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下第三单元习作《大自然的启示很震撼》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三单元习作《大自然的启示很震撼》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1 09:10: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习作:大自然的启示很震撼
趣味故事
这次好了
从前在一座山中有一座古庙,有一个小和尚被派到山下买食用油。在离开前,庙里的厨师交给他一个大碗,并严厉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我们最近财务状况不是很理想,你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否则你就会受到惩罚。”
小和尚答应后就下山来到城里,到厨师指定的店里买了一碗油。在上山回庙的路上,他想到厨师凶恶的表情及严重的告诫,愈想愈觉得紧张。小和尚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丝毫不敢左顾右盼,以免一不小心将油洒了出来,回去受到责罚。
俗话说得好,怕什么来什么,就在小和尚快到庙门口时,由于没有向前看路,结果一脚踩到洞里。虽然没有摔跤把碗打破,可是洒掉了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恼,想到回去会受到责罚一时紧张到手都开始发抖,无法把碗端稳。结果回到庙里,碗中的油就只剩一半了。
厨师拿到装油的碗,当然非常生气,他指着小和尚大骂:“你这个笨蛋!我不是告诉你要小心吗?为什么还是浪费这么多油,真是气死我了!”
小和尚听了很难过,掉下了眼泪。另一位老和尚听到了,就跑来问是怎么一回事。了解以后,他去安抚厨师的情绪,并私下对小和尚说:“我再派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你看到的人、事、物,并且需要跟我做一个报告。”
小和尚想要推卸这个任务,强调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还要看风景、作报告。不过老和尚的坚持下,他只有勉强上路了。
在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上的风景真是美。远方看得到雄伟的山峰,又有农夫在梯田上耕种。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得很开心,而且还有两位老先生在下棋。在这样边走边看风景的清香下,他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庙里。当小和尚把油交给厨师时,发现碗里的油装得满满的,一点都没有损失。
【品味】
由此可见,山路上美丽的风景给小和尚消除了紧张情绪,使他碗里的油毫无损失。
那位老和尚让小和尚在沿途多做一些“观察”,也是个高明的主意。
大自然能为人类做的事还有很多,我们每天就从大自然获得丰富的启示。
今天,我们就要专门谈谈这方面的收获。

