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高频考点·历史》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历史专题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I
春秋战国纷争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I
秦朝建立和巩固统一 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末农民战争 II、III
两汉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 II
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隋唐政治制度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I、II、III
北宋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I、II、III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的灭亡 I、II、III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I、II、III
清朝中央集权强化、多民族国家发展 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 I、II、III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 高考试题统计一览表
考题数 2 6 11 6 8 10 6 10 8
高考考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春秋战国纷争 秦朝建立和巩固统一 两汉的政治制度 隋唐政局和政治制度 北宋政局和中央集权制度 元朝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明朝建立和专制制度加强 清朝中央集权强化和多民族国家发展
2004 0 2 4 1 0 2 3 1 1
2005 1 0 4 1 1 2 1 3 1
2006 0 1 1 1 2 1 1 2 2
2007 1 3 2 3 5 5 1 4 4
考向导航
根据最新考纲要求及以上对全国各地高考题的统计分析,评估2008年新高考的方向,我们认为该部分的高频考点体现在:
1.春秋战国改革和秦朝建立及巩固统一:
例如: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2004年江苏历史卷考到2题,2006年又考1题,2007年广东、上海高考卷都考到。
秦朝建立及巩固统一历来是高频考点。2004年有全国文科综合卷II的16题、全国文科综合卷Ⅳ的20题、北京文综37题、江苏历史卷1题;2005年全国文科综合卷II的39题作为材料解析题,一连考了4小题;2007年广东文科基础卷和宁夏文科综合卷也都考到这一部分内容。
2.隋唐政局和政治制度:
这一部分考查逐年增多。2005年和2006年,上海和天津分别考了一个选择题。2007年全国文科综合卷I的13题、全国文科综合卷Ⅱ的14题、上海文科A卷4题都用选择题形式,考到隋唐政局和政治制度。天津文科综合37题还考了材料问答题。
3.北宋政局和元朝统一国家的发展:
宋元政治类问题历来是考查重点。近年考到的有:2004年全国文科综合卷Ⅱ的17题和18题、全国文科综合卷IV的18题和21题、北京文科综合卷14题;2005年北京文科综合卷15题、北京文科综合春季卷13题、上海文科历史卷7题;2006年四川文科综合卷12题和重庆文科综合卷12题;2007年考到的有广东文科综合卷20题、广东文科历史卷4题、宁夏文科综合卷28题、四川文科综合12题等,山东文科综合卷还考到了问答题。
4.明清皇权加强和多民族国家发展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是纯粹的政治类题,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含有一些民族关系类问题。近几年高考多次考到这些内容,例如有:2004年北京文科综合卷的15题、2004年天津文科综合卷的15题;2005年上海历史卷的29题考了问答题(3问);2006年四川文科综合卷的13题和2006年重庆文科综合卷的14题;2007年各地考到比较多,如:全国文科综合卷I的14题、江苏历史卷的5题、广东历史卷的5题、山东文科综合卷的9题、四川文科综合的13题、宁夏文科综合卷的29题、上海历史卷的22题、上海文科综合B的4题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从历年考查频率来看:2004—2007年,各高频考点几乎每年都会考到,重点在秦朝、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5个朝代的政治类问题。2007年的频率迅速增长。
(2)从历年考题题型来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还有一些材料问答题出现,有新史料、新地图、新的历史图片呈现。要求考生能够随机应变。
(3)从历年考查趋势来看:中国古代政治专题是中国古代史专题中第一重要问题。其内容较多,估计2008年考查频率仍旧会维持较高水平。在中国古代史复习时必须重视。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和衰落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Ⅰ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休养生息政策 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 Ⅱ
隋唐时期的经济 租庸调制、两税法、大运河、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Ⅰ、Ⅱ、Ⅲ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 北宋王安石变法有关经济方面的内容;榷场贸易 Ⅱ、Ⅲ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 Ⅰ、Ⅱ、Ⅲ
考题统计 2003—2007年高考题统计一览表
考题数 4 5 5 11 7 7
高考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隋唐时期的经济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 明清经济
2003年 — 1 1 — 1 —
2004年 1 — — 2 2 2
2005年 1 2 — 4 3 2
2006年 1 1 2 2 — —
2007年 1 1 2 3 1 3
考向导航:
根据最新考纲要求及以上统计分析,评估2008年高考的新动向,高频考点主要体现在:
1、隋唐时期: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隋朝的大运河问题、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问题。例如,2005年第15题文综(北京卷)、2006年第39题(重庆卷)考查了唐朝的租庸调制;2006年第24题(全国Ⅱ卷)、2007年39题(北京卷)考查了隋朝大运河问题。由此可见,对租庸调制和大运河考查的力度较大。但要特别注意现实中的取消农业税与唐朝赋税的联系。这里的出题空间很大。
2、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民族之间的民族经济问题、商品经济发展问题、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例如;2003年第13题考查了民族经济问题;2004年第19题考查了商品经济问题;2005年第13题(北京卷)、2005年第25题(全国卷)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2003年第16题考查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这里要特别留心王安石变法和商品经济发展问题,因为它们都和现实联系密切。
