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市扬子中学2019物理一轮01《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仪征市扬子中学2019物理一轮01《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2-20 20:0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物理一轮01《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一、同步知识梳理
1.产生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条件:在介质中传播,一切固、液、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有“疏部”和“密部”之分。
常温下在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m/s,在水中的声速约为1500m/s,在钢铁中的声速约为5200m/s 。
2.传播 声速: 影响因素:介质种类、温度。
一般在介质中的大小关系:固体>液体>气体。
听觉: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再引起鼓膜振动,刺激听神经传给大脑。
回声 人耳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最短时间间隔为0.1s,最短距离为17m。
回声测距公式:S=1/2vt。

音调 意义:指声音的高低。
影响因素: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特征 意义:指声音的强弱。
响度 影响 因素: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与人到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越远,声音越弱。
音色 意义:指声音的品质。
影响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有关。

乐音:通常指悦耳、动听的声音,物理学中指有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定义:环保:令人厌烦的声音,物理学中:指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4.分类 强弱:强弱的等级用声级表示,单位是分贝,符号是:dB。
噪音 (1)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包括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振动)。
控制 (2)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主要方法是隔声、吸声和消声)。
(3)在人耳出减弱噪声(戴护耳器,如耳塞、耳罩、头盔等)。
5.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Hz。
频率范围:高于20000Hz的声波。
6.超声波 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能量大。
应用:(1)回声定位;(2)声呐;(3)B超;(4)工业超声探伤仪;
(5)超声波清洗;(6)超声波击碎胆结石。
频率范围:低于20Hz的声波。
7.次声波 特点:声源广、传播远、危害人体健康。
应用:预报风暴、地震、海啸等。

二、同步题型分析
题型1:声音的产生
例1:关于声音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没有发声体的振动也会有声音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无关
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停止发声
例2: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例3:(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实验是为了验证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实验是为了验证
(3)若把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原因是 。

题型2:声音的传播
例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
C.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出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例2:2013年6月20日,我国航天员玉亚平在“天宫一号”上为全国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玉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
B.玉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音调很高
C.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D.天宫一号里的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0×108m/s
例3: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而产生的,鼓声主要是通过   传到人耳.全体划桨手在鼓声的号令下有节奏地齐向后划水,龙舟就快速前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
题型3:声音的三个特征
例1: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 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 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D. 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例2:成语“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时声音洪亮,它描述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频
例3:一曲《梁祝》哀婉动听,用小提琴或钢琴演奏能呈现不同的特点,你能区分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
A.频率 B.振幅 C.音色 D.节奏
题型4:噪声的控制与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例1:一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们生活的三大污染之一.控制噪声污染应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方面着手,下列事例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 )


例2:我市为迎接烟花三月节做了大量的工作,控制噪声污染就是其中一项,我们用 为单位来表示噪声的强弱等级.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从 减弱噪声.
例3:2019年2月18日,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6.1级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 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 声波获得信息.
三、课堂达标检测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波和电磁波一样能在真空中传播
B.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C. 超声波在医学上能粉碎结石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
D. 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需加装隔音屏障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
2、扬州市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跳广场舞的人要把音量调小一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声污染 D.减少大气污染
3、如图所示,在学校组织的迎“烟花三月”活动中,小明进行了击鼓表演,他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这样做主要改变了鼓声的(  )

  A.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速度
4、声音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
C. 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生的音调会不同
6、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人耳听不到,振动的物体就不会发声
D、只有固体和气体振动时才能产生声音
7、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出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上溅起水花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纸上可以看到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8、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人水中,会看到如左图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山物休的 产生的。如图右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课堂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声波和电磁波一样能在真空中传播
B.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C. 超声波在医学上能粉碎结石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
D. 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需加装隔音屏障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
2、东营市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跳广场舞的人要把音量调小一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C )
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声污染 D.减少大气污染
3、如图所示,在学校组织的迎“青奥”活动中,小明进行了击鼓表演,他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这样做主要改变了鼓声的( A )
  A.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速度
4、声音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 能量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振动 .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
C. 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生的音调会不同
6、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人耳听不到,振动的物体就不会发声
D、只有固体和气体振动时才能产生声音
7、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BD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出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上溅起水花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纸上可以看到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8、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人水中,会看到如左图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山物休的 振动 产生的。如图右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真空 不能传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