训练内容
大自然的启示
上小学以来,通过各科的学习,我们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了更多的了解,收获一定很多。我们来开一次学习成果汇报会,可以介绍收集到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也可以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还可以谈谈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哪些启发,想发明什么。
先分成小组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汇报。在汇报中,听的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别人请教。交流之后,把自己在各科学习中的发现写下来,也可以把活动经过或心得写下来。写完后,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训练要点
1、更多的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2、努力从大自然获得更多的启示
3、记下自己的收获
4、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
技法点拨
这次训练的目标是写出大自然对自己的启示。
为圆满完成这一训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认真观察大自然。
大自然的范围很广:
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霜雨雪;
地上的江河湖海,山岭田野;
大到森林草原,小到一花一草;
……
总之,可以观察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中任选某一种自然现象、自然景物都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
请看下例
观 海
山东 李潇
我姥爷的家在山东蓬莱,濒临东海。我最喜欢听姥爷讲大海的情景,喜欢听他讲:起大风时,海浪重重地拍打岩石,发出巨大的声响……每当这个时候,我总觉得海有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而且,总想亲眼看一眼海的景色。
今年夏天,我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
那是一个十分晴朗的上午,海是那么蓝,那么广阔无边。远远的望不到尽头。我极力远眺,想分清哪是海、哪是天。可是,海与天靠的是那样的紧,让你觉得它们是一对亲密的好朋友。海浪像小女孩裙子上淡蓝色的花边儿,一层一层,看上去,那么美,那么柔和。海水不断地向岸边涌过来,亲吻着我的小脚丫,卷走薄薄的一层细沙,露出藏在里面的小贝壳、小海螺。我高兴地接受了大海的礼物,享受着这一份恬静的美。我觉得大海一点都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一点儿也不凶猛,也不像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而只觉得大海是那么温柔,就像驯服的羔羊。
下午的时候,起风了,海面不再像上午那么平静了,海浪也不再那么温柔了。那些波光粼粼的细浪变成一道一道的波浪。我正在海里游着,感受着海浪对我的推动。一会儿,我被托上了浪顶;一会,我又借着波力向下滑,一不小心,喝了一口水,又苦又咸又涩,我算是尝到了海水的味道了。妈妈在岸上招呼我:快上岸,起风了。风来浪起,海面失去了原有的平静。
第二天再去海边的时候,却由于风疾浪大,无法下海。我站在高处望着掀起的海浪,那海浪有一二米高。风把浪花撕碎了,泼洒在海面上。海风吹来的时候,细细碎碎的水珠撒在我脸上、身上。那像在下雾,又像是蒙蒙细雨。随着海风的增大,海水翻腾起来,越来越汹涌澎湃,拍击在一处陡起的石壁上,发出震耳的声响。
此声此景,使我深深地陶醉了。
观海,我感受到了大海的美——恬静的美、温柔的美;我更体会到了大海的力量——不知疲倦的力量、无穷无尽的力量。
【品味】
这是一篇精彩的景物描写习作。
由听、看,到亲身感受,层层深入,层次清楚。先是听姥爷讲大海;而后站在海边感受它的温柔,它的恬静;之后又置身与海中畅游,此时的大海已失去了平静。当第二天再去海边时,更是风疾浪高,风已把美丽的浪花撕成碎片。小作者通过对平静的大海、微风中的大海、疾风中的大海三种不同情景的描写,写出了自己观海的感受,对海的真正认识:它由恬静温柔的美,更加不知疲倦、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样的启示是认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第二、深入思考大自然
面对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面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每个人所引发的启示是不一样的。
比如面对落叶,有人悲伤落泪,有人却为落叶的奉献精神而讴歌;
又比如面对落日,有人哀叹,有人却生发要珍惜时光的决心;
又比如面对山崩、泥石流,有人恐惧,有人却发出感叹,应该保护植被,敬畏自然;
……
不同的启示反映出观察者思想水平的差异,写出的习作给读者的启发也有深有浅。
我们希望这一启示能够尽可能深刻一些、新颖一些,给读者的启发也更大更多一些。
请看下例
啊,白雪
河北 潘凯华
我曾看到飘在画上的雪,落在字上的雪,下在屏幕里的雪。然而今天,我第一次看到飘在空中、落在地上的雪。自然非常高兴地从心里欢呼:啊!白雪,南方的稀客,我们热情地欢迎您。
白雪像小银珠,像小雨点,像柳絮杨花,纷纷扬扬为我们挂起了白茫茫的天幕雪帘。抬头透过稀疏的雪帘望去,那远处的高楼大厦,隐隐约约,好像在雾中,宛如在云里,显得特别好看。我踏在湿漉漉的路面上,耳边飘来絮絮叨叨而又自豪的声音:“瞧,我来了。”你值得自豪的,你使陌生的过路人彼此会心的微笑。你使活泼的小朋友彼此天真地欢呼。
我来到学校,校园里也沸腾啦!到处像欢庆一年一度的元旦、春节和国庆那样,同学们欣喜若狂,三五成群地接雪花儿玩:有的用围巾,有的用帽子,还有的用手掌。只见圆圆的雪球儿,小小的雪花儿,薄薄的雪片儿,轻盈盈、慢悠悠地飞扬、飘落。
我也动情地仰起头,张开嘴,伸出舌头去舔那雪花的滋味。说它像白糖,却不甜;说它像盐晶,却不咸。
一阵风吹过,无数温柔、细腻的“小雨点儿”向我身上亲热地扑来。这时,有几颗小雪珠钻入我的脖子里,那么清凉,使人顿时觉得心旷神怡。许多雪花落在我的衣服上,我伸出手去接雪花,啊,晶莹如碎玉,我想把它们留住,可转眼间不见了,化作衣服上的斑斑湿点。
啊,南方的雪,你来得悄悄,去得匆匆,我感到很惋惜,可你那短暂的生命却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啊,白雪姑娘,你给人们带来不寻常的情感——和谐、亲睦、喜悦、赞叹……
【品味】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由于小作者家居南方,从未见过雪,因而,对雪的赞许之情十分热烈,初次见到雪的感受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给本文增添了特色。小作者“伸出舌头去舔那雪花的滋味”,十分自然,如果是北方的同学写雪,这样写就过于细腻了,甚至会有无病呻吟之嫌。
写景,离不开多种表现手法。文中运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常常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情,因而文章写得很美,很有感染力。
第三、要针对具体的点来思考
大自然包罗万象,能给人感悟和启示的地方很多,每一次写作,不可能全部囊括。
一定要选择一个具体的点来谈启示。
主题要明确,观点要鲜明,启示要深刻。
请看下例
牵牛花
河北 吴三冬
星期天,太阳刚刚绽开笑脸,我像往常一样正要给阳台的牵牛花浇花,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牵牛花竟然是蓝色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牵牛花,感到非常奇怪,难道牵牛花会变颜色?一连串的问话使困惑不解。
下午,炽热的太阳照射着大地,鸟儿们也不再唱着动听的歌。太阳的光芒像千万缕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草地上。我小心翼翼地把花盆放到阴凉处,觉得牵牛花好像又变成红色了。我怀着好奇、惊讶的心情走到牵牛花的旁边,仔细一看,果然是红色。牵牛花为什么会变颜色呢?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只好请教邻居赵叔叔。他告诉我,牵牛花是因为花中含有花青素。这种色素在碱性溶性中为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就变成红色。随着从早到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变化,植物体内液体酸性不断提高,从而出现了花而由蓝变红的奇妙现象。因此,观察牵牛花的颜色,就可以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除了牵牛花以外,像月季花、美人蕉等都有这种特性,由于它们所含的色素不同,颜色变化起来还真是丰富多彩呢!
我默默地凝望着牵牛花,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
【品味】
小作者看到“清晨牵牛花的颜色为蓝色”这一奇怪现象,大胆设问,通过仔细观察与虚心请教,找到了牵牛花变色的原因,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文章生动形象,趣味性强,说明只要平时认真观察,就一定会有所发现,写出的作文也一定会精彩。
注意事项:
1、找掌握事物观察的方法;
2、要选择好点,不要面铺得太大;
3、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想法,多提问题;
4、要关注问题的本质,有科学和事实依据。

题目派送
《观潮》 《故乡的山野花》 《晚霞》 《小城雾景》 《冬雪》 《日出》 《漫步春雨》
《土城游》 《月如钩》 《清晨露珠》 《朝霞》 《雨后彩虹》 《牵牛花》 《美丽的北戴河》 《春风十里》 《神奇的含羞草》 《小蜻蜓》 《雨后春笋》