3、明清时期:该部分内容包括,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以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问题。2005年第39题(北京卷)考察了资本主义萌芽、2007年第16题(上海卷)考查了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这两个问题仍然是今后几年高考的重点。
由以上可看出中国古代的赋税问题、经济重心南移问题、大运河问题、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一直是本专题的热点。
1、从考查频率来看,频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隋唐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秦时期。
2、从历年题的类型来看,多以选择题为主,同时,近年来材料题也越来越多有所涉猎。
3、特别要注意与古代经济专题有关的热点问题。
专题三:
古代民族关系——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考纲要求、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华夏族、匈奴、东胡、戎,越族 Ⅰ
秦汉时期的民族融合 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Ⅰ、Ⅱ、Ⅲ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 Ⅰ、Ⅱ、Ⅲ
五代辽宋夏金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宋辽、宋夏、宋金的和战;汉族和边疆各族的融合;“汉人”的形成;回族的形成;汉族同藏族和高山族的融合 Ⅰ、Ⅱ、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明清时期与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 Ⅰ、Ⅱ、Ⅲ、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高考试题统计一览表
试题数 2 11 10 11 9
高考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的民族融合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004年 1 1 2 2 3
2005年 0 5 1 2 1
2006年 0 3 4 3 2
2007年 1 2 3 4 3
考向导航
根据最新考纲要求及以上统计分析,评估2008年新高考的方向,该部分的高频考点体现在:
1.匈奴族:从战国到西晋,匈奴对中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例如:03年37题全国卷材料题长城问题考查了匈奴;04年全国Ⅳ卷17题考查了匈奴;05年上海卷28题材料题考查了匈奴西迁,05年全国Ⅲ卷材料题39题考查匈奴问题;06年北京卷材料37题考查了匈奴;07年北京卷文综选择题12题考查了匈奴问题。
2.藏族:藏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北京文综选择题04年12题考唐蕃关系,广东历史选择题05年第4题清朝管辖西藏的机构,四川省文综06年14题考查清朝加强对西藏管理,07年全国Ⅱ卷16、17题分别考查了宣政院和金瓶掣签制度,江苏历史07年考题也考查了宣政院辖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匈奴族、藏族问题最近几年一直是高考的热点问题。
(1)从历年考查频率来看:2004—2007年连续四年考查了匈奴族、藏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人和事;涉及民族问题的时事热点问题;民族的融合、发展、进步,考查的频率都特别高。如:2004年高考:布达拉宫的史实材料蕴涵的信息(选择题,北京卷);乾隆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选择题,北京卷);元朝的兴起(选择题,上海卷);西夏木活字印本及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选择题,全国卷);对开发东北地区做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选择题,天津卷Ⅰ);元统一后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表现(选择题,天津卷);1771年为摆脱沙俄统治回到清朝的少数民族(选择题,江苏卷)。
(2)从历年考题题型来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例如:04年—07年每年都有考题出现。同时材料题也有所涉猎,例如05、06年材料题考查了匈奴问题,今后要注意问答题对民族问题的考查。
(3)从历年考查趋势来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是专题复习中的一个最常见的专题。这一专题的内容在古代史上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区域经济的开发,这些地区大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纪念,中央十分重视。因此,这一专题与社会热点联系也比较密切。本专题的特点着眼于区域文明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因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部中国历史也就是中国各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共创中华文明的历史,也是从分散的区域文明发展成为统一中华文明的历史。民族关系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现实中的民族关系有着割不断的渊源。故本专题的另一特点是把新中国成立后的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内容吸纳进来,将线索延长,实现了古代与当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加大了专题复习的纵向联系性和综合性特点。2008年高考仍以考查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为主,并且与往年相比,其考查内容呈上升趋势。
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①注意与本专题相关的时政热点问题。②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人和事都将成为2008年高考命题的集中点。这一命题思想在前四年高考中已充分体现。③复习时按地域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来复习;按民族分为:匈奴族、满族、突厥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民族来复习,包括他们的融合演变过程。④以选择题为主,以考查识记能力为主。
中国古代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国与世界的友好往来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I、II、III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I、II、III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I、II、III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高考题统计一览表
题数 3 14 12
高考考点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2004 0 5 7
2005 0 3 1
2006 1 2 1
2007 2 4 3
考向导航
1.专题知识梳理:
