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0 21:3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
目标
1.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概况。
3.梳理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学习建议
利用补充地图了解元末农民起义形势;
利用《明朝疆域图》建立明朝统治的时空概念;
利用教材和其他材料,学习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政治和思想措施,分析其特点和利弊;
利用教材和其他资料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概况。
“五环节”学习历史
环节一:自主预习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时间:__________;开国皇帝:__________;都城:__________。后来的都城:_______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
(1)改革官制:
在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在中央强化皇权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分散军权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立厂卫机构
①概况: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东厂。
②职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原因:明朝提倡____________。
2.变化
(1)命题: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题: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标准,
(3)文体:答卷由_________________组成,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手工业:_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__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________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商帮,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二:精讲点拨
材料一: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借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明史》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ɡ,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朱元璋《皇明祖训》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久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朱元璋强化君权的主要原因。
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丞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利弊。
环节三:合作探究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大幅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清时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
材料二 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该如何看待科举制。
环节四:巩固训练
1、南溪五中期末测试“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此令应出自(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2.假如你是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一名商人,你会携带哪些出口销路最好的商品(  )
A.书籍和药材 B.丝绸和瓷器 C.金银饰品 D.香料和宝石
3、.南溪五中期末测试明太祖改革中央官制,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其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君主权力 D.避免藩镇割据
4、.“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了(  )
A.“焚书坑儒” B.明朝八股取士 C.“独尊儒术” D.太学
环节五:测试评价
5.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的目的是(  )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让有才学的人由此参政
C.选拔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D.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6.厂卫机构的设置和八股取士的实施,其共同目的是(  )
A.发展教育事业 B.加强君主专制 C.完善政府机构 D.选拔优秀人才
7.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国人能够吃上玉米、马铃薯和花生这些美食最早应在(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锦衣卫印  
材料二 东厂侦查缉捕的范围非常广,上至官府,下至民间,到处有他们的踪迹。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材料三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1)材料一中的“锦衣卫”是明朝哪位皇帝设立的?
(2)锦衣卫和材料二中的东厂都是什么机构?这一机构有何职能?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4)上述四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知识延伸】:
科举制的发展史
隋朝创立
以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为标志
唐朝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宋朝发展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衰落
八股取士,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知识结构】:
【学习收获】:
【学习欠缺的地方】:
【阅读了解】:
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鹳窝。”
一棵槐树怎么就成了亿万人的“故乡”了呢?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战争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出城郭为墟、田地荒芜的凄凉景象,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明洪武到永乐年间,政府大量从山西南部迁民到上述地区,当年迁民最集中的地区就是洪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