经典解读
自然之道
伯罗蒙塞尔
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在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海龟在筑巢孵化小龟,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太平洋绿龟长大后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龟巢,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问向导:“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着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然而,接着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很快我们明白: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行。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铿鸟的口中之食,我们的向导摘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数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已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
【品味】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因为我们发现:当人类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时,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叹息。在自然的规律面前,我们这些自以为是,浅薄无知而又骄傲自大的“文明人”,妄自尊大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又怎能释怀?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品头论足
生活处处有学问
重庆 熊芳
一天晚饭后,我靠在沙发上看动画片。爸爸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乖女儿,帮爸爸把烟灰缸洗一洗。”我起身一看,哇,好脏的烟灰缸,几个浸得发胖的烟蒂浮在水面上。端起烟灰缸,一股呛人的烟味直刺鼻孔。“爸爸,你怎么老爱往烟灰缸里倒水,把烟灰缸弄得这么脏?”爸爸不好意思地朝我笑了笑。我拿起烟灰缸气呼呼地来到阳台上,顺手把烟灰缸里的水倒在菊花盆里。
第二天,我意外地发现菊花上黑黑的小伢虫不见了。仔细一看,蚜虫都死了,一个个小尸体躺在花盆里。怎么会这样呢?难道是因为昨晚我往花盆里倒水……
为了证实这一想法,下午一回家,我就放下书包主动去帮爸爸清洗烟灰缸。我像昨天那样,把烟灰缸里的水倒在一棵有蚜虫的花上,然后目不转睛地观察蚜虫的反应。起初,蚜虫没有什么动静,过了一会儿,它们有些烦躁,开始在花枝上爬来爬去。几个小时过去,我发现蚜虫有的死在枝叶上,有的死在花盆里。原来,烟蒂泡出来的水竟是治蚜虫的“良药”。我为此高兴得手舞足蹈。
现在,家里的花要是长蛀牙,我就泡一些烟蒂水喷一喷,保准“药”到虫除。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你用心观察,知识就在你的身旁。

1、可以先交代之前因为菊花上的小蚜虫带来的困扰,为之后解决问题的欣喜做铺垫
2、在倒入烟灰缸的水后,蚜虫的反应能不能更详细地描写呢?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虽然烟蒂水对蚜虫有效,也应该劝爸爸少抽烟啊,对吗?

模拟练习

练习一
有些文章是经过对某一事物的多次观察才写成的,《二八月,看巧云》就是如此。经过观察,作者发现二八月的云巧在形状和色彩这两个方面。本文重点写了形状的变化。这里面又分三种情况: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和鱼鳞云。这些变化绝不是一天中所能观察到的。
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参考例文
二八月,看巧云
江苏 吴铭
奶奶常常对我说:“二八月,看巧云。”奶奶说的“二八月”,指的是农历。所以到了春天和秋天,我特别注意天空中的云,看它巧在哪儿。
二八月的云巧在它的造型上。在蓝天的尽头,常常出现大堆大堆的云,高高低低,层层叠叠,错错落落,明明暗暗,像一座座巍峨高耸的雪山。我常常怀疑:那是不是喜马拉雅山?是不是昆仑山?
有时候云山也会出现在头顶上空。多数情况下,它们是一座一座的,各不相连。这时的云山也很好看,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有险峻的,也有平缓的。在蔚蓝色天空的映衬下,这云又像露出海面的、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岛屿,它们稳稳当当地在海上漂浮着。如果不长时间地看,根本看不出这山,这岛屿的形状在变化。
不知什么时候,那云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整齐均匀地排列在高空,像鱼鳞似的。我想,天上是不是也有耕耘机,是它把云山给耙平了?这鱼鳞云变化得极慢,它有足够的耐心让人欣赏个够。
二八月的云还巧在它的色彩上。这时的天空特别高,特别蓝。云厚而白,极有层次。到了傍晚,那云就会被霞光染得五彩缤纷,有时同一朵云也往往会有多种颜色。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后面的问题。
兄妹赛比喻
古代有个叫谢安的人,想训练孩子们描写景物的本领。
有一天,天降大雪。他把孩子们叫到院子里,一边赏雪,一边让每人打一个比方来形容美丽的雪片。
哥哥谢朗先打了一个比方,说:“大雪飞呀飞,就像有人在空中撒了一大堆盐。”妹妹谢道韫听了,不以为然,说:“你这个比喻不怎么样。听我的:大雪飞呀飞,就像柳絮在春风中飞扬。”
谢安一听,立刻对这个比喻大加夸奖。
谢道韫后来成了著名的女诗人。
你来品味一下,说说它妙在何处。
练习三
模仿下文,用童话体介绍某一种科学现象。题目自拟。不少于200字。
参考例文
乒乓球弟弟和茶壶奶奶
陕西 石实
一天,乒乓球弟弟在大街上散步,一辆红色的车子飞驰而过。乒乓球弟弟来不及躲闪,被压成了一个“瘪肚子”。他挣扎着爬起来,不能滚着回家了,这可怎么办呀?他坐在路边伤心地哭了起来。
“呜呜——”他的哭声引来了蜘蛛。蜘蛛用自己吐的丝线制了一张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乒乓球拖回了家。
听说乒乓球出事了,玩具们都来看望他,大家纷纷议论着:“多可怜呀!这么帅的小伙子被弄成这样子,以后怎么办啊?”“对呀,他现在还小呢!”听着大家的话,乒乓球的眼泪哗哗地落了下来。
“别哭,我有办法。”大家循声看去,原来是茶壶奶奶呀!她端坐在煤气灶上,火焰把壶里的水烧得直冒热气。“大家帮帮忙,把小乒乓球推到我的肚子里来。”一听这话,围观的玩具们热闹起来:“这可使不得,使不得,会把乒乓球烫坏的。”“大家听我的,不会错的。”毕竟茶壶奶奶年纪这么大了,哪能说谎呢?于是大家齐心协力把小球推进了滚烫的开水里。虽说大家相信茶壶奶奶,但是心里不免还是有些担心。
不一会儿,乒乓球跳了出来,大家定睛一看 ,嘿,乒乓球的肚子圆了。“这可真神奇呀!”众玩具惊讶极了。“这是为什么呢?”大家一起问茶壶奶奶。茶壶奶奶笑眯眯地说:“空气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小乒乓球体内的空气遇到了热水,体积迅速膨胀,所以就把他的身体撑圆了。”大家听了,纷纷竖起大拇指,赞扬茶壶奶奶知识渊博。茶壶奶奶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你们以后要好好学习,只有掌握了知识,遇到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啊。”

