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第4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第4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0 06:1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时间:
结果:
1917年3月8日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工兵苏维埃
一、二月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无产阶级 )
(资产阶级)
列 宁
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
《四月提纲》
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时间:
领导者:
总指挥部:
结果:


性质:
意义: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11月(俄历10月)
取得胜利,建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诞生。
列宁
斯莫尔尼宫
①是世界上无产阶级 第一次取得胜利 的革命,它把 社会主义 的理论变为现实。
②对20世纪的 历史进程 产生了深刻影响。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

原因:
作用:
它能长期推行吗?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实行余粮收集制、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
(2003.上海)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危害
1、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比1920年减少了690万公顷。农民中反苏维埃的情绪日益严重。
2、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煤和钢铁产量只有1917年的28%和4%。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时间:
内容:
意义:
1921年
1924年1月逝世
1879年出生于俄国南高加索第比利斯州哥里城。
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1922年,在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53年3月5日,因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享年74岁。
斯大林
资料:
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反映出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苏联仍是经济实力落后的农业国。
1、社会主义工业化
措施:

成就:
①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②实行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
① 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
②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它是欧洲最大的水电站,这项工程是苏联人民最熟知和最热爱的工程,也是苏联人民的骄傲和光荣。
——苏联建设的成就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绩:石油开采居世界第二位、钢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煤的产量居世界第四位。
1、社会主义工业化
措施:

成就:


缺点:
①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②实行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
① 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
②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偏向发展重工业、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以及盲目追求速度等问题。
1、社会主义工业化
目的:

措施:
影响:
2、农业集体化
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1、社会主义工业化
2、农业集体化
结果:苏联模式
3、苏联模式
形成标志:
影响: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斯大林模式”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影响:但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违背经济规律,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特点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①个国家要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
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政策;
④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⑤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⑥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
请注意区别:
沙俄(1917年二月革命前)
苏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1922年)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1922年—1991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罗斯(1991年至今)
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
“苏联”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的名称?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俄罗斯、白俄罗斯、
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
1922年
15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1991年苏联解体
(2010·吉林)20世纪初期,将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A.宪章运动
B.巴黎公社
C.俄国二月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B.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C.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战争条件
列宁清扫地球
1、“列宁同志清扫地球”具体指俄国发生的什么事件?
2、列宁清扫的对象主要指什么?
3、这幅漫画指出该事件有何意义?
十月革命
帝国主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推翻资产阶
级临时政府
两个政权并存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比较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
名称 性质 任务 结果
二月
革命
十月
革命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的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一战给俄国带来了什么?
强征约1500万男丁入伍,几乎占全国男劳动力的一半。
战场上接连失利,丧失波兰、立陶宛的大片土地,伤亡数百万人。
农田荒芜、企业倒闭、经济几乎崩溃。 国家外债从1913年的88亿增加到500亿卢布。
“一战”加剧了本来就很尖锐的社会矛盾,将俄国推向全面崩溃的边缘。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工人赤卫队攻打冬宫
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产品。其目的是保证对军队和工人的供应。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这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工业方面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在交换和流通方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制度不同!
不甘失败!
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减轻了农民负担,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经济发展
粮食税,余粮可自由买卖
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
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全部国有化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征集制度
工业
商品贸易 取消贸易,实行配给制度
① 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②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 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
逐步的原则,忽视了农民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