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2-21 19:1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2.放射性现象揭示了(  )
A.原子有内部结构,可以再分
B.原子核有内部结构,可以再分
C.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组成
D.原子核内存在电子
3.氢原子只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组成,下列关于氢原子的模型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4.图中与原子结构模型最为接近的是(  )
A. 西红柿 B. 西瓜 C. 面包 D. 太阳系
5.初夏的早晨,院子里的花儿在空气中散发着淡淡清香,花朵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图示的情景中,应用物理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

A.花儿能散发出淡淡清香表明花儿在运动
B.阳光下,露珠的蒸发会加快
C.露珠的形成过程是汽化现象
D.露珠的形成过程要吸热
6.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的是(  )
A.风的形成
B.烟从烟囱中冒出
C.雾霾满天
D.离花园较远处就能闻到花香
7.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分子热运动引起的是(  )
A.春天,柳絮飞物 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8.近期热播的动画片《熊出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片中熊二能够嗅到树木深处的蜂蜜味是因为蜂蜜(  )
A.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有空隙
C.分子间存在引力
D.分子间存在斥力
9.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
B.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C.用盐把青菜腌成咸菜
D.衣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10.“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
B.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C.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
D.玻璃表面太光滑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下面列举的各种现象中,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铁铲用久了,会变薄
B.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
C.秋风一吹,树上的叶片渐渐变少了
D.屋檐下的石块,出现了“滴水穿石”的现象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年是长度单位
B.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地心说”
C.地球绕太阳旋转是由于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
D.地球上的物体即使速度再大也飞不出地球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柳絮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黏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吸引力
C.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14.密闭的房间里打开香水瓶的盖子,一会儿整个房间都能闻到香味,有关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汽车开过乡间公路,路面扬起灰尘,这些灰尘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
B.分别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墨水,它们的扩散速度相同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和后的总体积小于20mL,这是由于分子间有空隙
D.水、水蒸气、冰三种物态分子间的距离都是相同的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   电的   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   和不带电的   组成。
17.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来,人们发现原子核是由   和   组成的。
18.因为分子的运动速度与   有关,所以液体的温度越高,其蒸发速度就越   (选填“快”或“慢”)。
19.春天梅花绽放的时候,距离梅花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花的香味,这种现象说明了   ;夏天,雨后天晴,池塘里荷叶上的水珠随荷叶拂动而滚动不止,当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时,能汇合变成一滴较大的水滴,这说明:   。将50mL水和50mL酒精充分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   。
20.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前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应先注入   ,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   的玻璃管。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1.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示数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a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在   。
(2)图b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3)图c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22.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把玻璃板往下慢慢的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说明了   。

五.解答题(共2小题)
23.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可以得到物质表面原子排列的图象,从而可以研究物质的构成规律。下面的照片是一些材料表面的STM图象,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看到这些材料都是由原子在空间排列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则构成这些材料的原子的物质表面排列的共同特点是:
(1)   ;
(2)   。

24.甲、乙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水杯,盛有质量相等、温度不同的纯净水,其中一杯是80℃的热水,另一杯是5℃的冷水,它们都静静地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同时向两个水杯中滴入一滴碳素墨水,过几分钟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1)甲、乙两个水杯中,盛有热水的是   ;
(2)该实验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2019年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分析】解决本题要知道分子非常小,我们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解答】解: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分子,故A不正确。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不是一个个小分子,是许许多多的水分子结合在一块的结果,故B不正确。
C、极细的铜屑不是铜分子,是许多铜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故C不正确。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我们要知道空气中细小的灰尘、极小的水珠、铜屑等都不是一个个的分子或原子。
2.放射性现象揭示了(  )
A.原子有内部结构,可以再分
B.原子核有内部结构,可以再分
C.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组成
D.原子核内存在电子
【分析】放射性元素放射后质量数减小,说明原子核有内部结构,原子核还可再分。
【解答】解:放射性现象揭示了,原子核有内部结构,可以再分。
故选:B。
【点评】放射性现象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接触,知道“放射性现象揭示了原子核有内部结构,还可再分。”即可。
3.氢原子只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组成,下列关于氢原子的模型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解答】解:由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可知:原子核应该是在中央位置,而且只占了很小一部分的体积;核外电子是在外层绕着原子核作轨道运动,故只有D符合。
故选:D。
【点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中考的热点,应熟练掌握;在记忆时可借助太阳系模型帮助记忆。
4.图中与原子结构模型最为接近的是(  )
A. 西红柿 B. 西瓜 C. 面包 D. 太阳系
【分析】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理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这一模型也被称为“行星模型”。
【解答】解: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核外电子绕核作高速旋转,与太阳系结构有相似性。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求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难度不大,属基础题。
5.初夏的早晨,院子里的花儿在空气中散发着淡淡清香,花朵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图示的情景中,应用物理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

