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已知12 g石墨完全转化为金刚石时,要吸收akJ的热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金刚石转化为石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 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
C. 等质量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金刚石放出的能量多
D. 等质量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石墨放出的能量多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根据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划分,氢气为二次能源
B.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
C. 火力发电是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D. 火力发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实际上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伴有能量的变化
3.某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都能达到平衡状态
B. 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v正=v逆≠0
C. 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保持不变
D. 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相同
4.判断是不是化学反应的主要依据是( )
A. 发光、发热 B. 放出气体
C. 改变颜色 D. 是否生成新物质
5.下列措施对增大反应速率明显有效的是( )
A. 钠与无水乙醇反应时,增大无水乙醇的用量
B. 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改用98%的浓硫酸
C. 在硫酸钾与氯化钡两溶液反应时,增大压强
D. 将炭块磨成炭粉用于燃烧
6.开源节流是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举措。下列做法不能有助于能源“开源节流”的是( )
A. 大力开采煤、石油和天然气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B.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将废弃的秸秆转化为清洁高效的能源
C. 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D. 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资源的循环再生
7.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锌片上有气泡产生 B. 铜片周围溶液氢离子浓度不变
C. 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 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8.可逆反应CO(g)+H2O(g)CO2(g)+H2(g),达到限度后,欲提高一氧化碳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为( )
A. 使用催化剂 B. 增大压强
C. 增大一氧化碳的浓度 D. 增大水蒸气的浓度
9.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由H原子形成1 mol H—H键要吸收能量
B. 断裂1 mol H—H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1 mol H—H键放出的能量相等
C. 由A2和B2化合生成AB时一定放出能量
D. 因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收能量的反应
10.工业制硫酸中的一步重要反应是二氧化硫在400~600℃下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如果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使用催化剂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B. 在上述条件下,SO2、O2、SO3将共存于反应体系之中
C. 当生成O2的速率与生成SO3的速率相等时达到了平衡
D. 为了提高SO2的转化率,可适当地提高O2的浓度
11.小明做完铜锌原电池(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的实验后,得出的下列结论和认识中正确的是( )
A. 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两种金属
B. 由铜、锌作电极与稀硫酸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铜是负极
C. 电子通过稀硫酸溶液由锌流向铜,通过溶液时被氢离子得到而放出氢气
D. 铜锌原电池工作时,溶液的酸性降低
12.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为3 mol,经过20 s后,它的物质的量变成了1 mol,在这20s内它的反应速率为( )
A. 0.1 mol ·L-1·s-1 B. 0.05 mol ·L-1·min-1
C. 0.05 mol ·L-1·s-1 D. 0.8 mol ·L-1·s-1
13.已知白磷和P4O6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
又知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断开)1 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现查知P—P键能为198 kJ·mol-1、P—O键能为360 kJ·mol-1、O===O键能为498 kJ·mol-1。若生成1 mol P4O6,则反应P4(白磷)+3O2===P4O6中的能量变化为( )
A. 吸收1 638 kJ能量 B. 放出1 638 kJ能量
C. 吸收126 kJ能量 D. 放出126 kJ能量
14.一定温度下,某容器内发生反应N2(g)+3H2(g)2NH3(g),不可能为平衡状态的是( )
A. NH3、N2、H2的物质的量都不再改变
B. NH3、N2、H2的体积分数都不再改变
C. 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D. 一个N≡N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15.氢氧燃料电池可以使用在航天飞机上,其反应原理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氢氧燃料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电池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该电池中电极a是正极
C. 外电路中电子由电极b通过导线流向电极a
D. 该电池的总反应:2H2+O2===2H2O
二、填空题
16.铜、银和硝酸银溶液组成原电池,回答下列问题:
(1)负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有1.6 g铜溶解时,银棒增重________g。
17.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l(-1)和S(+6)的速率v(纵坐标)与反应时间t(横坐标)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这个反应速率随着溶液中c(H+)增大而加快。
(1)反应开始时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后期反应速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纵坐标表示的是某一反应物的单位时间内的浓度变化,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铜锌原电池 (硫酸铜溶液为电解质)如下图所示:
(1)锌为________极,电极反应是________(填“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铜为________极,电极反应是________(填“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锌片上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铜片上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9.某同学利用生活中或实验室中常用的物品,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化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个原电池。请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原理:Fe+2H+===Fe2++H2↑
(2)实验用品:电极(__________、__________)、稀硫酸、________、________、耳机(或者电流表)(填写所缺的实验用品)。
(3)实验装置如图。
(4)原电池设计及注意的问题:
①按如图所示装置连接好实验仪器,注意观察(耳朵听)耳机是否有声音发出,如果没有,可将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中的一极接触耳机插头上的一极(注意:接触的同时耳机的另一个极是连接在原电池的另一个电极上的),这时可以听见耳机发生“嚓嚓嚓……”的声音。其原因是在原电池中,由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在耳机中又由________转化为声音这种能量;
②如果将装置中的耳机改为电流表,则铁钉应该接电流表的________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了______反应;
③铜钉应该接电流表的__________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________反应。
三、计算题
20.将一定量的二氧化硫和含0.7 mol氧气的空气(忽略CO2)放入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550 ℃时,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2SO2+O22SO3。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容器中的混合气体通过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气体体积减小了21.28 L;再将剩余气体通过一种碱性溶液吸收氧气,气体的体积又减少了5.6 L(以上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填字母)__________________。
a.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浓度相等
b.三氧化硫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c.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变
d.三氧化硫的生成速率与二氧化硫的消耗速率相等
e.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2)求该反应达到平衡时,消耗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占原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的百分比。
(3)若将平衡混合气体的5%通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中,生成沉淀的质量是多少?