(1)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史实:(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与安息大秦的关系)特征:(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而且开始吸收外来文化,对外交往的对象是亚洲国家,以输出商品为主。)原因:(政治局面的大一统;交通发达;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2)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政治、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特征:(广泛的对外开放,与各国进行交流,影响深远,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当时世界上的两大文明中心之一。)原因:(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3)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史实:(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斗争、葡萄牙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特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矛盾日益尖锐,反侵略斗争出现。)原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启示:①只有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
社会不断进步;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固步自封和国家、民族的落后。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物质前提。③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表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热爱和平,乐与世界其他民族友好交往的。
2.根据最新考纲的要求及以上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该专题的高频考点体现在:中日关系、中印关系、中欧关系,这些一直是近年高考的热点。
(1)中日关系:中日关系不仅是古代,而且是近代和现代史的热点。例如:04年湖南Ⅱ卷20题考查了传播唐文化的鉴真;04年文综Ⅳ卷12题考查了隋唐使中日的主要港口、13题考查了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14题考查了明朝发生倭患的地区;05年全国文综Ⅲ卷16题考查了唐朝时的中日关系;06年江苏省第二题考查了东汉时的倭奴问题;07年江苏省历史试题第29题考查了汉唐时的中日关系。所以,在学习时应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重点。
(2)中印关系:中印关系是热点,学习时应抓住两个重要人物:即玄奘和义净。例如:05年北京文综12题考查了唐朝时中国与印度的友好交往;07年上海历史试题20题考查了促进中印关系的玄奘。
(3)中欧关系:欧洲是古代发展一般,近代崛起,现代先进。近几年考查的内容有:04年全国文综20题考查了与欧洲俄国的关系;05年北京文综12题考查了宋朝罗盘针对欧洲的影响;07年上海历史试题第5题考查了欧洲(意大利人)利玛窦。
3.从高考的频率、题型、热点来看:
(1)从历年考查频率来看: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学习时应将其作为重中之重。
(2)从历年考题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有的还有材料题或问答题。
(3)注意对外关系与时政热点的关系。例如,清朝的闭关锁国与唐朝的对外开放,联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对外开放,可以对其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点和相同点,特别注意他们对中国的影响。
(4)当今高考正处于新旧课程的过渡时期,故对丝绸之路的开辟,郑和下西洋背景、目的、评价以及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比较,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一些具体史实和影响也应引起适度关注。
中国古代专题五:
中国古代文化成就——辉煌灿烂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先秦时期的文化 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Ⅰ、Ⅱ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 Ⅰ、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文学与艺术 Ⅰ、Ⅱ、Ⅲ
隋唐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 Ⅱ、 Ⅲ、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理学;文学 Ⅰ、Ⅱ、Ⅲ
明清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进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 Ⅱ、Ⅲ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高考试题统计一览表
考题数 7 10 3 11 10 7
高考考点 先秦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隋唐时期的文化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明清时期的文化
2004 1 0 1 3 1 1
2005 1 3 2 5 3 1
2006 1 1 0 1 3 1
2007 4 6 0 2 3 4
考向导航:
根据最新考纲要求及以上统计分析,评估2008年新高考的方向,该部分的高频考点主要体现在:
1、秦汉时期的文化:2005年上海卷第4题关于造纸术,2005年广东卷第2题关于佛教传播,2005年全国卷5题曹操诗歌特点。2006年全国文综I 37题,2007年全国Ⅱ文综第12题关于儒家思想,2007年全国卷I 12题帝王谥号,宁夏卷文综30题的汉武帝思想,天津文综13题关于张衡发明问题,江苏卷第2题秦文字问题。
2、隋唐时期文化:2004年北京卷文综12题西藏布达拉宫,全国卷17题杜甫的诗,湖南Ⅱ卷20题鉴真。2005年上海卷6题白居易的诗,北京文综12题义净西行研究佛学,北京文综春季37题的印刷术,全国卷6题杜甫,全国Ⅲ卷文综16题日本向唐朝学习。2006年全国卷文综37题,2007年山东文综11题的自然经济问题,江苏历史29题考查了中日文化交流。
3、五代、辽、宋、金、元时期:2004年全国卷18题考查了西夏文字,北京文综13题罗盘针,2005年全国卷7题话本、杂剧,全国Ⅲ卷文综13题的佛道思想,2006年北京文综13题考查了宋朝杂剧俑,四川卷文综15题李清照,2007年四川文综15题考查了宋元话本、杂剧,宁夏文综31题考查了苏轼的书法。
(1)从历年考查频率来看:高考题侧重于对秦汉唐宋元文化的考查。今后仍将是高考的重点。
(2)从历年考题题型来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和问答题为辅。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
专题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鸦片战争及影响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英国走私鸦片; 鸦片战争的过程;《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I、II、III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I、II、
