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0 18:2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自主学习1.郑和下西洋背景、目的、时间、次数、出发地、到达范围、最远到达地区、地位及意义。
2.郑和下西洋时具备了哪些条件?
3.人们如何评价郑和?
4.什么是倭寇?戚继光抗倭背景、经过、重大胜利及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5、葡萄牙是如何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方式)思考: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唐朝至元朝时哪些中外交往的史实? 回忆旧知玄奘画像鉴真坐像马可·波罗画像市舶司遗址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3.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领略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12岁丧父,在流离中被明军掳去,送进皇宫当了太监。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内宫太监,并赐姓郑,1431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一、郑和下西洋交往篇西洋:指现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文莱 “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朱棣)①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②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1.背景2.在位皇帝3.目的1405——1433年7次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长约150米,宽约60米】。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每次出海约2.7—2.8万人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4.概况规模大,货物多 装载物品: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物品用途: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刘家港刘家港占
城今加里曼丹岛北部南亚国家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今印度科泽科德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今江苏太仓天方刘家港刘家港红
海占城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阿拉伯地区国家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红
海天方木骨都束慢八撒刘家港刘家港红
海红
海占城非洲国家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今肯尼亚蒙巴萨5.郑和下西洋特点①时间长
②规模大
③次数多
④航程远
⑤到达国家多。郑和浩大的船队郑和的宝船6.主要活动方式①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意愿。②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③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①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②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③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相关史事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了多种通讯手段。白天升旗为号,夜间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吹喇叭、敲锣鼓的方式。整个船队的进退、集合、升帆、抛泊等行动,都在统一号令下进行。7.地位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③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8.影响想一想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他们说的对吗?请说明理由。男孩女孩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②造船技术的发达;
③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客观主观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原 因二、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1.“倭寇”来历2.历史背景①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②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倭患严重) 冲突篇3、过程①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侵犯。
②戚继光组建“戚家军”
③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④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两地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4、评价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想一想: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①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
②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③在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戚


像 说明戚家军军纪严明,赏罚必信,上下团结、作战能力强。也表达了戚家军同仇敌忾、不除倭患誓不罢休的决心。表现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安全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材料研读P73想一想,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三、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1.背景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2.概况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明朝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历史启迪①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对外开放,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友好关系,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③国家落后,国力衰退,就会遭受侵略。④维护国家的主权,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与义务等。本课小结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明中后期—国势衰落冲突交往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对外交往特点:由友好到冲突课堂小结随堂训练1.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 )
A.蔡伦 B.毕昇 C.郑和 D.郑成功
2.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CAC4.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5.下列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
D.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
BA 6.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 )
A.建文帝 B.明太祖 C.明成祖 D.崇祯帝
7.1553年,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是( )
A.西班牙殖民者 B.英国殖民者
C.法国殖民者 D.葡萄牙殖民者
8.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盐城,东台人葛天 民针对“倭刀”只宜近战,难以远攻的特点,组织家乡民众将长竹削成竹枪远刺敌人,打败倭寇。下列人物与葛天民有同样贡献的是( )
A.戚继光 B.文天祥
C.岳飞 D.明太祖
DC A 1.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爪哇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新加坡有“三宝山”。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课后活动P75原因: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 和敬意。信息:说明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过这些地方;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