习作赏析
甜菠萝的小秘密
广东 罗成润
一场大雨过后,我和老爸到超市大采购。走着走着,我看见一个人推着大大的车子在叫卖,车子上有一个装着水的罐子,罐子里放着一些削了皮已经切开的菠萝。奇怪奇怪真奇怪,为什么要用水浸着菠萝呢?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我央求爸爸给我买一个菠萝回家,让我一探究竟。
回到家里,我让爸爸帮我把菠萝切开。我从厨房取出了两个碗过来,一个碗装了半碗水 ,另一个碗没装水,放在桌子上。接着,我拿起一块削好的菠萝放进装了水的碗里;再拿另一块菠萝放进没有装水的碗里。过了一会儿,我拿起没有蘸水的菠萝,咬了一口,感觉有点刺痛;再拿起蘸水的菠萝,咬了一口,奇怪,还是有刺痛的感觉。
可是,平时吃的菠萝都是甜滋滋的,并没有这种感觉呀,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去问爸爸。爸爸说:“我的傻孩子呀,你要知道蘸着菠萝的是盐水,而不是白开水啊。”我半信半疑。
为了看看爸爸的话是真是假,我决定做个实验:首先,我把盐水装在一个碗里,另一个碗里什么也不装,然后把一块菠萝放进盐水,另一块菠萝放在空碗里。过了一会儿,我拿起蘸了盐水的菠萝轻轻咬了一口,哇噻,真甜!一点刺痛感都没有。
为了寻找正确答案,我把书柜翻了个底朝天。啊哈,答案终于被我找到啦。菠萝的果肉里含有丰富的糖分,维生素C,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所以当你不蘸盐水吃时,舌头就会感到刺痛,那是有机酸在起作用呢。这种酸能分解蛋白质,因此会对口腔黏膜产生刺痛,而菠萝蘸盐水之后,盐水能抑制有机酸的作用,使菠萝吃起来味道更香甜。
啊哈,这真是个平凡又奇妙的小小发现呀!
【品味】
小作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菠萝蘸水让作者感到奇怪。小作者还拥有大胆主动实验的精神,小实验做得很成功。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主动探索的心,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居然把书柜翻了个底朝天。读罢全文,我们为小作者的实验成功而欣喜,被他主动探索的精神深深吸引。

词语积累
一、根据意思,填写成语。
1、山和水都美丽。 ( )
2、雪花很大。 ( )
3、雨下得很大。 ( )
4、风与雨都很大。 ( )
5、星星的光芒很明亮。 ( )
6、白云很多,像大海一样。 ( )
7、到了一个好地方,舍不得走。 ( )
8、色彩很多。 ( )
二、选词填空。
温暖 温和 温存
1、嘲鸫不是一种性格( )的海鸟,它专门残害海龟。
2、小海龟非常喜欢在( )的阳光下到海滩上晒太阳。
敏锐 敏捷 敏感
3、蝙蝠是一种行动( )的动物,都有一双( )的眼睛。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如果……就……
4、(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它照样能灵巧地自由飞行。
5、我们( )发现有破坏森林的行为,( )应该坚决制止。

文化长廊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诗词赏鉴
题西林①壁
北宋 ·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②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②缘:因为,由于。
今译
横看好似是蜿蜒的山岭侧看是险峻的高峰,从远近高低不同角度看庐山各有不同。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置身处在这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他写下若干首庐山游记诗。《题西林壁》就是其中的一首。
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后两句诗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答一答
1、多音字注音组词
( )横行
( )骄横
2、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你理解了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了吗?说一说。

阅读理解
蚂蚁
生物学家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认识。
蚂蚁经常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它们同心协力地把食物拖回巢去。
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撞碰来传递信号。( )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 )摆动得特别(猛烈 热烈 )。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景物 (辨别 分析)。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在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能准确地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蚂蚁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 )它们闻到这种气味( )能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划断,蚂蚁就迷路了。
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价值吗?有。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提供一些可贵的科学资料。
1、用“\”将文中( )内不合适的词画掉。
2、在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这篇短文是按 顺序写的。(请写上序号)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4、第三自然段用了__拟人____修辞手法。
5、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内容是否正确,对的在( )里打“√”。
(1)如果把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 )
(2)蚂蚁传递消息靠声音。( )
(3)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 )
6、读了这篇有趣的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蚂蚁很团结,其实动物也有自己的沟通方式。
7、大自然是十分神奇的,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趣事呢?请介绍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词语积累
一、根据意思,填写成语
1、山青水秀 2、鹅毛大雪
3、倾盆大雨 4、疾风骤雨
5、星光灿烂 6、云卷云舒
7、流连忘返 8、五颜六色
二、选词填空
1、温和
2、温暖
3、敏捷,敏锐
4、虽然……但是……
5、 如果……就……