21.将气体A、B置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2C(g)+2D(g),反应进行到10 s末,达到平衡,测得A的物质的量为1.8 mol,B的物质的量为0.6 mol,C的物质的量为0.8 mol。
(1)用C表示10 s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反应前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3)10 s末,生成物D的浓度为________。
(4)A与B的平衡转化率之比为________。
(5)反应过程中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化是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气体的密度变化是________。
(6)平衡后,若改变下列条件,生成D的速率如何变化(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①降低温度____________;②增大A的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恒容下充入氖气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而金刚石转化为石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说明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低,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同质量的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相同,生成同样多的二氧化碳,由于金刚石的能量高,金刚石燃烧后放出的能量要多。
2.【答案】C
【解析】氢气不能从自然界中直接取得,是二次能源;电能也是二次能源,且使用方便、污染最小;以煤为原料,火力发电的能量转化过程为
。
3.【答案】D
【解析】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v正=v逆≠0(动态平衡),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不一定相同。
4.【答案】D
【解析】判断化学变化的关键是看其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发光放热(如白炽灯)、放出气体(如液氨挥发)、改变颜色(如霓虹灯的颜色变化)等可能是物理变化。
5.【答案】D
【解析】增大纯液体无水乙醇的用量,对其反应速率无影响;浓硫酸与锌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硫酸钾与氯化钡两溶液反应,无气体参加或生成,增大压强对其反应速率无影响;将炭块磨成炭粉,固体的表面积增大,其反应速率增大。
6.【答案】A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大力开采不利于开源节流;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最节能。
7.【答案】D
【解析】该装置为铜锌原电池,锌的活动性大于铜,锌为负极、铜为正极。负极锌失去电子不断溶解,在外电路中电子由锌电极流向铜电极;溶液中的氢离子移向正极铜,铜片周围的氢离子浓度增大,并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氢气,硫酸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减小。
8.【答案】D
【解析】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其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化学反应限度,不能提高一氧化碳的转化率;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增大压强能同等程度增大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对平衡无影响,不能提高一氧化碳的转化率; 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该反应物的转化率降低,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
9.【答案】B
【解析】由H原子形成1 mol H—H键放出能量,且与断裂1 mol H—H键吸收的能量相等;断裂A2和B2中的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AB中的化学键放出能量,无法判断它们的相对大小,不能确定其是否放出能量;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与物质具有的能量有关,或与化学键断裂与形成有关,与反应是否加热无关。
10.【答案】C
【解析】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存在反应限度,反应物不可能100%的转化,反应达到平衡时SO2、O2、SO3三种物质都存在;生成氧气的速率(逆反应速率)与生成三氧化硫的速率(正反应速率)相等(1∶1),不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1∶2),此时未达到平衡状态;增大反应物氧气的浓度,可以提高另一种反应物二氧化硫的转化率。
11.【答案】D
【解析】构成原电池正极与负极的材料可以是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也可以是金属与导电的非金属。在铜、锌与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由于锌的活动性大于铜,锌为负极,失去的电子沿导线流向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溶液的酸性降低。
12.【答案】C
【解析】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来表示,所以该反应物的反应速率==0.05 mol ·L-1·s-1。
13.【答案】B
【解析】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6 mol×198 kJ·mol-1+3 mol×498 kJ·mol-1=2 682 kJ,
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放出的总能量=12 mol×360 kJ·mol-1=4 320 kJ,
