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复习目标:
知识技能: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意义,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经济建设的成就,四项基本原则,十三大、十四大
过程与方法 :
联系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矛盾的观点全面看待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成绩是主流。
1、 导入
出示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复习过程
教师强调本单元复习的重要性:课标要求,中考热点及近几年中考命题趋向。
(由我们经常看到的中国特色这一词汇过渡到切题)
切题:教师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什么地方。
明确:简单的说,“特”意即特殊的,不同的。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通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经典里没有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建设新时期,下面我们来看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情况。
学生参考课文第8课,回答幻灯片出示的问题(抽学生回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其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
(学生回答一处,教师点击幻灯显示)
接学生的回答,在此会议中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其实,党的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出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1949年新民主义革命即将胜利时,党又作出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1978年,党作出把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这些工作重心的转移,说明了我党是一个具有自我调整能力的伟大的党派.
教师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伟大的历史转折,古老的中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国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改革开放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学生参考课文第9课(38页)
教师问:改革先从哪里开始,主要采取什么措施
教师问: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改革改掉的是什么)?
明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此体制下,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掉的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等,即生产关系。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2005年后,温家宝总理决定免除农业税,切实为农民减轻了负担.
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显然鼓舞了党中央领导人,城市改革在1985年全面展开,重点放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城市改革加大了步伐.
教师讲述,对内改革的同时,中国开始小心翼翼的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试着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窗口.下面我们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
教师出示幻灯片:改革开放的格局
学生根据此图片,指出改革开放的城市及地理位置,指出一处教师点击幻灯显示一处。
讲述: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由沿海沿江向内地、边疆放射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教师讲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学生举事例说明
如中国收回香港、澳门,APEC会议在中国召开,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等。
教师小结改革开放内容 幻灯片显示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的作用功不可没,他的关于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学生参考课文第10课.
教师问: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回答.
学生总结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确立过程(拓展,加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3、 本专题小结:
教师先用幻灯出示本单元结构图框,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四人小组讨论填充
四、实战模拟
以宜宾市近三年中考题为主,重在训练学生的迎考心理素质,解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