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背景;黄海、辽东、威海之战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II、III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I、II、III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 高考试题统计一览表
题数 9 7 10 5
高考考点 鸦片战争及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04 3 5 4 0
2005 2 1 1 1
2006 1 0 1 2
2007 3 1 4 2
考向导航
本专题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社会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因而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区域之一。
从考查的内容看,主要集中在四次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尤其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考查上,如2007年宁夏文综第41题,2007年江苏历史单科第29题,2006年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从命题的趋势看,一是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二是逐步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纵观本专题高考试题,洞察其命题重点:一是注重对历史事件原因和影响的考查,如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的影响;二是重视了对不平等条约内容和影响的考查,本专题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条约,特别是《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在2004-2007年全部涉及,而且通过不同角度考查,复现率极高。三是突出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认识,如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对中国的影响等。
从题型分析,客观性试题会大量出现,本专题主观题命题在近两年中比重在不断加大,尤其是跨学科的文综试题会有进一步涉及。
专题二: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中国的禁烟运动和抗击英军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及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 I
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和西征;《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I、II、III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背景及意义;义军领袖刘永福 I、II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反教会斗争的发展;“扶清灭洋”口号评价;清政府的“剿灭”“招抚”政策;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I、II、III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 高考试题统计一览表
题数 1 8 1 5
高考考 点 中国的禁烟运动和抗击英军 太平天国运动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004 0 1 0 1
2005 1 5 1 1
2006 0 1 0 0
2007 0 1 0 3
考向导航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主题在近几年高考中有所淡化。纵观2004—2007年高考命题,本专题高频考点主要体现在:
(1)太平天国运动:近四年已考查的知识点有拜上帝教理论,如2005年文综全国卷Ⅲ第14题、2005年广东卷第6题;《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如2004年全国文综卷Ⅳ22题、2005年江苏卷第8题。考查形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2)义和团运动:近四年已考查的知识点有民教冲突(2007年全国卷I 第18题);“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2007年上海历史A组第7题;2004年广西卷第8题)。
在今后本专题复习中,一要重视对历史现象的比较分析和认识,如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二要重视对历史事件原因和影响的分析,如太平天国运动及义和团运动意义的评价、“扶清灭洋”口号评价等。所以在高考真题大演练栏目中,特意将2004年以前的相关高考真题列出,以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本专题还涉及到许多高考热点,如“三农问题”可以联系到的《天朝田亩制度》,“台湾问题”中“反割台斗争”等,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
从题型看,本专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以热点为突破口的主观性试题也可能会出现。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三: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新思想的萌发 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魏源及其《海国图志》;姚莹和徐继畲;《资政新篇》 I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兴办;筹划海防及三大海军的建立;洋务运动的教育措施;洋务运动破产及评价 I、II、III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 I、II、III
戊戌变法 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I、II、III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 高考试题统计一览表
题数 10 22 12 19
高考考点 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戊戌变法
2004 1 4 6 3
2005 5 7 0 7
2006 2 5 2 4
2007 2 6 4 5
考向导航
纵观本专题近四年高考试题,洞察其命题重点,表现为以下五个特点:(1)侧重对重要历史文献和日食材料的考查,如《瀛环志略》、《康輶纪行》、《海国图志》、《资政新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等(如2007年全国文综II,18;2005年全国文综卷Ⅱ,20;05年文综全国卷Ⅱ,21;05年广东,8)。
(2)强调了对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四项主张的认识,如林则徐、魏源、洪仁玕、李鸿章、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不回避重点,有些重要知识点几乎年年涉及,其命题方式新颖,思路多变,理论含量较高。例如,近四年涉及本专题内容的考题近80个,与洋务运动有关的就有22个题目,涉及戊戌变法运动内容的有19个题目,占全部考题的50%还多。
(4)从命题角度和能力要求看,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对知识和概念理解能力的考查,如2006年全国卷II第17题、2006年重庆卷,15等
