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名师导航】人教部编版历史中考一轮总复习学案 七上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名师导航】人教部编版历史中考一轮总复习学案 七上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19 16:45:14

文档简介

【达标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1.(2018·德州学业考·T3)下图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一次著名改革,这次改革(  )
A.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B.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2018·乐山中考)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商朝、秦朝、三国 B.隋朝、唐朝、元朝
C.商朝、唐朝、明朝 D.秦朝、唐朝、十六国 3.(2018·东营学业考)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2018·娄底学业考)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世纪·教育·网】
5.(2018·聊城学业考)“(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6.(2018·青岛学业考)“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社会比较安定
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 (2018·广东学业考)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8. (2017·枣庄学业考)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
A.阿基米德 B.张衡
C.祖冲之 D.宋应星
9.(2018·滨州模拟)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
材料或史实
结论
A
官渡之战,袁绍兵百万,曹操兵役十分之一,击败之
曹操统一北方
B
赤壁之战后,曹操占据关中,刘备占据四川和云贵,孙权占据福建、广东、湖北等地
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
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景象
D
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败前秦
南方稳定,北方陷入战乱
10.(2018·济南槐荫模拟)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图示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  )
A.东汉 B.曹魏 C.东晋 D.北魏育网
11.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用汉语、穿汉服、姓汉姓、与汉通婚等许多汉化政策,你认为这些汉化政策能够推广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 B. 顺应了地主阶级改革的时代潮流
C. 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D.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017·重庆市 石柱中学校)第二次月考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13. (2017·合肥质检)《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追忆历史,曹操成功领导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
A.赤壁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14.(2017·青岛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吴王
15. (2017·绥化)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
A.锺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55分)
16.(2018·临沂学业考)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成皋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在上述“有名的大战”中,“弱者”战胜强者的共同策略是什么?在题图所示“大战”中,强者是指哪一方?弱者是怎样战胜强者的?
材料三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争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根据诸说认定的湖北省各个不同地点进行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qí]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
——摘编自国际在线
(2)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在今天的哪一省份?目前,“新赤壁大战”的焦点是围绕哪两个地点的争论?历史学界对“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争论不休的原因是什么?
(3)从赤壁之战中,你能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提倡以儒学治国,认为鲜卑必须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494年,他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和罢官)。”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材料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被短。
(1) 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2) 材料二体现了魏主实行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材料三“胡人胡服”、“汉人胡食”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4) 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北方地区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达标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1.(2018·德州学业考·T3)下图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一次著名改革,这次改革(  )
A.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B.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该图中的人物是身穿汉服的鲜卑贵族,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北方少数民族在服饰方面受汉族影响的现象,这说明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2018·乐山中考)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商朝、秦朝、三国 B.隋朝、唐朝、元朝
C.商朝、唐朝、明朝 D.秦朝、唐朝、十六国 【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示意图分析可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三国),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与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商朝、秦朝、三国,故A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3.(2018·东营学业考)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解析】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这是历史上称为赤壁之战。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则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和云贵的大部分地区。所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A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朝末年项羽打败秦军主力的战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8·娄底学业考)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世纪·教育·网】
【解析】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魏孝文帝的内容、影响。
5.(2018·聊城学业考)“(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解析】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重视汉族文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都属于汉族文化。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y
6.(2018·青岛学业考)“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社会比较安定
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材料体现了主要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③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
【点睛】本题以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7. (2018·广东学业考)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解析】从东汉恒帝(水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东汉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 (2017·枣庄学业考)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
A.阿基米德 B.张衡
C.祖冲之 D.宋应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南朝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故选C。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点睛】本题以祖冲之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冲之与圆周率的相关史实。
9.(2018·滨州模拟)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
材料或史实
结论
A
官渡之战,袁绍兵百万,曹操兵役十分之一,击败之
曹操统一北方
B
赤壁之战后,曹操占据关中,刘备占据四川和云贵,孙权占据福建、广东、湖北等地
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
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景象
D
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败前秦
南方稳定,北方陷入战乱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200年,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A史实和结论不相符;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正确;“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描写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C史实和结论不相符;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是前秦政权想南下消灭东晋时发生的一次战役。结果东晋打败了前秦,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有利于南方的稳定和经济的开发,D史实和结论不相符。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10.(2018·济南槐荫模拟)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图示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  )
A.东汉 B.曹魏 C.东晋 D.北魏
【解析】本题是识图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故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东晋。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熟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解题关键。·世纪*教育网
11.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用汉语、穿汉服、姓汉姓、与汉通婚等许多汉化政策,你认为这些汉化政策能够推广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 B. 顺应了地主阶级改革的时代潮流
C. 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D.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解析】据题干“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用汉语、穿汉服、姓汉姓、与汉通婚等许多汉化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汉化政策能够推广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等。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2017·重庆市 石柱中学校)第二次月考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刘备为重新夺回荆州,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大败于猇亭,逃回白帝城后病死。至此,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观察图片可知,D为三国魏蜀吴地理形势图,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点,通过图片考查学生记忆能力、读图能力。
13. (2017·合肥质检)《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追忆历史,曹操成功领导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
A.赤壁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解析】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故选D。育名师】
【点睛】本题以三国历史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官渡之战的相关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重点识记官渡之战。
14.(2017·青岛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吴王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发生在三国时代。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是在208年。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国时期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5. (2017·绥化)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
A.锺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解析】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王羲之的相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55分)
16.(2018·临沂学业考)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成皋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在上述“有名的大战”中,“弱者”战胜强者的共同策略是什么?在题图所示“大战”中,强者是指哪一方?弱者是怎样战胜强者的?