诗词鉴赏
1、多音字注音组词
横(héng )横行
(hèng )骄横
2、答:庐山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3、看问题或看一件事要从不同的角度看,不能只看一个角度。

阅读理解
1、热烈 分析
2、如果……..就……. 一旦…….就…….
3、c
4、拟人
5、(3)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 )
6、蚂蚁很团结,其实动物也有自己的沟通方式。
7、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习作:大自然的启示很震撼
趣味故事
这次好了
从前在一座山中有一座古庙,有一个小和尚被派到山下买食用油。在离开前,庙里的厨师交给他一个大碗,并严厉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我们最近财务状况不是很理想,你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否则你就会受到惩罚。”
小和尚答应后就下山来到城里,到厨师指定的店里买了一碗油。在上山回庙的路上,他想到厨师凶恶的表情及严重的告诫,愈想愈觉得紧张。小和尚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丝毫不敢左顾右盼,以免一不小心将油洒了出来,回去受到责罚。
俗话说得好,怕什么来什么,就在小和尚快到庙门口时,由于没有向前看路,结果一脚踩到洞里。虽然没有摔跤把碗打破,可是洒掉了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恼,想到回去会受到责罚一时紧张到手都开始发抖,无法把碗端稳。结果回到庙里,碗中的油就只剩一半了。
厨师拿到装油的碗,当然非常生气,他指着小和尚大骂:“你这个笨蛋!我不是告诉你要小心吗?为什么还是浪费这么多油,真是气死我了!”
小和尚听了很难过,掉下了眼泪。另一位老和尚听到了,就跑来问是怎么一回事。了解以后,他去安抚厨师的情绪,并私下对小和尚说:“我再派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你看到的人、事、物,并且需要跟我做一个报告。”
小和尚想要推卸这个任务,强调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还要看风景、作报告。不过老和尚的坚持下,他只有勉强上路了。
在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上的风景真是美。远方看得到雄伟的山峰,又有农夫在梯田上耕种。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得很开心,而且还有两位老先生在下棋。在这样边走边看风景的清香下,他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庙里。当小和尚把油交给厨师时,发现碗里的油装得满满的,一点都没有损失。
【品味】
由此可见,山路上美丽的风景给小和尚消除了紧张情绪,使他碗里的油毫无损失。
那位老和尚让小和尚在沿途多做一些“观察”,也是个高明的主意。
大自然能为人类做的事还有很多,我们每天就从大自然获得丰富的启示。
今天,我们就要专门谈谈这方面的收获。

