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导入
李可染(1907~1989),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
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13岁从乡贤钱食芝学中国画,1929年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生班,师从林风眠、克罗多专攻西画。1931年以后,李可染以满腔热忱投入爱国救亡运动。他于1938年加入郭沫若领导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先后在武汉、长沙、重庆等地绘制大量抗日救亡宣传画。
1941年起,李可染本着“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的宏愿,致力于中国画的改革和复兴。抗战胜利后,李可染到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由此而深入中国书画艺术之堂奥。
李可染其人其事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体会本文的精妙的语言魅力,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中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文章初探
初读课文,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意境?请你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3、是否只是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你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的说明。
4、结合文章内容及前面的几道题,阐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引导、明确:
1、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
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手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的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释;
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入画作之中才能创造出有意境的作品。
深入文本、理解内涵
1、欣赏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并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与图解,其最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使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意境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的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个观点的呢?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的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事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畅谈收获
你欣赏了前面的山水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吗?
延伸作业
王维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给你学过的诗作配上合适的画吗?找几首你所熟知的诗作,试着配上符合诗歌意境的画作。
谢
谢
欣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