材料三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争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根据诸说认定的湖北省各个不同地点进行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qí]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
——摘编自国际在线
(2)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在今天的哪一省份?目前,“新赤壁大战”的焦点是围绕哪两个地点的争论?历史学界对“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争论不休的原因是什么?
(3)从赤壁之战中,你能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
【答案】(1)先让一步,后发制人;曹军;孙刘联军通过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战胜曹军。
(2)湖北省。蒲圻和嘉鱼。赤壁之战发生久远;史书记载的模糊性。
(3)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骄傲自满。·n·j·y
【解析】第(1)题,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即可回答第一问。识图可知,题图所示“大战”是赤壁之战。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三问。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一问;根据材料三即可回答第二问;通过分析思考回答第三问。第(3)题是开放性问题,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提倡以儒学治国,认为鲜卑必须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494年,他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和罢官)。”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材料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被短。
(1) 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2) 材料二体现了魏主实行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材料三“胡人胡服”、“汉人胡食”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4) 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北方地区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答案】(1)(北魏)孝文帝。
(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4)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1)据材料“他提倡以儒学治国,认为鲜卑必须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494年,他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孝文帝;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为革除鲜卑旧俗,开始进行改革。
(2)据材料“(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体现了魏主实行汉化政策的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采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学习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提倡与汉人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孝文帝的改革,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胡人胡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4)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被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地区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睛】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知识。
【2019名师导航】人教部编版历史中考一轮总复习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了解《齐民要术》的作者、内容及地位;书法、绘画与雕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等基本史实。
知识点一: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1)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局混乱,州郡割据,战乱不已,东汉王朝形同虚设。
(2)曹操势力的崛起
①政治上:把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并招揽各种人才;
②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有利于社会稳定,又筹集了军粮。
(3)袁绍集团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4)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时间、地点:200年,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在官渡进行决战。
3.曹操采取的战术: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绍军粮。
4.特点:以少胜多。
5.结果:曹操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1.目的: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时间、地点:208年、赤壁。
3.战术:孙刘联合抗曹,火烧曹营。
4.概况:约5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5.结果:曹操大败。
6.特点:以少胜多。
7.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割据
(1)赤壁之战后,曹操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至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形成: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造船业,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强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点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 西晋的建立
1.背景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
(2)曹丕死后,司马氏控制魏国的军政大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时间: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3.西晋的统治
(1)制定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2)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统治腐朽残暴,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买少数民族人口为奴婢。
(3)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4)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又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①晋武帝所封同姓诸王势力日益强大,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②晋惠帝昏庸无能,八王争夺中央政权,起兵混战。
2.概况:历时16年,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3.性质: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一场内乱。
4.影响
①造成中原人口大量死亡,损失大量农业劳动力;
②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灾难,粮食价格暴涨,人民饱受痛苦;
③数以十万计的中原人口为躲避战乱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④西晋的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游牧生活:生活在水草丰茂的北方草原,放养马、牛、羊等牲畜,逐水草而居。
2.内迁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3.内迁民族与分布
4.结果: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5.建立政权: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有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6.前秦的统治
(1)背景:①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②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政权,史称“前秦”,并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③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
(2)措施
①政治上: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
②经济上: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③文化上: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3)影响: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知识点三: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 东晋的兴亡
1.背景:316年,西晋灭亡。
2.建立: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3.统治基础:以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拥戴司马睿称帝,王氏家族控制了东晋军政大权。司马睿登基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4.北伐:
(1) 目的:收复中原。
(2)代表人物:祖逖。
(3)结果:多次北伐,最终未能收复中原。
(4)原因:东晋统治者腐朽软弱,偏安东南,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失败。
5.发展: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维护了南方社会的安定,促进了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江南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
6.灭亡:东晋末年,军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1.概念: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表现
(1)宋: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2)梁:梁武帝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大将侯景发动叛乱,攻入建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3.特点:
(1)政权更替频繁;
(2)武将夺权建立政权;
(3)统治时间较短;
(4)政治混乱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5)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背景
(1)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2)西晋末年到东晋后期,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大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进入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2.原因
(1)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尤其是淝水之战的胜利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4)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辛勤劳动。
3.表现
(1)农业:
①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②农业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先进的生产技术,尤其是育苗移栽技术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种植双季稻,使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③农业多种经营: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4.影响
