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一、审题部分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必要铺垫,审题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确定题目主旨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14)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灾者,君而已矣
2、明确时间范围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12)在图中Ⅰ期,南下进攻的民族是
A.山戎 B.匈奴 C.突厥 D.回纥
3、理解常见限定提示语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13)在图中Ⅱ期,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 D.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37)日本、西欧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对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不同的认识角度。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史实加以概括。
角度1:经济因素
角度2:政治因素
常见限定提示语:
⑴概念类限定提示语
基本与核心观点(政策):观点中最主要的(根本)观点。(政策的最主要部分)提炼基本观点的主要方法是归纳概括。
背景与原因:背景是指对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根本原因是指原因中,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原因。重要原因是指原因中具有重大作用的原因。直接原因是指直接导致历史事物出现的原因)
例、(2006年北京统一试卷14)宋辽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这次议和的背景是
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 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
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 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20)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州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世界各地答题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例、(2005年北京统一试卷22)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动荡并存。下列各项中严重干扰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
①霸权主义横行 ②南北差距加大
③地区冲突不断 ④恐怖主义抬头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18)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该党赢得国会选举,但未能组阁,直接原因是
A.宋教仁遇刺身亡 B.《临时约法》被废止
C.国民党被解散 D.军阀割据混战
结果与意义:结果是指历史事件(事物)的留下的成果(成就)。意义是指历史事件(事物)对未来的影响。
例、(2006年北京统一试卷14)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2005年北京统一试卷37)
读图14、16世纪始,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北大西洋东岸;20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北大西洋西岸。分别说明上述两次“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表现与特征(特点):表现是事务通过某些具体内容或形式表示出来。特征是事务特点的标志。事务的特征是要归纳概括的。(特点:事务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
例、(2006年北京统一试卷39)下面是“人文奥运,古都北京”宣传资料中的两张图(图略),请指出哪张是明清北京示意图?概括明朝营建北京城的政治原因并结合布局分析其政治特点。
性质与实质: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务的根本属性。(运动、政策的性质通常根据发起运动、制定政策的阶级及其目的来判断)实质(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务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例、(2006年北京统一试卷37)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教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耗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政制考》);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生生,赛先生)可以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四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如选择三个
以上主张做答,只判前两个)
经验与教训:
例、(2006年北京统一试卷37)1937年《国共合作宣传》公布: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运用所学知识,向参观者介绍这两个文献产生的背景,并说明其历史经验。
⑵表述类限定提示语
概括、说明和示例:概括是对历史事物的简要叙述。说明是对历史事物内部逻辑的叙述。示例是根据范例的仿写。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40)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末欧洲列强激烈争夺殖民地的原因。这种激烈争夺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37)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理论来源 基本主张 实践过程 结果
孙中山 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建立中华民国,但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 马列主义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解题部分
1、 选择类试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⑴直选法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16)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兴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设立农工商总局
例、各区模拟题
⑵排除法
①知识带入排除法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13)在图中Ⅱ期,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
D.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15)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例、(2004年北京统一试卷17)图5-图7出自我国古代同一部科技著作。读图,指出该书作者是
A. 贾思勰 B. 沈括 C. 徐光启 D. 宋应星
例、各区模拟题
②逻辑演绎排除法
例、(2007年全国统一试卷14)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灾者,君而已矣
例、(2007年全国统一试卷20)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州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世界各地答题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例、各区模拟题
⑶猜测法
①答案分布猜测法
纵观2005、2006和2007年文科综合试卷中的选择类历史试题的答案,可以发现正确答案的分布规律,见下表
分类 2003(北京) 2004(北京) 2005(北京) 2006(北京) 2007(北京)
A 5 2 3 2 3
B 2 3 2 4 4
C 3 4 3 3 2
D 2 3 4 3 3
②组合类题猜测法
例、(2007年全国统一试卷19)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
