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2018部编)9 古诗三首 课件(共2课时)(13+18张PPT)+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2018部编)9 古诗三首 课件(共2课时)(13+18张PPT)+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0 16:35:36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案例二)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体会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重难点学习《元日》恭贺新禧、鞭炮连天、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普天同庆、喜气洋洋过春节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朗读品词析句 体悟诗情《元日》里提到了过春节的哪些习俗呢?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王安石仅仅是描画了一幅“节日风俗图”吗?他坚信自己政治改革的春天必将来临,到时定会辞旧迎新、万象更新!“诗言志”学习《清明》杜牧(803 -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关于作者朗读古诗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
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
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诗意赏析找一些关于清明的诗句,朗读积累。拓展延伸 古诗三首
《元日》
放爆竹
饮屠苏——喜庆景象——改革的春天 换桃符
《清明》
描述画面;感受景与情
板书设计再见!课件18张PPT。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案例二)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想象画面,体会诗歌传达的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重点难点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关于王维 王维(701-761, 一说699-761),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代表作有《竹里馆》《山居秋暝》等。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认为可以避灾。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诗意 以“意”铺陈想象画面,由“意”入心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心里是什么滋味呢?独想象“独”,体会“思亲”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1.反复读诗歌的第二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2.你能说说诗人此刻的心情吗?倍思亲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祝愿:插戴茱萸可以避难消灾兄弟们:“少一人”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少一人”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这个“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回扣诗眼,感悟诗“心”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指导背诵,学法迁移杂诗(其二)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布置作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 佳节 少一人
“思念” “倍思亲” “兄弟情深”
板书设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