑。
【解析】
【分析】
根据“A~E五种常见物质,且都含有同一种非金属元素,其中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C组成元素相同,E溶液呈碱性”,则C为二氧化碳,B为一氧化碳,结合图框,则推测A为碳,D为碳酸钙,E为碳酸钠,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详解】
(1)根据分析,物质C为二氧化碳,故C的化学式:CO2;
(2)根据分析,物质碳酸钠,故E的常见用途是制化学品、清洗剂、洗涤剂;
(3)反应A→B,为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为化合反应;
反应A→C,为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化合反应;
反应B→C,为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化合反应;
反应C→B,为二氧化碳与碳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为化合反应;
反应C→D,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不是基本反应类型;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为分解反应;
反应D→C,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氯化钙、水,为复分解反应;
反应C→E,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E→C,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氯化钠、水,为复分解反应;
反应D→E,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为复分解反应;
故①分解反应:CaCO3CaO+CO2↑;
②复分解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Na2CO3+2HCl═2NaCl+H2O+CO2↑;CaCO3+2HCl═CaCl2+H2O+CO2↑。
18.COH2HCl+NaHCO3=NaCl+H2O+CO2↑④Fe3O4+8HCl=FeCl2+2FeCl3+4H2O
【解析】
(1)A是人体胃酸的主要成分,所以A是盐酸,B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盐类,B是碳酸氢钠,C是一切生命生存所必须的物质,C水;E是厨房重要的调味品E是氯化钠,由此可推知,D是二氧化碳,F是一氧化碳,G是氧气,H是氢气,I是铁;(2)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反应方程式为HCl+NaHCO3=NaCl+H2O+CO2↑;(3)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由一中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形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①~⑤属于分解反应的是④;(4)四氧化三铁中铁元素有+2价、+3价,两种化合价,相当于有氧化亚铁和氧化铁两种物质,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水,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四氧化三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Fe3O4+8HCl=FeCl2+2FeCl3+4H2O。
19.60g FeCO3+2HCl=FeCl2+H2O+CO2↑ 58% 11g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的操作过程是铁矿石加入100g14.6%盐酸,充分反应后烧杯中混合物的质量为115.6g,过滤,在滤液中加入6g的铁粉,过滤,得滤渣0.4g,滤液蒸发后得到25%的溶液。
【详解】
(1)设:配制100g14.6%的稀盐酸加入水的质量是为a,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100g×14.6%=(100g-a)×36.5% ,a=60g;
(2)碳酸亚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FeCO3+2HCl=FeCl2+H2O+CO2↑;
(3)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g+100g-115.6g=4.4g;
设:菱铁矿石中发生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为x。
该菱铁矿石中发生反应的物质的质量(x)的比例式为: 解得 x=11.6g
(4)该菱铁矿石中碳酸亚铁的含量==58%;
(5)生成氯化亚铁的质量为y。
根据化学方程式FeCO3+2HCl=FeCl2+H2O+CO2↑和Fe+2HCl=FeCl2+H2↑,可知加入的盐酸与生成的氯化亚铁的质量关系如下:
x=25.4g
所以反应后溶液的质量==101.6g;
加入铁粉后,过滤产生滤渣0.4g,所以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6g-0.4g=5.6g;
设:5.6g的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z。
z=0.2g
通过计算可知,碳酸亚铁中含有杂质质量=20g-11.6g=8.4g,所以蒸发水的质量=115.6g+6g-8.4g-0.4g-0.2g -101.6g=11g。
20.(1)红色
(2)解法一:设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x 20g×19.6%
=
x=3.2g
=8%
解法二:设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40g·x 20g×19.6%
=
x=8%
答: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
【解析】(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与酚酞混合会变红,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硫酸时,溶液恰好褪成无色,氢氧化钠与所加入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呈中性,溶液pH=7;(2)设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 98
x 20g×19.6%
=3.2g
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