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历史高考总复习讲座提纲(北京五中,张道林)

文档属性

名称 2008年历史高考总复习讲座提纲(北京五中,张道林)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9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04-21 08: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8年高考总复习讲座提纲
(080315厦门)
北京五中 张道林
第一部分2008年高考改革形势与命题趋势分析
一、2007年高考概况
1.文科综合卷(8)
2.政治、地理、历史单科卷(4)
3.文科基础卷和综合能力测试(3)
二、07年试题特点及08年命题趋势
(一)继续坚持“以稳为主,稳中有变” 的命题方针。
(二)体现了《2007年考试大纲》的新变化。
(三)通过中华文化常识的考查,在拓宽命题思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淡化教材具体知识等方面方面进行了探索。
(四)材料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五)体现了文科综合试题结合热点命题的重要特点
★2008年高考热点问题枚举——关注四类热点
(1)社会时政热点
2007年宁夏文综
34.2007年是美国宪法制定220周年、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和中国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下列各项中,2007年为其签订60周年纪念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布雷顿森林协定 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和高考命题联系密切的史学研究热点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观察、思考与分析
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与特点
从文明史的高度重新构建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中华文明的四个特点
(3)课程改革热点
(4)教学改革热点
(07上海)右图为 “中国科普博览—古代科
技馆网站”的首页,页面设置了十一项链接。
如果再添加
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A.浑天仪 B.翻车
C.赵州桥 D.数学
(六)扩大对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知识面的考查,全国卷一、卷二的组卷方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七)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第二部分2008年第二阶段复习建议
——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在文明史观的指导下,重新构建专题。
中华文明史专题
一、根据考试大纲 ,明确考试范围
1、第一类不予理睬
①节名前加“★”的内容(共9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演变流程应知道)
②活动课的内容(共1课)
2、依据教材,恢复被考纲完整地删除的内容
★2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7目 刺史制度 (魏晋南北朝)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庆历新政
(宋元)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社会生活
▲5个知识点 (两汉)与越南的交往 (魏晋南北朝)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
(隋)广设仓库 《资治通鉴》 井田制
3、一般性了解的节、目、知识点
①考纲有要求,但全部为小字或注解的内容
▲1目 元朝的灭亡
▲2个知识点 (北魏)均田制 特点 华侨和南洋的开发 时间
②枝节、细碎、偏冷、孤立的知识
▲一些小字、注解 ▲一些具体的年月、统计数字 ▲缺乏题眼的、不合时宜的等
▲怎样确定“题眼”?
③古代文史常识类小字
2007宁夏文综 26、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图7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3、了解命题技术,减轻记忆负担
▲怎样压缩“知识点”
37、(07重庆文综)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4分)
二、讲究方法,科学读书
1、关键字词 2、关键句子 3、重要插图 4、大事年表
三、构建单元知识结构和整体知识结构
1、加强和改善基础知识的学习,构建单元、阶段知识结构
2、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构建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
(1)、基本线索(2)、阶段特征(3)、重要的历史概念
中华文明史整体知识结构
阶段特征 内容 时期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先秦公元前2世纪以前 青铜器 铁器 牛耕 水利手工业 商业 城市 国家形成发展 分封制社会变革 战争与民族融合 文字 科技百家争鸣艺术
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世纪—公元7世纪 造纸术 丝绸之路南方经济发展与朝日往来 中央集权制国家郡县制和各项制度文字 民族大融合 儒学 佛教 道教科技文学艺术
隋唐—明中公元7世纪---16世纪 大运河 城市经济繁荣 三大发明郑和下西洋 大一统和制度创新 开放兼容的华夏文明(少数民族与中外交往) 文学艺术理学 心学
明中—辛亥革命公元16世纪---20世纪 商业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近代工业的发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近代国家政体的探索与实践 民主意识和工商皆本观念萌生传统科技领先西学东渐
四.转变复习观念,关注学习过程,更新学习方法——采用以探究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广东卷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皿)
---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摘自<礼记>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
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
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郞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
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
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具有什麽特点?该研究者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
2007卷一40.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分界线。
中国近现代化专题讲座
一、依据高考大纲 明确复习范围
(1)第一类不在考试大纲范围内的
①节名前加“★”的内容 上册7节、下册2节2章七节(近现代文化部分)
②活动课的内容2课
(2)恢复被考纲完整地删除的内容
★”16目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冯玉祥北京政变 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华北事变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新中国外交)国际环境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建设现代化的国防
★”3个知识点
平壤战役 西山会议派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3)一般性了解的内容
①考纲有要求,但全部为小字的内容
▲2个知识点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2007全国卷一20题
下列哪一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开始掌握国民党最高军事权力
A. 中山舰事件 B. 整理党务案 C. 北伐战争 D. 迁都南京
②小字、注解和具体数字------枝节、细碎、偏冷、孤立的知识
例一:宁波纱厂女工每日工资为5分至9分;重庆火柴厂女工每日工资为5分5厘.那时每斤大米是2分8厘,女工干一天活所挣的工钱,还买不了2斤大米.
