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Na2SO4、KNO3、Fe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以下结果:⑴ 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为无色;⑵ 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并有无色气体产生。据此实验,得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FeSO4、BaCl2 B.该粉末中一定不含有KNO3、FeSO4
C.该粉末的组成中可能含有KNO3 D.该粉末中一定含有Na2SO4、KNO3、BaCl2
2.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钡、氢氧化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小菁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其成分,下列判断不正确的( )
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 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
C.原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钠 D.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3.现有10.6g碳酸钠和10g碳酸钙,分别和过量的盐酸反应,其中( )
A.碳酸钠消耗的氯化氢多 B.碳酸钙消耗的氯化氢多
C.碳酸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多 D.生成二氧化碳一样多
4.向NaCl、NaOH和Na2SO4三种溶液中,分别加入不同物质,通过一步反应都能生成化合物M,则M是( )
A.NaNO3 B.HNO3 C.Ca(NO3)2 D.Ba(NO3)2
5.某同学对下列4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一、方案二都合理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除去炭粉中少量的氧化铜 证明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鉴别硫酸钾和硝酸铵 证明稀醋酸溶液呈酸性
方案一 加稀硫酸 加足量稀盐酸 看外观 加无色酚酞试液
方案二 高温灼烧 加澄清石灰水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加氢氧化钠溶液
6.下列对实验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CO32-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某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
D.某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l-
7.小明同学想验证FeCl3溶液显黄色是Fe3+的原因,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
A.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CaCl2溶液,仔细现察,溶液没有颜色
B.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Ca(OH)2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消失
C.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AgNO3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
D.向FeCl3溶液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变浅)
8.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升高温度可使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50g乙加入100g水中得到乙的不饱和溶液
9.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食酸奶能促进食物消化 B.用灯帽盖熄酒精灯火焰
C.用钛镍合金制卫星天线 D.工业上可以用食盐为原料来制取碳酸钠
10.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物质(杂质) 操作方法
A CO(CO2)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洗气、干燥
B NaOH(Na2CO3) 加入过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C 氯化钠(泥沙)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D 铁粉(铜粉) 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11.氯化钠是一种重要且十分常见的盐。下列做法或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氯化钠可由纯碱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制得 B.氯化钠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Na+ 和Cl--
C.蒸发食盐溶液时待水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D.配制100g16%食盐水需要50mL的量筒
12.有一包化学肥料,可能是硫酸铵、碳酸氢铵、过磷酸钙、氯化钾中的一种。取少量样品,观察到其外观为白色晶体,加水后能全部溶解;另取少量样品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没有刺激性气体放出。这种化肥是( )
A.氯化钾 B.碳酸氢铵 C.硫酸铵 D.过磷酸钙
二、填空题
13. A、B、C、D、E为初中五种常见物质, 其中A是生活中最常见液体, B、D是气体,只有E含金属元素,B是常见单质(反应条件与其他物质均已略去)。“→”表示按方向一步转化,“——”表示两种物质间可以发生反应,所有反应都是初中常见反应。
⑴写出物质化学式:A: ,C: ;
⑵写出化学方程式:D+E 。
14.有五种化合物,它们两两之间发生的某些转化关系如图箭头所示。请回答:
(1)Na2SO4→NaCl的转化属于___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这一类型的反应能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种)。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Na2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Cl→NaN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中的物质间转化关系中有的可以逆向转化。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15.现有白磷、氧气、一氧化碳、氧化铜,氢氧化钡溶液、高锰酸钾,硫酸铜溶液等七种物质,请从中选择恰当的物质按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不能重复使用)
(1)能发生自燃的反应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_____;
(3)有铜生成的反应_____;
(4)生成两种沉淀的反应_____。
16.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的主要原理是向浓氨水中通入足量的CO2 生成NH4HC03溶液,然后加入食盐细粒充分搅拌,两者发生复分解反应。由于生成的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便呈晶体析出;将析出的碳酸氢钠加热得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1)写出上述前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有人认为侯氏制碱法有以下优点 ,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生产过程中部分产物可作为原料使用