训练内容
大自然的启示
上小学以来,通过各科的学习,我们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了更多的了解,收获一定很多。我们来开一次学习成果汇报会,可以介绍收集到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也可以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还可以谈谈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哪些启发,想发明什么。
先分成小组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汇报。在汇报中,听的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别人请教。交流之后,把自己在各科学习中的发现写下来,也可以把活动经过或心得写下来。写完后,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训练要点
1、更多的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2、努力从大自然获得更多的启示
3、记下自己的收获
4、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
技法点拨
这次训练的目标是写出大自然对自己的启示。
为圆满完成这一训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认真观察大自然。
大自然的范围很广:
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霜雨雪;
地上的江河湖海,山岭田野;
大到森林草原,小到一花一草;
……
总之,可以观察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中任选某一种自然现象、自然景物都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
请看下例
观 海
山东 李潇
我姥爷的家在山东蓬莱,濒临东海。我最喜欢听姥爷讲大海的情景,喜欢听他讲:起大风时,海浪重重地拍打岩石,发出巨大的声响……每当这个时候,我总觉得海有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而且,总想亲眼看一眼海的景色。
今年夏天,我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
那是一个十分晴朗的上午,海是那么蓝,那么广阔无边。远远的望不到尽头。我极力远眺,想分清哪是海、哪是天。可是,海与天靠的是那样的紧,让你觉得它们是一对亲密的好朋友。海浪像小女孩裙子上淡蓝色的花边儿,一层一层,看上去,那么美,那么柔和。海水不断地向岸边涌过来,亲吻着我的小脚丫,卷走薄薄的一层细沙,露出藏在里面的小贝壳、小海螺。我高兴地接受了大海的礼物,享受着这一份恬静的美。我觉得大海一点都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一点儿也不凶猛,也不像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而只觉得大海是那么温柔,就像驯服的羔羊。
下午的时候,起风了,海面不再像上午那么平静了,海浪也不再那么温柔了。那些波光粼粼的细浪变成一道一道的波浪。我正在海里游着,感受着海浪对我的推动。一会儿,我被托上了浪顶;一会,我又借着波力向下滑,一不小心,喝了一口水,又苦又咸又涩,我算是尝到了海水的味道了。妈妈在岸上招呼我:快上岸,起风了。风来浪起,海面失去了原有的平静。
第二天再去海边的时候,却由于风疾浪大,无法下海。我站在高处望着掀起的海浪,那海浪有一二米高。风把浪花撕碎了,泼洒在海面上。海风吹来的时候,细细碎碎的水珠撒在我脸上、身上。那像在下雾,又像是蒙蒙细雨。随着海风的增大,海水翻腾起来,越来越汹涌澎湃,拍击在一处陡起的石壁上,发出震耳的声响。
此声此景,使我深深地陶醉了。
观海,我感受到了大海的美——恬静的美、温柔的美;我更体会到了大海的力量——不知疲倦的力量、无穷无尽的力量。
【品味】
这是一篇精彩的景物描写习作。
由听、看,到亲身感受,层层深入,层次清楚。先是听姥爷讲大海;而后站在海边感受它的温柔,它的恬静;之后又置身与海中畅游,此时的大海已失去了平静。当第二天再去海边时,更是风疾浪高,风已把美丽的浪花撕成碎片。小作者通过对平静的大海、微风中的大海、疾风中的大海三种不同情景的描写,写出了自己观海的感受,对海的真正认识:它由恬静温柔的美,更加不知疲倦、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样的启示是认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第二、深入思考大自然
面对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面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每个人所引发的启示是不一样的。
比如面对落叶,有人悲伤落泪,有人却为落叶的奉献精神而讴歌;
又比如面对落日,有人哀叹,有人却生发要珍惜时光的决心;
又比如面对山崩、泥石流,有人恐惧,有人却发出感叹,应该保护植被,敬畏自然;
……
不同的启示反映出观察者思想水平的差异,写出的习作给读者的启发也有深有浅。
我们希望这一启示能够尽可能深刻一些、新颖一些,给读者的启发也更大更多一些。
请看下例
啊,白雪
河北 潘凯华
我曾看到飘在画上的雪,落在字上的雪,下在屏幕里的雪。然而今天,我第一次看到飘在空中、落在地上的雪。自然非常高兴地从心里欢呼:啊!白雪,南方的稀客,我们热情地欢迎您。
白雪像小银珠,像小雨点,像柳絮杨花,纷纷扬扬为我们挂起了白茫茫的天幕雪帘。抬头透过稀疏的雪帘望去,那远处的高楼大厦,隐隐约约,好像在雾中,宛如在云里,显得特别好看。我踏在湿漉漉的路面上,耳边飘来絮絮叨叨而又自豪的声音:“瞧,我来了。”你值得自豪的,你使陌生的过路人彼此会心的微笑。你使活泼的小朋友彼此天真地欢呼。
我来到学校,校园里也沸腾啦!到处像欢庆一年一度的元旦、春节和国庆那样,同学们欣喜若狂,三五成群地接雪花儿玩:有的用围巾,有的用帽子,还有的用手掌。只见圆圆的雪球儿,小小的雪花儿,薄薄的雪片儿,轻盈盈、慢悠悠地飞扬、飘落。
我也动情地仰起头,张开嘴,伸出舌头去舔那雪花的滋味。说它像白糖,却不甜;说它像盐晶,却不咸。
一阵风吹过,无数温柔、细腻的“小雨点儿”向我身上亲热地扑来。这时,有几颗小雪珠钻入我的脖子里,那么清凉,使人顿时觉得心旷神怡。许多雪花落在我的衣服上,我伸出手去接雪花,啊,晶莹如碎玉,我想把它们留住,可转眼间不见了,化作衣服上的斑斑湿点。
啊,南方的雪,你来得悄悄,去得匆匆,我感到很惋惜,可你那短暂的生命却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啊,白雪姑娘,你给人们带来不寻常的情感——和谐、亲睦、喜悦、赞叹……
【品味】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由于小作者家居南方,从未见过雪,因而,对雪的赞许之情十分热烈,初次见到雪的感受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给本文增添了特色。小作者“伸出舌头去舔那雪花的滋味”,十分自然,如果是北方的同学写雪,这样写就过于细腻了,甚至会有无病呻吟之嫌。
写景,离不开多种表现手法。文中运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常常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情,因而文章写得很美,很有感染力。
第三、要针对具体的点来思考
大自然包罗万象,能给人感悟和启示的地方很多,每一次写作,不可能全部囊括。
一定要选择一个具体的点来谈启示。
主题要明确,观点要鲜明,启示要深刻。
请看下例
牵牛花
河北 吴三冬
星期天,太阳刚刚绽开笑脸,我像往常一样正要给阳台的牵牛花浇花,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牵牛花竟然是蓝色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牵牛花,感到非常奇怪,难道牵牛花会变颜色?一连串的问话使困惑不解。
下午,炽热的太阳照射着大地,鸟儿们也不再唱着动听的歌。太阳的光芒像千万缕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草地上。我小心翼翼地把花盆放到阴凉处,觉得牵牛花好像又变成红色了。我怀着好奇、惊讶的心情走到牵牛花的旁边,仔细一看,果然是红色。牵牛花为什么会变颜色呢?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只好请教邻居赵叔叔。他告诉我,牵牛花是因为花中含有花青素。这种色素在碱性溶性中为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就变成红色。随着从早到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变化,植物体内液体酸性不断提高,从而出现了花而由蓝变红的奇妙现象。因此,观察牵牛花的颜色,就可以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除了牵牛花以外,像月季花、美人蕉等都有这种特性,由于它们所含的色素不同,颜色变化起来还真是丰富多彩呢!
我默默地凝望着牵牛花,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
【品味】
小作者看到“清晨牵牛花的颜色为蓝色”这一奇怪现象,大胆设问,通过仔细观察与虚心请教,找到了牵牛花变色的原因,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文章生动形象,趣味性强,说明只要平时认真观察,就一定会有所发现,写出的作文也一定会精彩。
注意事项:
1、找掌握事物观察的方法;
2、要选择好点,不要面铺得太大;
3、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想法,多提问题;
4、要关注问题的本质,有科学和事实依据。

题目派送
《观潮》 《故乡的山野花》 《晚霞》 《小城雾景》 《冬雪》 《日出》 《漫步春雨》
《土城游》 《月如钩》 《清晨露珠》 《朝霞》 《雨后彩虹》 《牵牛花》 《美丽的北戴河》 《春风十里》 《神奇的含羞草》 《小蜻蜓》 《雨后春笋》