(5)突出对历史现象产生原因及特征的考查,如2007年上海历史,38;2007年江苏7;2006年广东历史,10 ;2005年辽宁,7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对本专题的考查方式,比较多地体现在设置比较新的情景考查历史现象的基本特征,如06上海,38;06上海大综合,11;06上海B,14;07上海历史,23 ;07年广东历史,6。
从考查的题型看,包括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文科综合题等,客观性试题比重较大,2007年关于戊戌变法的五个题,全部是主观题。
根据最新考纲要求及以上统计分析,评估2008年新高考的方向,本专题的四大高频考点仍将是今后高考考查的重点区域。命题形式仍将以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为主。在今后复习中,要注意联系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分析世界历史发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另外,近几年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的研究又有新的角度和发展,很可能成为命题开发的新视角,望引起重视。
特别提醒的是,本专题仅涉及中国近代化的初步探索内容,在复习中一定要联系后面专题中相关知识,形成对近代化探索的整体认识,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专题四: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I、II、III
辛亥革命的爆发 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的爆发及其影响 I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 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I、II、III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 高考试题统计一览表
题数 6 1 10 6 1 13
高频考点 同盟会及其三民主义纲领 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2004 1 0 3 2 0 1
2005 1 0 2 2 1 3
2006 3 1 2 2 0 2
2007 1 0 3 0 0 7
考向导航
纵观近四年高考试题,其主要规律是:第一,注重对政治史的考查,如三民主义、《临时约法》等;第二,列强干涉中国革命的内容略有涉及,考查的相对较少;第三,侧重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考查,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等;第四,考查侧重于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特别是2007年,涉及本考点的就有7道题,而且多以主观题为主。考查的题型以选择题居多,其他题型较少。
今后高考命题中,本专题仍将是重点之一,特别是与孙中山相关的历史事件,如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三民主义及其评价、《临时约法》等。此外,还应注意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分析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主张等。
复习中应重视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例如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亚洲觉醒的关系。注意从阶级属性、主观目的和作用,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方面加以分析和比较。同时注意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间的内在继承性。注意近代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学习的变化趋势问题。注意分析这一发展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五:
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斗争的开始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 北洋军阀政权;“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I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标志及其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I、II、III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经过;初步胜利及其历史影响 I、II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 II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I、II
北伐战争 北伐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I、II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帝国主义的干涉;“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I、II、III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 高考试题统计一览表
题数 11 15 14 2 8 9
高考考点 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和护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国民革命运动
2004 2 3 2 2 1 4
2005 3 4 5 0 1 2
2006 3 3 1 0 3 2
2007 3 5 6 0 3 1
考向导航
根据最新考纲要求及近四年高考命题统计分析,预测2008年新高考的方向,该部分高频考点主要体现在: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2005-2007年,本考点相关试题各3个,2004年2个题,连续四年年年有题,而且以选择题为主。估计2008年仍有命题,要关注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特别是斗争实质。
(2)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发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在本专题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近四年考题中,本专题近59个题,这两个点29个题,超过50%。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大革命,也是命题的重点区域。
(4)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共自身建设这个热点问题密切相关,但近四年中只有2004年有两个命题点,2005-2006年三年几乎没有涉及,估计在2008年将会反弹,需要引起重视。
(5)从命题的角度和能力要求看,重视对知识的正确把握和准确理解,考查的题型全,客观性试题比重大。