A.花儿能散发出淡淡清香表明花儿在运动
B.阳光下,露珠的蒸发会加快
C.露珠的形成过程是汽化现象
D.露珠的形成过程要吸热
【分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动;
(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解:A、花儿能散发出淡淡清香,是香味分子运动的结果,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阳光下温度比较高,因此露珠的蒸发会加快,该选项说法正确;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露珠的形成是液化,液化是个放热的过程,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运动、蒸发以及液化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6.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的是(  )
A.风的形成
B.烟从烟囱中冒出
C.雾霾满天
D.离花园较远处就能闻到花香
【分析】不同的物质的分子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解:A、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尽管是看不见的,但它是物质,而不是分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烟从烟囱中冒出,烟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分子,分子是肉眼看不见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雾霾满天,雾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与空气中灰尘结合形成的,是可见的物质,不是分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离花园较远处就能闻到花香,是气体分子运动的结果,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以及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区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分子热运动引起的是(  )
A.春天,柳絮飞物 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分析】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解:A、春天,柳絮飞物,是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A错误;
B、夏天,槐花飘香,是香味分子在空气中发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
C、秋天,黄沙扑面,是固体颗粒在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C错误;
D、冬天,雪花飘飘,是雪花在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扩散现象的定义和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8.近期热播的动画片《熊出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片中熊二能够嗅到树木深处的蜂蜜味是因为蜂蜜(  )
A.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有空隙
C.分子间存在引力
D.分子间存在斥力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解答】解:蜂蜜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扩散现象使空气中充满蜂蜜分子,所以熊二能够嗅到树木深处的蜂蜜味。
故选:A。
【点评】掌握分子动理论内容,把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即可正确解题。
9.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
B.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C.用盐把青菜腌成咸菜
D.衣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分析】分子动理论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解答】解:A、因为酒分子的运动使香气四溢,在较远处也能闻到,可以由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解释,故A不符合题意;
B、尘士虽小,但仍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固体小颗粒,无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B符合题意;
C、用盐把青菜腌成咸菜,是因为盐分子扩散造成的,可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C不符合题意;
D、樟脑球由于分子的运动,外层分子慢慢扩散到空中则使体积减小,可以由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解释,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理解情况,需要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后进行解答。
10.“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
B.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C.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
D.玻璃表面太光滑
【分析】分子间作用力的条件: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10倍的时候,分子间既无引力,也无斥力。
【解答】解: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玻璃的硬度大,玻璃放在一起不容易发生形变,玻璃分子间的距离不能达到小于分子直径的10倍的程度,超出了分子力的作用范围。故无法产生引力。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及应用,要明确玻璃无法重新粘合的原因。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下面列举的各种现象中,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铁铲用久了,会变薄
B.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
C.秋风一吹,树上的叶片渐渐变少了
D.屋檐下的石块,出现了“滴水穿石”的现象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解答】解:A、铁铲用久了,由于与地面摩擦,质量会变小会变薄,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B、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与手摩擦质量会变小,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C、秋风一吹,树上的叶片被吹走了,渐渐变少了。不合题意。
D、“滴水穿石”现象说明了水改变了石头的分子结构,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ABD。
【点评】此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考查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在学习时要注意辨别。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年是长度单位
B.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地心说”
C.地球绕太阳旋转是由于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
D.地球上的物体即使速度再大也飞不出地球
【分析】(1)光年指的是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
(2)哥白尼的贡献是提出了日心体系,用“日心说”否定了托罗密的“地心说”。
(3)所有物质之间存在的相互吸引的力,即万有引力。
(4)所谓宇宙速度就是从地球表面发射飞行器,飞行器环绕太阳、脱离地球和飞出太阳系所需要的最小速度,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
【解答】解:A、天文学中因天体之间的距离大,一般用光一年内通过的路程(即光年)作为长度单位;1光年=365×24×3600×3×108m=9.4608×1015m;故正确。
B、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故错误。
C、万有引力是太阳和地球等天体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没有万有引力天体将无法相互吸引形成天体系统,而我们所知的生命形式也将不会出现。万有引力同时也使地球和其他天体按照它们自身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转。故正确。
D、第一宇宙速度指的是最小发射速度并不是逃逸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简而言,第一速度是离开地面稳定运行的最小发射速度。第二速度是离开地球作用范围的最小发射速度。地球上的物体要脱离地球引力成为环绕太阳运动的人造行星,需要的最小速度是第二宇宙速度。故错误。
故选:AC。
【点评】此题考查了一些天体知识和物理学识,是人们对宇宙不断探索而产生的物理知识,要有所了解。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柳絮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黏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吸引力
C.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分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有间隙,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解答】解:A、柳絮是可以看得见的物体,因此柳絮飞扬不是分子的运动,而是物体的运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黏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该选项说法正确;
C、将橡皮吸盘紧压在玻璃上,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很难被拉开,与分子运动无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分子运动和分子引力的理解,属于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比较简单。
14.密闭的房间里打开香水瓶的盖子,一会儿整个房间都能闻到香味,有关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析】掌握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以及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打开香水瓶的盖子,一会儿整个房间都能闻到香味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间隙。
故选: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运动的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汽车开过乡间公路,路面扬起灰尘,这些灰尘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
B.分别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墨水,它们的扩散速度相同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和后的总体积小于20mL,这是由于分子间有空隙
D.水、水蒸气、冰三种物态分子间的距离都是相同的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
(1)分子运动是看不见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分子运动属于扩散现象。
(2)分子扩散的快慢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3)分子间存在间隙。
(4)同一物质,状态不同,分子间的距离不同。
【解答】解:
A、汽车开过乡间公路,路面扬起灰尘,是固体小颗粒的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A符合题意。
B、扩散的快慢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所以热水中扩散快,冷水中扩散慢。故B符合题意。
C、分子间存在间隙,所以10mL酒精和10mL水混和后的总体积小于20mL.故C不符合题意。
D、水的三种状态,气态分子间距最大,液态次之,固态最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运动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注意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现象,是一道基础题。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 负 电的 电子 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 质子 和不带电的 中子 组成。
【分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还可以再分,分成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
【解答】解: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故答案为:负;电子;质子;中子。
【点评】此题考查我们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解答的关键是质子和中子的带电情况,这个问题容易忽视。
17.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来,人们发现原子核是由 质子 和 中子 组成的。
【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
【解答】解:根据相关的基础知识可知,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故答案为:质子;中子。
【点评】(1)此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
(2)此题的难度较小,记住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就可解决此题。
18.因为分子的运动速度与 温度 有关,所以液体的温度越高,其蒸发速度就越 快 (选填“快”或“慢”)。
【分析】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解: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液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液体蒸发速度越快。
故答案为:温度;快。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9.春天梅花绽放的时候,距离梅花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花的香味,这种现象说明了 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夏天,雨后天晴,池塘里荷叶上的水珠随荷叶拂动而滚动不止,当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时,能汇合变成一滴较大的水滴,这说明: 分子间存在引力 。将50mL水和50mL酒精充分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 间隙 。
【分析】(1)分子动理论中提到: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香味扑鼻,就是说明这种现象。
(2)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分子体积小,组成物体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解答】解:(1)距离很远,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2)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后之所以会合成一滴是因为当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将两滴水珠合成了一滴。
(3)水和酒精混合后,由于分子间有间隙,则水和酒精分子相互填补了对方的空隙,而使体积变小,
故答案为:(1)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间存在引力;(3)小于,间隙。
【点评】分子动理论记住三句话: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20.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前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应先注入 水 ,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 细 的玻璃管。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解答】解: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应先注入水,目的是便于记录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
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应该选取内径较小的玻璃管。
故答案为:水;细。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分子间存在间隙,并且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的,注意解释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1.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示数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a和图 d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在 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
(2)图b和图 e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引力 。
(3)图c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间隙 。
【分析】(1)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几天后,硫酸铜和水之间扩散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这种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2)当玻璃接触水面时,由于水分子和玻璃分子距离较近,故两种分子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的引力,说明玻璃和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分子引力;
(3)酒精与水充分混合后,得到溶液的体积小于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
(4)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这是由于墨水分子和水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压紧后撤去压力也不易分开,是因为压紧过程使得两铅块有较多分子被挤压靠近产生了分子间引力,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解答】解: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故答案为:(1)d;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2)e;引力;(3)间隙。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2.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把玻璃板往下慢慢的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说明了 分子间有引力 。