经典解读
自然之道
伯罗蒙塞尔
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在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海龟在筑巢孵化小龟,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太平洋绿龟长大后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龟巢,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问向导:“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着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然而,接着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很快我们明白: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行。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铿鸟的口中之食,我们的向导摘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数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已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
【品味】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因为我们发现:当人类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时,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叹息。在自然的规律面前,我们这些自以为是,浅薄无知而又骄傲自大的“文明人”,妄自尊大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又怎能释怀?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品头论足
生活处处有学问
重庆 熊芳
一天晚饭后,我靠在沙发上看动画片。爸爸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乖女儿,帮爸爸把烟灰缸洗一洗。”我起身一看,哇,好脏的烟灰缸,几个浸得发胖的烟蒂浮在水面上。端起烟灰缸,一股呛人的烟味直刺鼻孔。“爸爸,你怎么老爱往烟灰缸里倒水,把烟灰缸弄得这么脏?”爸爸不好意思地朝我笑了笑。我拿起烟灰缸气呼呼地来到阳台上,顺手把烟灰缸里的水倒在菊花盆里。
第二天,我意外地发现菊花上黑黑的小伢虫不见了。仔细一看,蚜虫都死了,一个个小尸体躺在花盆里。怎么会这样呢?难道是因为昨晚我往花盆里倒水……
为了证实这一想法,下午一回家,我就放下书包主动去帮爸爸清洗烟灰缸。我像昨天那样,把烟灰缸里的水倒在一棵有蚜虫的花上,然后目不转睛地观察蚜虫的反应。起初,蚜虫没有什么动静,过了一会儿,它们有些烦躁,开始在花枝上爬来爬去。几个小时过去,我发现蚜虫有的死在枝叶上,有的死在花盆里。原来,烟蒂泡出来的水竟是治蚜虫的“良药”。我为此高兴得手舞足蹈。
现在,家里的花要是长蛀牙,我就泡一些烟蒂水喷一喷,保准“药”到虫除。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你用心观察,知识就在你的身旁。

1、可以先交代之前因为菊花上的小蚜虫带来的困扰,为之后解决问题的欣喜做铺垫
2、在倒入烟灰缸的水后,蚜虫的反应能不能更详细地描写呢?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虽然烟蒂水对蚜虫有效,也应该劝爸爸少抽烟啊,对吗?

模拟练习

练习一
有些文章是经过对某一事物的多次观察才写成的,《二八月,看巧云》就是如此。经过观察,作者发现二八月的云巧在形状和色彩这两个方面。本文重点写了形状的变化。这里面又分三种情况: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和鱼鳞云。这些变化绝不是一天中所能观察到的。
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参考例文
二八月,看巧云
江苏 吴铭
奶奶常常对我说:“二八月,看巧云。”奶奶说的“二八月”,指的是农历。所以到了春天和秋天,我特别注意天空中的云,看它巧在哪儿。
二八月的云巧在它的造型上。在蓝天的尽头,常常出现大堆大堆的云,高高低低,层层叠叠,错错落落,明明暗暗,像一座座巍峨高耸的雪山。我常常怀疑:那是不是喜马拉雅山?是不是昆仑山?
有时候云山也会出现在头顶上空。多数情况下,它们是一座一座的,各不相连。这时的云山也很好看,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有险峻的,也有平缓的。在蔚蓝色天空的映衬下,这云又像露出海面的、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岛屿,它们稳稳当当地在海上漂浮着。如果不长时间地看,根本看不出这山,这岛屿的形状在变化。
不知什么时候,那云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整齐均匀地排列在高空,像鱼鳞似的。我想,天上是不是也有耕耘机,是它把云山给耙平了?这鱼鳞云变化得极慢,它有足够的耐心让人欣赏个够。
二八月的云还巧在它的色彩上。这时的天空特别高,特别蓝。云厚而白,极有层次。到了傍晚,那云就会被霞光染得五彩缤纷,有时同一朵云也往往会有多种颜色。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后面的问题。
兄妹赛比喻
古代有个叫谢安的人,想训练孩子们描写景物的本领。
有一天,天降大雪。他把孩子们叫到院子里,一边赏雪,一边让每人打一个比方来形容美丽的雪片。
哥哥谢朗先打了一个比方,说:“大雪飞呀飞,就像有人在空中撒了一大堆盐。”妹妹谢道韫听了,不以为然,说:“你这个比喻不怎么样。听我的:大雪飞呀飞,就像柳絮在春风中飞扬。”
谢安一听,立刻对这个比喻大加夸奖。
谢道韫后来成了著名的女诗人。
你来品味一下,说说它妙在何处。
练习三
模仿下文,用童话体介绍某一种科学现象。题目自拟。不少于200字。
参考例文
乒乓球弟弟和茶壶奶奶
陕西 石实
一天,乒乓球弟弟在大街上散步,一辆红色的车子飞驰而过。乒乓球弟弟来不及躲闪,被压成了一个“瘪肚子”。他挣扎着爬起来,不能滚着回家了,这可怎么办呀?他坐在路边伤心地哭了起来。
“呜呜——”他的哭声引来了蜘蛛。蜘蛛用自己吐的丝线制了一张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乒乓球拖回了家。
听说乒乓球出事了,玩具们都来看望他,大家纷纷议论着:“多可怜呀!这么帅的小伙子被弄成这样子,以后怎么办啊?”“对呀,他现在还小呢!”听着大家的话,乒乓球的眼泪哗哗地落了下来。
“别哭,我有办法。”大家循声看去,原来是茶壶奶奶呀!她端坐在煤气灶上,火焰把壶里的水烧得直冒热气。“大家帮帮忙,把小乒乓球推到我的肚子里来。”一听这话,围观的玩具们热闹起来:“这可使不得,使不得,会把乒乓球烫坏的。”“大家听我的,不会错的。”毕竟茶壶奶奶年纪这么大了,哪能说谎呢?于是大家齐心协力把小球推进了滚烫的开水里。虽说大家相信茶壶奶奶,但是心里不免还是有些担心。
不一会儿,乒乓球跳了出来,大家定睛一看 ,嘿,乒乓球的肚子圆了。“这可真神奇呀!”众玩具惊讶极了。“这是为什么呢?”大家一起问茶壶奶奶。茶壶奶奶笑眯眯地说:“空气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小乒乓球体内的空气遇到了热水,体积迅速膨胀,所以就把他的身体撑圆了。”大家听了,纷纷竖起大拇指,赞扬茶壶奶奶知识渊博。茶壶奶奶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你们以后要好好学习,只有掌握了知识,遇到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啊。”