因为本专题高考试题相对集中,有些内容尚未涉及,故命题空间较大。如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角度把握其初期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视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背景的理解,注意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联系与比较,以此展望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的实现;结合同时期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分析对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如五四运动、国共合作等)的影响。在训练中,各种题型都注意涉及,以做到有的放矢。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六: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上的探索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北伐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Ⅰ、Ⅱ、Ⅲ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工农武装起义;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Ⅰ、Ⅱ
红军的战略转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Ⅰ、Ⅱ、Ⅲ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Ⅰ、Ⅱ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Ⅰ、Ⅱ、Ⅲ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高考试题统计一览表
考题数 7 5 5 7 5
高考考点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红军的战略转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004年 2 0 1 1 0
2005年 1 2 3 3 1
2006年 2 1 1 2 3
2007年 2 2 0 1 1
考向导航
根据最新考纲要求及以上统计分析,评估2008年新高考的方向,该部分的高频考点主要体现在: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北伐战争中北伐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等。例如:04年全国卷Ⅳ23题、广东卷11题;05年全国卷Ⅲ21题、广东卷10;06年全国Ⅰ卷14、广东卷32、天津卷18;07年重庆卷18等。试题侧重于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北伐战争中北伐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等内容的考查,其中对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北伐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等的考查力度最大。
2、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工农武装起义、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例如:04年江苏卷12;05年全国Ⅰ卷20、全国Ⅲ卷23、北京卷40;07年上海卷10。试题侧重于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考查力度。
3、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例如:05广东卷6、06年江苏卷11。试题主要是围绕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共七大的内容及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等重点内容进行考查。
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该部分内容包括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例如:06年广东卷14。试题主要侧重于对解放军战略反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等进行考查。
(1)从历年考察频率来看:高考命题侧重于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等内容,近几年的出现频率较高。复习时要掌握基本的内容,把握中共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注意对其措施、影响和意义的分析。特别注意在复习有关抗日战争内容时与世界史的联系,并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地位。预计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进行反复变换角度考察的可能性相当大,所以复习时,要关注上年各地的高考题,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全面掌握。
(2)从历年考题题型来看:多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与中、外史相联系。
专题七: 20世纪30----40年代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日本大举侵华和日本全面侵华 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I、II、III
国民政府的抗战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皖南事变;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一党专政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I、II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I、II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I、II、III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 高考试题统计一览表
考题数 1 4 7 4
高考考点 日本大举侵华和日本全面侵华 国民政府的抗战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004年 0 0 1 0
2005年 1 0 1 1
2006年 0 1 1 0
2007年 0 3 4 3
考向导航
根据最新考纲要求及以上统计分析,评估2008年新高考的方向,该部分的高频考点主要体现在:
1、日本大举侵华和日本全面侵华和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皖南事变;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一党专政和官僚资本的膨胀等。例如:05江苏卷27; 07年广东卷8、四川卷22。从考查的力度上看,由于近一、两年来对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加大了对抗战中正面战场积极因素的考查力度。
2.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例如:04广东12;05上海卷16;06年天津卷19;07年全国Ⅰ卷38、上海卷26、江苏卷11、12、13、山东卷12有等。由于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该部分内容始终是考查的重点部分,其中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等内容考查力度最大。