(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建康的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2)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东到日本、朝鲜,西到欧洲、非洲,南到印度、东南亚地区,都有商品贸易交往。当时的海外交通和海上贸易都远超前代,并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5.意义:使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并为以后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知识点四: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前秦皇帝苻坚励精图治,使前秦强大起来,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目的: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3.过程:383年,苻坚率前秦军队与东晋军队在淝水展开决战。东晋军队大败前秦,苻坚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4.特点: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5.后果:前秦统治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保护了南方相对稳定的局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2.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北方黄河流域的统治。
3.措施
(1)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移风易俗: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话);②以汉服取代鲜卑服(穿汉服);③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通婚姻);⑤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行汉制)。
4.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意义: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6.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
2.表现
(1)生活上: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
(2)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3)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民族关系上: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5)文化上: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6)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五: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概况:
贾思勰是我国北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曾任北魏的郡太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整理古书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以亲身实践证明和丰富了生产经验,为撰写《齐民要术》奠定了基础。
2.内容:《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1)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2)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3.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4.意义
(1)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2)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3)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
1.概况:祖冲之是我国南朝宋、齐之际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治学严谨,从不盲从。
2.成就
(1)数学
①背景: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
②贡献:著作《缀术》,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592 7之间。
③意义:领先世界近千年。
(2)天文历法:制定《大明历》,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公元510年被正式颁行。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书法
(1)原因
①历史原因: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使书写变得快捷便利,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社会原因: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
③个人因素:书法家们博采众家之长,继承各种书体优点,勤学苦练,自成一家。
(2)代表人物和艺术成就及特色
①锺繇和胡昭: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们都擅长行书、草书、隶书,并形成自己的风格。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锺繇的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锺繇和胡昭的书法,被西晋设置的书博士规定为教学生学习书法的标准书体。
②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行书、草书,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和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书、篆书的痕迹,其书法被称为古今之冠,他的笔势被称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
③碑刻艺术:由于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北魏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3)地位:中国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2.绘画
(1)概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同时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
(2)代表人物:顾恺之是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3)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雕塑——石窟艺术
(1)背景:①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与古代印度传入的佛教艺术融合,创造出了具有新的风格特色的石雕艺术。
②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劈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尤其是北方盛行凿窟造像之风。
(2)典型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3)艺术特色: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吸收佛教造型艺术特点,开凿雕刻出成千上万的佛像,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1.三国建立的先后顺序是魏、蜀、吴。222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20-280年是三国时期,所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而是发生在东汉末年。
2.三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积极影响
官渡
之战
200年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
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淝水
之战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使南方社会稳定。
3.人口迁徙的趋向及影响
朝代
史实
影 响
东汉、魏、晋时期
氐、羌、匈奴、羯、鲜卑等族内迁
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西晋末年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4.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
是历史的进步。东汉中期以来,政局混乱,军阀混战,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魏、蜀、吴统治者在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从这些史实看,这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的融合。因此,我们说这是历史的进步。
5.孝文帝改革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孝文帝积极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行汉化改革,对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什么启示?
认识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以史为鉴,中华民族大家庭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必须积极开展民族交流,取长补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优秀文化成果。
★知识点一:三国鼎立
典例1:(2018·北京丰台模拟)观察下方示意图,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
C.开创大一统 D.政权的分立
【解析】题目给出的示意图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政权的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故选D。21教育
【点睛】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阶段特征。注意从题目给出的示意图中获取信息。解答本题需要全面分析相关时代特征,确定主题。
★知识点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典例2:下图西晋“晋归义氐王”金印,是晋朝颁发给当时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是研究晋朝民族关系的实物见证,你知道建立西晋政权的是 (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灵活应用能力。由所学基础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晋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识记和辨析能力。
★知识点三: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典例3:(2018·莱西模拟)东晋建立后,(楚越之地)“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从材料中能得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
①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
②人民的辛勤劳动
③社会安定
④北方人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由“楚越之地”“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可以看出,南方社会安定;由“民勤本业”可以看出人民的辛勤劳动;由“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
★知识点四: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典例4:(2018·南京鼓楼模拟)下图是北魏广陵惠王元羽的墓志铭。他拥护哥哥北魏孝文帝迁都成功,得到哥哥的称赞。下列姓氏中,属于他的鲜卑姓氏的是(  )
A.拔拔氏 B.拓跋氏
C.贺兰氏 D.独孤氏
知识点五: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典例5:如图是我国发行的邮票《古代科学家——贾思勰》,他的成就是 (  )
A.主持修建了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B.编著了《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
C.编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
D.编写了我国古代重要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水经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识记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