习作赏析
甜菠萝的小秘密
广东 罗成润
一场大雨过后,我和老爸到超市大采购。走着走着,我看见一个人推着大大的车子在叫卖,车子上有一个装着水的罐子,罐子里放着一些削了皮已经切开的菠萝。奇怪奇怪真奇怪,为什么要用水浸着菠萝呢?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我央求爸爸给我买一个菠萝回家,让我一探究竟。
回到家里,我让爸爸帮我把菠萝切开。我从厨房取出了两个碗过来,一个碗装了半碗水 ,另一个碗没装水,放在桌子上。接着,我拿起一块削好的菠萝放进装了水的碗里;再拿另一块菠萝放进没有装水的碗里。过了一会儿,我拿起没有蘸水的菠萝,咬了一口,感觉有点刺痛;再拿起蘸水的菠萝,咬了一口,奇怪,还是有刺痛的感觉。
可是,平时吃的菠萝都是甜滋滋的,并没有这种感觉呀,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去问爸爸。爸爸说:“我的傻孩子呀,你要知道蘸着菠萝的是盐水,而不是白开水啊。”我半信半疑。
为了看看爸爸的话是真是假,我决定做个实验:首先,我把盐水装在一个碗里,另一个碗里什么也不装,然后把一块菠萝放进盐水,另一块菠萝放在空碗里。过了一会儿,我拿起蘸了盐水的菠萝轻轻咬了一口,哇噻,真甜!一点刺痛感都没有。
为了寻找正确答案,我把书柜翻了个底朝天。啊哈,答案终于被我找到啦。菠萝的果肉里含有丰富的糖分,维生素C,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所以当你不蘸盐水吃时,舌头就会感到刺痛,那是有机酸在起作用呢。这种酸能分解蛋白质,因此会对口腔黏膜产生刺痛,而菠萝蘸盐水之后,盐水能抑制有机酸的作用,使菠萝吃起来味道更香甜。
啊哈,这真是个平凡又奇妙的小小发现呀!
【品味】
小作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菠萝蘸水让作者感到奇怪。小作者还拥有大胆主动实验的精神,小实验做得很成功。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主动探索的心,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居然把书柜翻了个底朝天。读罢全文,我们为小作者的实验成功而欣喜,被他主动探索的精神深深吸引。

词语积累
一、根据意思,填写成语。
1、山和水都美丽。 ( )
2、雪花很大。 ( )
3、雨下得很大。 ( )
4、风与雨都很大。 ( )
5、星星的光芒很明亮。 ( )
6、白云很多,像大海一样。 ( )
7、到了一个好地方,舍不得走。 ( )
8、色彩很多。 ( )
二、选词填空。
温暖 温和 温存
1、嘲鸫不是一种性格( )的海鸟,它专门残害海龟。
2、小海龟非常喜欢在( )的阳光下到海滩上晒太阳。
敏锐 敏捷 敏感
3、蝙蝠是一种行动( )的动物,都有一双( )的眼睛。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如果……就……
4、(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它照样能灵巧地自由飞行。
5、我们( )发现有破坏森林的行为,( )应该坚决制止。

文化长廊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诗词赏鉴
题西林①壁
北宋 ·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②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②缘:因为,由于。
今译
横看好似是蜿蜒的山岭侧看是险峻的高峰,从远近高低不同角度看庐山各有不同。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置身处在这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他写下若干首庐山游记诗。《题西林壁》就是其中的一首。
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后两句诗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答一答
1、多音字注音组词
( )横行
( )骄横
2、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你理解了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了吗?说一说。

阅读理解
蚂蚁
生物学家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认识。
蚂蚁经常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它们同心协力地把食物拖回巢去。
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撞碰来传递信号。( )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 )摆动得特别(猛烈 热烈 )。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景物 (辨别 分析)。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在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能准确地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蚂蚁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 )它们闻到这种气味( )能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划断,蚂蚁就迷路了。
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价值吗?有。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提供一些可贵的科学资料。
1、用“\”将文中( )内不合适的词画掉。
2、在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这篇短文是按 顺序写的。(请写上序号)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4、第三自然段用了__拟人____修辞手法。
5、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内容是否正确,对的在( )里打“√”。
(1)如果把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 )
(2)蚂蚁传递消息靠声音。( )
(3)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 )
6、读了这篇有趣的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蚂蚁很团结,其实动物也有自己的沟通方式。
7、大自然是十分神奇的,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趣事呢?请介绍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