【分析】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分子直径的10倍时,物体的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可以从分子间的作用力上来分析。
【解答】解:由于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使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小于了分子直径的10倍;故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时,由于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大一些。
故答案为:变大;分子间有引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分子间的作用力的了解和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五.解答题(共2小题)
23.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可以得到物质表面原子排列的图象,从而可以研究物质的构成规律。下面的照片是一些材料表面的STM图象,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看到这些材料都是由原子在空间排列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则构成这些材料的原子的物质表面排列的共同特点是:
(1) 在确定方向上原子有规律地排列 ;
(2) 原子排列具有一定对称性 。

【分析】从图片上可以看出,每种原子的排列都在一定的规律性和对称性。
【解答】解:从图片上可以看出,不同的原子的排列规律不同,但对于同一种原子来说,排列的方式都可以重复,即有对称性。
故本题答案为:在确定方向上原子有规律地排列;原子排列具有一定对称性。
【点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一种可以看一原子排列的一种显微镜,利用它可以研究原子、分子的结构。
24.甲、乙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水杯,盛有质量相等、温度不同的纯净水,其中一杯是80℃的热水,另一杯是5℃的冷水,它们都静静地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同时向两个水杯中滴入一滴碳素墨水,过几分钟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1)甲、乙两个水杯中,盛有热水的是 乙 ;
(2)该实验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 温度 有关。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物体的温度越高,构成物体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扩散越快;
【解答】解:由于热水的温度高,故分子运动剧烈,热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
故答案为:(1)乙;(2)温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与温度关系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