B.副产品是一种氮肥
C.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可节约能源
三、实验题
17.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酒精中所含元素的种类。
点燃酒精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且干燥的漏斗,将导气管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观察到漏斗内壁有 出现;澄清石灰水 。综合上述实验。说明酒精中一定含有 和 两种元素。
18.(7分)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IYC2011),其宗旨是“增进公众对化学重要性的认识,鼓励青年人热爱化学,学习和研究化学”。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课本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作了绿色化改进后制取单质铁(K1,K2是活塞):
(1)关闭K1、开启K2,可以验证CO还原Fe2O3的产物。
①这是关于气体的实验,实验前必须对装置进行
② CO还原Fe2O3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在e处点燃气体的目的是
(2)关闭K2,开启K1,可以将d口出来的气体再从a通人装置而循环使用。
① c瓶中应装 (填序号)。
A.澄清石灰水 B.水C.石蕊溶液 D.浓硫酸
②反应完后(假设b瓶中NaOH全部转化为纯碱),要从b瓶中溶液得到纯碱固体,必要的实验操作为转移、 结晶。
③该实验这样改进的主要优点是
四、推断题
19.A-G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由H、C、O、Cl、Na、Ca、Fe中的元素组成。
(1)从以上元素中自由选取元素,组成三种物质,并将三种物质排序,使相邻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___________。(按顺序写化学式)
(2)单质A及其氧化物B分别可以和溶液C反应,分别生成浅绿色溶液和黄色溶液。写出B与C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D是一种碱,常用来中和含C的废水,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
(4)E、F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E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F,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5)G用于造纸、纺织等生产。取G溶液与一定量的C混合后,向其中加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变为红色,则溶液中的溶质组成为___________。
20.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A是一种常见的盐,其水溶液显碱性,A和B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C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D是一种常见的碱,B和D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是我们厨房常用的调味品。
(1)写出B的化学式_________;
(2)A和B的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B和D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
五、计算题
21.小丽同学在整理实验台时,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小丽猜想该瓶氢氧化钠可能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部分生成了碳酸钠(Na2CO3)。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和测出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小丽做了如下实验:取该样品l0.0g配成溶液,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得到白色沉淀5.0g。
(1)请你帮助小丽计算出该瓶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2)若取该样品溶于一定量水中,得到200g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l8.8%的溶液,则所取样品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所需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__mL。
试卷第6页,总6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⑴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为无色;说明溶液中无硫酸亚铁,因为硫酸亚铁溶液为绿色;有白色沉淀说明有碳酸钙或同时有硫酸钠和氯化钡;或三中物质都有;⑵ 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并有无色气体产生。说明有碳酸钙、有硫酸钠和氯化钡,碳酸钙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钙和二氧化碳、水,而有气泡冒出;硫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硝酸;硝酸钾不能确定;所以选C
点睛:氯化银、硫酸钡不溶液硝酸。
2.C
【解析】根据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而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正确;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正确;C、因为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原固体中不一定有氢氧化钠,错误;D、因为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都为复分解反应,故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故选C。
点睛: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考虑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要仔细分析每一实验步骤的用意及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3.D
【解析】Na2CO3+2HCl=2NaCl+H2O+CO2↑,CaCO3+2HCl=CaCl2+H2O+CO2↑
106????????? 73?????????????????????????? 44????????? 100?????73???????????????????? 44
10.6g?????? 7.3g???????????????????????? 4.4g?????? 10g????7.3g?????????????????? 4.4g
因此可得出碳酸钠消耗氯化氢质量为7.3g,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4.4g,碳酸钙消耗氯化氢3.65g,生成二氧化碳4.4g,比较结果二者消耗的氯化氢一样多,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故选D。
4.A
【解析】由于三种物质对应的阳离子相同,而阴离子不同,再根据复分解反应相互交换成分的原理可知,生成物M一定含有钠离子,即选项中含有钠离子的一定为对应的物质。故选A。
点睛:本题是一道技巧性较强的试题,必须对反应的规律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解题的规律才能快速解答。
5.B
【解析】
试题分析:A、在高温下灼烧,炭粉会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氧化铜不反应,故方案二不合理;