3.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的爆发、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等内容。例如:、07年宁夏卷42。试题侧重于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等内容的考查力度。
(1)从历年考察频率来看:高考命题侧重于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皖南事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美国的对华政策、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等内容,近几年的出现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在掌握基础知识之上,注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许多内容都反复变换角度进行过考查,在复习中注意与时事热点问题相联系,如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猖獗、日本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及国共两党关系等,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内容,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复习掌握。
(2)从历年考题题型来看:多以选择题为主。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八:
国共的两次合作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I、II、III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帝国主义的干涉;“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I、II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II、III
国共联合抗日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II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 I、II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 高考试题统计一览表
考题数 15 2 3 6 6
高考考点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国共联合抗日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004年 2 0 0 0 0
2005年 3 1 3 1 2
2006年 5 0 0 1 1
2007年 5 1 0 4 3
考向导航
根据最新考纲要求及以上统计分析,评估2008年新高考的方向,该部分的高频考点主要体现在:
1.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北伐战争:该部分内容包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例如: 04年全国文综Ⅲ卷第22题; 05年北京春季卷第18题、19题;06年广东卷第11题、天津卷第18题、北京卷第1题;07年全国Ⅰ卷第17题、全国Ⅱ卷第38题、上海卷25题、江苏卷第10题、四川卷第39题(4)等,特别是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考查力度最大。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该部分内容包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等。例如:05全国III卷第21、22、23题,广东卷第11题,江苏卷第27题;06年江苏卷27题;07年天津卷第22题、江苏卷第10题、第11题等。试题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西安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等内容的考查力度最大。
(1)从历年考查频率来看:高考命题侧重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西安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在近几年的考卷中的出现频率较高。复习时要掌握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基本的内容和产生的影响,并注意将这些历史事件与时政中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对其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估计该部分内容仍是今后命题的重点。
(2)从历年考题题型来看:多以选择题为主,一些非选择题在考查中多与前后知识内容、世界史知识内容相联系,主要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出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九:
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新中国的诞生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Ⅰ、Ⅱ、Ⅲ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严峻的经济形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Ⅰ、Ⅱ、Ⅲ
第一部宪法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Ⅰ、Ⅱ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 高考试题统计一览表
考题数 11 9 2
高考考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一部宪法
2004 2 3 0
2005 4 3 2
2006 2 3 0
2007 3 0 0
考向导航
根据最新考纲要求及以上统计分析,评估2008年新高考的方向,高部分的高频考点主要体现在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该部分内容包括新中国的诞生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特别是1949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中的《共同纲领》的性质与作用,建国后土地问题和农村中生产关系的变化考查较多。例如:07年广东卷11;山东卷14;四川卷14,06年全国Ⅰ15;北京17等都有所涉及。复习注意要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注意知识的延伸。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严峻的经济形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是这部分要考查的内容。例如:06上海卷15;江苏卷14;广东卷15,05年天津卷22;江苏卷14;广东卷18。考点密集的地带为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依旧是今后复习的主要方向。
(1)从历年考察频率来看,该部分内容中《共同纲领》、“三反五反”运动、国民经济恢复的措施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抓住“巩固”和“恢复”的具体措施。并注意这部分内容和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
(2)从历年考题题型来看,该部分的考查仍旧以选择题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