该反应放出的能量=4 320 kJ-2 682 kJ =1 638 kJ。
14.【答案】D
【解析】①基本规律: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或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体积分数、质量分数、浓度等不再变化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浓度不一定相等)。
②对于体积变化的气体反应,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气体的总压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不再变化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③断裂N≡N键和断裂H—H键同为正反应,无法判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15.【答案】D
【解析】氢氧燃料电池的两极为惰性电极(不参与电极反应),负极(a极)上通入的燃料氢气发生氧化反应,正极(b极)上通入的氧气发生还原反应,总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在其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a极)流出经导线流向正极(b极)。
16.【答案】(1) Cu-2e-===Cu2+ (2) Ag++e-===Ag
(3) 5.4
【解析】该原电池中,相对活泼的金属铜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银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Ag++2e-===2Ag。由两电极反应式可得关系式:Cu ~ 2e-~ 2Ag,1.6 g铜(物质的量为0.025 mol)溶解时,正极银棒可有0.05 mol银析出,其质量增加5.4 g。
17.【答案】(1)2KClO3+6NaHSO3===3 Na2SO4+2KCl+3H2SO4,氢离子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2)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3)t1~t2时间段内该反应物的浓度的减小值
【解析】(1)由于反应2KClO3+6NaHSO3===3Na2SO4+2KCl+3H2SO4进行,使溶液中c(H+)增大,反应速率随着溶液中c(H+)增大而加快;
(2)随着反应的继续进行,溶液中c(H+)虽然仍在增大,但反应物的浓度太小,此时它起主要作用,故反应速率减小;
(3)若纵坐标表示的是某一反应物的单位时间内的浓度变化,则曲线以下为该反应物的浓度的减小值,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t1~t2时间段内该反应物的浓度的减小值。
18.【答案】(1)负 氧化反应 Zn-2e-===Zn2+
(2)正 还原反应 Cu2++2e-===Cu
(3)Zn+Cu2+===Zn2++Cu
(4)逐渐溶解 逐渐变厚
【解析】锌的活动性大于铜,锌为负极、铜为正极。负极锌失去电子,Zn-2e-===Zn2+,发生氧化反应;溶液中铜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Cu2++2e-===Cu,发生还原反应,
19.【答案】(2)铁钉或铁条 铜钉(其他导电的惰性电极如铅笔芯、铂等都正确) 烧杯 导线
(4)①电能 电能 ②负 Fe-2e-===Fe2+ 氧化
③正 2H++2e-===H2↑ 还原
【解析】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金属材料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流表正极应接原电池正极,电流表负极应接原电池负极。
20.【答案】(1)bc (2)94.7% (3)10.5 g
【解析】(1)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浓度不再变化 (不是两者浓度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改变,气体的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三氧化硫的生成与二氧化硫的消耗表明的都是正反应,无法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由于气体的体积不变,质量守恒,故不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混合气体的密度都保持不变,密度保持不变,无法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7 mol-=0.45 mol,则消耗的n(SO2) =生成的n(SO3)=0.45 mol×2 =0.9 mol。反应后二氧化硫与三氧化硫的物质的量之和为=0.95 mol,即为反应前的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反应达到平衡时,二氧化硫的转化率=×100%≈94.7%。
(3) 二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生成的沉淀为硫酸钡,由SO3+H2O+BaCl2===BaSO4↓+2HCl可知,n(BaSO4)=n(SO3)=0.9 mol×5%=0.045 mol,m(BaSO4)=0.045 mol×233 g·mol-1≈10.5 g。
21.【答案】(1)0.04 mol·L-1·s-1 (2)1.5 mol·L-1
(3)0.4 mol·L-1 (4)1∶1 (5)不变 不变
(6)①减小 ②增大 ③不变
【解析】 3A(g)+B(g)2C(g)+2D(g)
起始/mol:ab0 0
转化/mol: 1.2 0.4 0.8 0.8
平衡/mol: 1.8 0.6 0.8 0.8
(1)v(C)==0.04 mol·L-1·s-1。
(2)反应前,c(A)==1.5 mol·L-1。
(3)10 s末,c(D)==0.4 mol·L-1。
(4)起始和平衡时n(A)∶n(B)=3∶1,故α(A)=α(B)。
(5)混合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容器的体积均不变化,故r不变,ρ不变。
(6)恒容条件下充入稀有气体,反应速率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