B、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主要是检验是否存在碳酸钠;方案一、加稀盐酸NaOH+HCl=NaCl+H2O 无明显现象,Na2CO3+2HCl=2NaCl+H2O+CO2↑,产生气泡,根据产生气泡,就证明含有碳酸钠,样品已变质,反之就没有变质,故合理;方案二:加澄清的石灰水 ?Ca(OH)2、NaOH二者不反应,无明显现象,Ca(OH)2+Na2CO3=CaCO3↓+2NaOH,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产生沉淀,就证明含有碳酸钠,样品已变质.反之就没有变质,故合理;综上所述,故B正确;
C、方案一:看外观 硫酸钾和硝酸铵二者都是白色固体,故不合理;
D、方案一:用无色的酚酞试液不能证明稀醋酸溶液呈酸性,因为酚酞试液遇到酸性和中性溶液都不变色,故不合理;方案二: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水,无现象,故不合理;综上所述,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碱的化学性质;铵态化肥的鉴别;溶液酸碱性的鉴别。
点评:在具体实验设计中要对其原理要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的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6.C
【解析】遇到酸能产生无色气体的固体除了碳酸盐之外还有活泼金属,要证明含有CO32-,必须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故A错;B中向溶液中加入的是BaCl2,故产生的白色沉淀有可能是AgCl,因而B错;能使酚酞变红的除了碱外,还可能是显碱性的盐,如Na2CO3,故C对;D中,加入AgNO3溶液后没有再加稀硝酸进一步验证,故白色沉淀有可能是Ag2CO3 。
7.D
【解析】
【详解】
A.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CaCl2溶液,仔细现察,溶液没有颜色,说明氯离子没有颜色,故有意义,故与题意不符;
B、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Ca(OH)2溶液,振荡后静置,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溶液中没有铁离子,溶液黄色消失,说明颜色与铁离子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C、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AgNO3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中的氯离子与硝酸银中的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溶液中没有氯离子,溶液黄色未消失,说明颜色与氯离子无关,故该实验有意义,不符合题意;
D、向FeCl3溶液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既不能除去氯离子,也不能除去铁离子,故该实验没有意义,符合题意。故选D。
8.C
【解析】
试题分析:A、比较不同种物质的溶解度时要在相同的温度下,错误;B、甲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要将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该是降低温度,错误;C、t1℃时,甲、乙两种溶解度相等,所以此温度下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D、t 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克,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50g,所以2℃时,50g乙加入100g水中得到乙的饱和溶液,错误。故选C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9.D
【解析】
试题分析:食盐不含碳元素,不能用于制取碳酸钠。
考点:与化学有关的知识
10.A
【解析】A、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B、Na2CO3溶液能与过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但引入新的杂质氢氧化钙(过量),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C、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错误;D、铁粉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铜粉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故选A。
点睛: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时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1.B
【解析】
【详解】
A、纯碱是碳酸钠,碳酸钠和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复分解反应,不是酸碱发生的中和反应,故选项不正确;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故选项正确;
C、蒸发食盐溶液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溶液蒸干,故选项不正确;
D、配制100g16%食盐水需要食盐的质量=100g×16%=16g,溶剂水的质量=100g-16g=84g,由于水的密度为1g/mL,所以溶剂水的体积为84mL,为了减少误差,应选择量程为100mL的量筒,故选项不正确。
【点睛】
在进行溶液的有关计算时,要熟练掌握计算公式: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00% 。
12.A
【解析】
加水后能全部溶解说明不是过磷酸钙;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没有刺激性气体放出,说明不是铵盐,故只能是氯化钾。
13.⑴H2O H2SO4 ⑵CO2+Ca(OH)2==CaCO3↓+H2O
【解析】
试题分析:A、B、C、D、E为初中五种常见物质, 其中A是生活中最常见液体,所以A是水,B、D是气体,且B能生成水,水也能生成B,所以B为氧气,D能与水反应,所以D是二氧化碳,D也能与E反应,二氧化碳还能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E是氢氧化钙,E能与C反应,所以C可能是酸,盐,C可由水反应生成,所以确定C应该是酸,而且是硫酸,B到C时亚硫酸氧化得到硫酸,A到C时三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硫酸,D和E的反应是CO2+Ca(OH)2==CaCO3↓+H2O。
考点:推断题
14.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或生成水,或生成气体2NaOH+H2SO4═Na2SO4+2H2ONaCl+AgNO3═AgCl↓+NaNO3Na2SO4NaOHNa2CO3NaOH
【解析】
【详解】
(1)Na2SO4→NaCl的转化可以通过反应Na2SO4+BaCl2===BaSO4↓+2NaCl来实现,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能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水或有气体生成。(2)NaOH→Na2SO4的转化中,OH-与 SO42-互相交换成分,由此可知另一反应物的阴离子为SO42-,阳离子为能与OH-结合生成气体、沉淀或水的离子,则该反应可能为2NaOH+H2SO4═Na2SO4+2H2O(合理即可)。类似的,NaCl→NaNO3可以通过反应NaCl+AgNO3═AgCl↓+NaNO3实现。
(3)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可知,图中的物质间转化关系中可以逆向转化的有:
Na2SO4→NaOH:Na2SO4+Ba(OH)2===BaSO4↓+2NaOH;
Na2CO3→NaOH:Na2CO3+Ca(OH)2===CaCO3↓+2NaOH。
15. 4P+5O22P2O5 ; 2KMnO4K2MnO4+MnO2+O2↑ ; CuO+COCu+CO2 ; CuSO4+Ba(OH)2═BaSO4↓+Cu(OH)2↓ 。
【解析】
【详解】
