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1 13:3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北方战乱多
南方相对安定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字元朗。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一、北宋建立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

北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史称:
赵匡胤相继灭亡后蜀、南汉及南唐,其弟宋太宗继位后灭吴越、闽南、北汉。北宋统一战争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照 “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统一。
赵普
二、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君臣围炉夜话,治安天下
【情景模拟·“我”为太祖开药方】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2.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症状
药方
军事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军事上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
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军事上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兵将分离政策
哪些“强臣”会威胁的中央集权?
节度使:手握地方精兵壮勇,兼管地方州县的行政权和财政权。
政治上
(1)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政治上
(2)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②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经济上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漫画说明了北宋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经济上
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
皇 帝
总体方法:分化事权
具体措施
1、设 参知政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
2、由 政事堂、枢密院 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
削弱
相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①中央: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
②地方: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措施 内容
军事上
政治上
经济上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影响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1.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2.措施:①重用文官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2.措施: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宋朝科举制的发展
(1)表现: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小组讨论·重文轻武的影响?】
材料一:北宋的军队数量以及军费开支
宋太宗《本朝平戎万全阵图》宋代,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影响
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②将不专兵,兵无 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③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总结提升·北宋的政治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