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②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中国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例、(2004年全国统一试卷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具体体现在
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③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④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例、各区模拟题
③词语修饰猜测法
例、(2007年全国统一试卷21)下列对20世纪后半期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
概述不准确的是
A.吸取两次世界大战教训,成功避免了战争
B.社会主义运动有曲折、有发展
C.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取得巨大进步
D.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
例、各区模拟题
2、 非选择类试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⑴信息的获取
①图画信息搜集法
例、(2006年北京统一试卷40)图16、17是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凤阳来风的资料:
结合资料及历史知识,以凤阳的变化为例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作用。
例、各区模拟题
②表格信息搜集法
例、(2007年四川统一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四
表3 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表4 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材料五(略)
根据材料四、五,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新中国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37)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理论来源 基本主张 实践过程 结果
孙中山 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建立中华民国,但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 马列主义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例、各区模拟题
③文字信息搜集法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37)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完成下列题目。
史料研习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取自《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予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材料中划线的5部分,有2部分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 。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39)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完成下列问题。
唐朝沿用了隋朝开辟的大运河。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再延续150多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运河转运的东南财富支持。大运河把长安、洛阳,涿郡、江都(扬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系起来。杭州在中唐以后日益繁华,“万商所聚,百货所殖,……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
图11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读图11,结合材料概括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
例、(2004年北京统一试卷37)下面是编辑中的“北京地区人权历史报告”的三张资料卡片。参照范例,分别在“抗争篇”和“新生篇”中填写一个发生在近代北京的历史事件,条目自定,简介限60字。
例、各区模拟题
⑵题目的解答
①概括类题目基本解答方法
例、(2006年全国统一试卷39)概括明朝营建北京城的政治原因并结合布局分析其政治特点。
例、各区模拟题
②比较类题目基本解答方法
例、(2005年北京统一试卷37)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试归纳上述两个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12分)
例、各区模拟题
③说明类题目基本解答方法
例、(2006年全国统一试卷37)1937年《国共合作宣传》公布: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运用所学知识,向参观者介绍这两个文献产生的背景,并说明其历史经验。
例、(2007年全国统一试卷37)结合1787年美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
例、各区模拟题
④评价类题目基本解答方法
例、(2006年全国统一试卷37)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
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书名项目 清朝《四库全书》 法国《百科全书》
时代特征 清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空前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推行文化专制。
内容特点 按经、史、子、集分四部、总结了古典文化。 反映了当时 的一切科学成就,宣扬科学和理性。
评价 18世纪欧洲思想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例、各区模拟题
⑤选择类题目基本解答方法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37)日本、西欧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对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不同的认识角度。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史实加以概括。
角度1:经济因素
角度2:政治因素
例、各区模拟题
⑶非选择类试题的特殊解题方法
①对焦复制法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40)资源短缺和市场有限往往制约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上,许多国家为了获取资源、争夺市场采用了非和平的手段。我国政府明确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完成下列问题。
经济竞争和国内困难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对绝对统治权的争夺,因此它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区接二连三地发生冲突……这些围绕殖民地产生的争端制造了一种不断加剧的紧张气氛。 ——《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末欧洲列强激烈争夺殖民地的原因。这种激烈争夺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例、各区模拟题
②学科借用法
例、(2006年北京统一试卷37)当代文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联合国千年报告指出,建设一个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纪,需要每个国家和每个人的努力。联合国秘书长在2004年新年致辞中呼吁,国际社会不仅要关注局部战争冲突问题,也要致力于解决全人类面临的贫穷、病症、环境恶化等问题。
请根据结束语和所学历史知识,就解决当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一条建议。
③分值判定法
例、(2006年北京统一试卷37)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人类文明
以下是展览主题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理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一场死搏斗——胡锦涛
1937年《国共合作宣传》公布: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运用所学知识,向参观者介绍这两个文献产生的背景,并说明其历史经验。(12分)
例、各区模拟题
⑷非选择类试题的答案规范化问题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