(1)白磷的着火点为40℃,能够发生自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P+5O22P2O5;(2)实验室中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3)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和金属氧化物反应,则有铜生成的反应是CuO+COCu+CO2;(4)氢氧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SO4+Ba(OH)2═BaSO4↓+Cu(OH)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之间的反应。
16. NH3+CO2+H2O=NH4HCO3 NH4HCO3+NaC1=NaHCO3↓+NH4C1 AB
【解析】(1)①浓氨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3+H2O+CO2═NH4HCO3;②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很小,表现为沉淀,所以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碳酸氢铵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HCO3+NaCl=NH4Cl+NaHCO3↓;(2)A、生产过程得到的氯化钠溶液可作为制碳酸氢钠的原料循环使用,所以A正确;B、副产品是氯化铵,其中含有氮元素,是一种氮肥,所以B正确;C、步骤③碳酸氢钠分解制纯碱时需要加热,所以C错误。
17.水珠; 变浑浊; 氢(或H); 碳(或 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酒精燃烧,使得干冷的漏斗上出现水珠,说明酒精燃烧的产物中有水,而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故可推断酒精燃烧的产物中含有氢元素(H),右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酒精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和氧两种元素。加之酒精燃烧是酒精跟氧气发生反应,产物中的氧元素暂时无法确定其来源,故可先确定酒精中一定含有碳(C)和氢(H)两种元素,而氧,根据题中条件无法确定。
考点:物质的组成;元素;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性质。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组成、元素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
18.(7分)(1)①气密性检查(1分)②3CO+Fe2O3 2Fe+3CO2(1分)
③防止污染空气(1分)
(2)① D(1分)②蒸发(1分)
③减少碳的排放,提高原料利用率(2分,合理给分)
【解析】分析:(1)①为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制取气体的装置要检查气密性;
②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写出化学反应式;
③从环保角度出发,进行尾气处理;
(2)①从c应吸收反应中生成的水分;
②可以用加热蒸发、结晶的方法析出晶体;
③改进后能使原料循环利用.
解:(1)①为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气密性检查;
②CO还原Fe2O3的化学方程式是:3CO+Fe2O32Fe+3CO2.故答案为:3CO+Fe2O32Fe+3CO2;
③CO有毒,过量的CO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所以要进行尾气处理.故答案为:防止污染空气;
(2)①CO具有可燃性,所以在此实验中的CO一定要纯净.此实验中可能会有水蒸气产生,所以要在c瓶中盛放浓硫酸来吸收水分.故选D;
②要得到纯碱固体,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答案为:蒸发;
③过量的CO从d出排出,进入a循环利用,可以减少碳的排放,提高原料利用率,故答案为:减少碳的排放,提高原料利用率.
点评:本题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化学反应式的书写、尾气的处理,以及得到晶体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具有综合的化学知识
19. 略 Fe2O3+6HCl =3H2O+2FeCl3 Ca(OH)2+2HCl=CaCl2+2H2O(或NaOH+HCl=NaCl+H2O) H2O2 NaOH和NaCl或 Na2CO3和NaCl
【解析】(1).使相邻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的三种物质排序为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铁;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和氯化铁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2). (2)单质A及其氧化物B分别可以和溶液C反应,分别生成浅绿色溶液和黄色溶液。含有铁离子的溶液为黄色,含有亚铁离子的溶液为绿色,铁和盐酸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氧化铁和盐酸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Fe2O3+6HCl =3H2O+2FeCl3 (3).氢氧化钙常于中和酸性废水,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 Ca(OH)2+2HCl=CaCl2+2H2O(或NaOH+HCl=NaCl+H2O) (4). H2O2 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5).碳酸钠、氢氧化钠常用于造纸、纺织等,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变为红色,说明碱性物质过量,则溶液中的溶质组成为 NaOH和NaCl或 Na2CO3和NaCl
点睛:分析反应后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剩余的反应物
20. HCl 复分解 H+和OH-结合生成水
【解析】本题是推断题,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A 是一种常见的盐,其水溶液显碱性,A可能是碳酸钠,A 和B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C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B是酸,生成的C是二氧化碳,D是一种常见的碱,B和D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是我们厨房常用的调味品,厨房常用的调味品是氯化钠,B是盐酸,D是氢氧化钠,代入题文,推断合理;
(1)B是盐酸,化学式是:HCl;
(2)A和B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B是盐酸,D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
21.(1)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106 100
5.0g
………………………………………………1分
="5.3g " …………………………………………………………l分
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l00%=47.0%………1分
答: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47.0%
(2)80 120(每空l分)
【解析】(1)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OH)2═CaCO3↓+2NaOH
106???????????? ??100
?x?????????????? ?5.0g
,x=5.3g
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
答:(1)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47.0%;(2)所取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200g×18.8%=37.6g,所取样品质量=37.6g÷47.0%=80g,需要水的质量=200g?80g=120,合12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