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师生合作翻译全文,以此题高文言文的解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感受,导入新课
1、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谈初读感受
2、师导入: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离我们很遥远,老师想到用一个我们更容易产生代入感的时代让大家理解“选择”,那就是20世纪30年代。1935年春,陈毅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天,梅山被围,他伤病伏丛莽间20多天了,考虑不能逃脱死亡的命运,写了三首“绝命诗”放在衣服最里面,这是他的遗书。写诗时,他清楚的知道,反抗一定会死,不反抗或许有一线生机。在诗中,他写下了自己的选择——取义成仁(书下解释:舍生取义)。可以说,这是一种伟大的选择。特定的背景下,如何做出选择?何为“伟大的选择”?“伟大的选择”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又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我们来看孟子怎么说。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提示学生注意语音,句读,节奏,重音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三、细读课文,疏通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解并巩固文中的重点词句。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导入:抽查课文背诵与理解。
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
2、小组展示:结合课后一大题解说论证思路,并得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3、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证方法逐层展开?(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4、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
三、研读课文,探究内涵
舍生取义”的“义”如何理解?请结合《鱼,我所欲也》及《孟子·告子上》的节选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温馨提示:展示时,请让你的发言有条理,有说服力。(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进行)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教师预设答案:学生发现链接材料中讲到“羞恶之心,义也”,课文中有“此之谓失其本心”,书下注释“本心”解释为“羞恶之心”。那么“取义”就是文中的勿失“本心”。文中未失去“本心”的行为有:1、“所欲有甚于生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时候,可以“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必辟”。2、“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了尊严不屑于嗟来之食。失去“本心”的行为有:1、“何不用”“何不为”地生存。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着得我”而“为之”。以上可见,“义”不是狭义的一种情谊,而是宽泛的。它指正确的代表正义的正道的道理。
四、领悟思想,延伸拓展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 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总结回顾,回味其中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布置作业
现实生活中,成长道路上,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