引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41页小字>
例二: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P27注解
关于太平天国的性质,史学界三种观点
太平天国是单纯的、旧式的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是市民革命或资产阶级性质的农民革命
太平天国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农民战争”、“已经不是单纯的、旧式的农民战争了”
○ 怎样寻找“题眼”?
07山东文综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残、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4分)
(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6分)
四川卷37题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9分)
二、近现代化的有关概念:
1、近代化(现代化)——
2、怎样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判断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①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②中国的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破坏
③中国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④清政府成为外国侵略者的工具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加快。据此回答
2.这种“解体”主要是指()
A.封建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进一步分离并日趋商品化
B.小农经济为多种经济成分所取代
C.资本主义经济向农村渗透
D.自然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3.一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以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①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指出战争实质 ③为英国的殖民侵略服务
④混淆了现象与本质 ⑤未能全面概括战争的性质 ⑥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要求()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中国“半殖民地”这个理性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附庸 B 中国有形式上独立自主的政府
C 中国实为列强所控制和间接统治 D 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5、关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错误说法是()
A 从产生的根源上是落后的 B 从抵抗的策略上看是荒谬错误的
C 从民族国家立场上看是正义的 D 从对外交往上看是严格禁绝
理解概念:
半殖民地——失去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
半封建社会——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三、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1840——1895)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3、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
4、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阶段(1949—— )
四.中国近现代化专题精要
▲经济专题:
(一)近现代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7个阶段)
例题: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四次调整
(三)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
▲政治专题:
(一)近现代西方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成因、影响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的抗争与探索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与抗争
(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五)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专题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三民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产生时期: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
1.背景:
2.产生和发展
3.主要内容
①精髓: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外交思想:
④祖国统一:
4.历史地位: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科学发展观
世界文明史专题
一、运用全球化史观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
07全国卷二
22.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自由贸易
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2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07全国卷一 38题第二次世界大战
07全国卷二 38题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40题玉米传播及影响
2007海南3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8分)
2007海南卷33.探索历史的奥秘(8分)
二、依据2008年《高考大纲》,明确考试范围
(一)按照教材要求确定知识考查范围
1.恢复原考纲删除的9目
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上册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三节《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第二目)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同上第三目)
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第一目)
第二国际(同上第二目)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下册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二目)
德、意、日法西斯结盟(下册第二章《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第四节《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第三目)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和巩固(下册第四章第三节《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目)
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同上第三目)
知识经济的兴起(下册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三节《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二目)
2.恢复原考纲删除的2个知识点
中朝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下册第二章第四节第一目《亚非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第二个知识点)
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发展(下册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六节《亚洲经济的发展》第一目“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第四个知识点)
(二)考纲有要求,但全部为小字的内容
▲2目 意大利的统一(上册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的发展》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第四目)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下册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三目)
三、形成单元知识结构,逐步提升整体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以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示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艺复兴 ③新航路开辟 ④宗教改革
   ③       ③                  ②
A ①  ②    B①  ②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④       ④                  ④
2.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5、17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1918-1945年世界现代史总图示
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8.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总图
9.两极格局的形成单元知识结构
10.世界格局的变化 (80年代末---至今)
1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世界近现代史专题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①概念——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
例: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重大事件有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②世界领土瓜分完毕③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定型和统治地位的巩固 ④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全面展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之间的关系?
④怎样评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两面评价法、主客观评价法)
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三个形成阶段?
例:“自从走出家门外出谋生后,所有孩子就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已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变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①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的流动③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创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遭受到的两次重大打击?
⑦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与发展
3、近现代国际关系
概念(实质、表现形式、三种类型、核心内容)
近现代国际关系变化(世界格局演变)的五个阶段
①16——18世纪中期
②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70年代(五个方面)
③19世纪晚期——一战
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爆发的二次帝国主义局部战争?
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30年代错综复杂)
⑤二战期间——90年代初
4、三个重要的体系
(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变化、及瓦解
三个体系的相互比较
5、大国关系(美、英、法、德、日、俄、意关系)
附:世界近现代化进程总体知识结构——六个阶段,三个方面
[材料四] 左图为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30.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寖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自《大金国志》等)310字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