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趋势预测(历史)金太阳教育历史研究室

文档属性

名称 2008年高考趋势预测(历史)金太阳教育历史研究室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05-26 14: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8年高考趋势预测(历史)金太阳教育历史研究室一、山东1.试题难度中等。2.从高考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来看,思想政治学科的必修课程模块为4个,而地理、历史学科的必修课程模块分别是3个,在试卷结构设计上应当对此有所体现。所以,思想政治的分值约占必考题分值的36%,地理、历史分值比重分别约占必考题的32%。3.“选做题”继续采取“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方式。等值的8道选做题,供考生自行选做3道。但是,考生对于选做题的自主选择权依然有限。考生须从三个科目的题目中,确保各选做1道,而不能3道题目全部在某一个学科或某两个学科领域之内进行选择。按照规定,某一学科的选做题不会跨其他选考模块命题,更不会跨其他两个学科命题。学科内选考模块是否可以跨必考模块命题,2008年高考说明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述。是否跨模块命题,跨的程度有多深,不可能有一定之规,将会由命题者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作为选考内容,2008年山东高考说明中对于选考内容范围的规定,仅仅是针对2008年高考而言的,将来可能会作进一步的调整。不应简单理解为2008年延续了2007年规定的选考内容,2009年高考也必然还是这些内容。上述规定对于2008年之外的高考来讲,不具有指导意义。 4.试题会特别强调“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体现了“命题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书”;背景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方面,也会体现出非常浓郁的山东地方性特色。“题型示例”中的一些题目代表了一种命题发展的趋向。为考生了解高考,为命题者命制试题提供了一个“参考”,但其并非2008年高考试题的模板,切忌对号入座,机械模仿。二、大纲版考纲变化大与去年相比,历史大纲版考纲变化很大,新增一批知识点,突出物质文明的考查。对新增加的这些内容应该用新课标的理念来审视,加强备考的针对性。1、增加一些经济知识点的考查,侧重物质文明的考查。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更强调人类文明与经济生活的发展,更关注民生与改革。如增加了庆历新政、洋务运动等知识点。2、增加对农民问题的考查,涉及农民改革、农民起义等。如明末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3、增加古代制度创新的考查,强调制度创新。如府兵制、募兵制、西汉时期的编户齐民、刺史制度等。4、突出思想方面的改革、论战。如增加了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等。5、部分提法有变化。如世界史部分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变为“拿破仑帝国”;删掉了苏联的建立,突出了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增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在亚洲经济发展中,增加了“泰国、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附: 2008年江苏高考命题人信息杨绪敏1953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历史学教授。1978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分别在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进修。1982年至1985年期间,在华中师大师从著名历史文献学家、博士生导师张舜徽教授读历史文献学硕士生课程。曾任徐州师范历史系副主任、主任,现任徐州师大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历史学会理事、徐州市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被评为校优秀中青年教师、优秀青年指导教师、校学科带头人。是普通高中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成员,主持徐州师大重点教研项目《高师院校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研究》。杨绪敏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等的教学和研究,先后承担本科生《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等课程,担任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史料学》、《明清学术思想史》、《明清政治制度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先后主编和参编过《中国历史要籍研究资料辑要》、《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学》等教材。分别获得校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优秀教学质量奖中青年奖等。先后承担了江苏省教委资助的《史通研究》、《史可法文集校点》、《徐州汉画像石研究》、《两汉文化与徐州旅游》等课题的研究。出版专著、编著6部,其中专著《中国辨伪学史》获江苏省政府第六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徐州历代名人评选》(合著)获徐州市政府第六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先后在《史学史研究》、《江海学刊》、《明史研究》、《史学集刊》、《古藉整理研究》、《江苏社会科学》、《历史文献研究》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主要有《论五劭魏澹修史》、《刘知几史学变通思想及其局限性》、《论谈迁刻苦求实的治史精神》、《史通评唐代修史》、《明清辨伪学的成立及古书辨伪之成就》、《闫若璩与伪古文尚书的定案》等。其中发表的有关《史通》研究的论文有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中国古代史、史学史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朱小田1963年9月生,历史学博士,历史与社会学家系教授,担任世界史专业“现代化比较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兼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中国社会史方向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区域社会史研究、现代化比较研究,涉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种学科交叉。主要研究成果: 著有《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等著作四部,在《社会学研究》、《史学理论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国家级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40多篇,1999年、2001年和2003年三次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和2003年分别获得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二等奖。鉴于其科研与教学方面的表现,曾获得过江苏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等省厅级荣誉称号等 7项,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李昌宪1947年10月生,江苏南京人。198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宋代政治制度史、行政区划史的研究,寻本溯源,旁及唐、五代等领域,近年来对辽、夏、金史也有所涉猎。在治学方法上,推崇朴学的学术传统,重视官制、历史地理和史源学的研究与运用。任课情况本科:中国古代史硕士:唐宋史料史源学、宋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合)博士:唐宋史要籍研读、唐宋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史通论(合)科研情况研究方向:以宋代政治史、政治制度史、政区地理为中心,研究上溯至唐、五代,旁及辽、金、西夏史。主要著作有:《宋代安抚使考》、《司马光评传》、《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史纲》、《宋代行政区划史》(含西夏)等。另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史研究》、《文史》、《历史地理》、《北大国学研究》等刊物。 姚锦祥1959年生,江苏溧阳人。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留校任教。现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副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讲课程 《中学历史教育学》、《中学历史课程与教材分析》、《中学历史教学评价》、《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教育伦理学》和《中国近代军事史》等。主要成果:主持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政史地学科渗透与综合的教学模式》、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江苏省教研室重点项目《中小学社会学科的综合教学模式研究》三项省级课题,和南师大校内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历史学科的现代教学模式研究》、南师大教改项目《新课程条件下“中学历史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两项校级课题。参加国家教育部课题《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和江苏省教育厅有关研究项目4项。在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近二十万字。其中核心刊物十篇,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其他刊物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历史教材学概论》或编著《历史教育学新编》9部。其中主编4部,副主编两部,参编4部。有多篇论文和编著获得学校和省教育厅的嘉奖。《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文科综合考试条件下历史学科的三轮复习模式》和《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及其实施途径》等教学研究论文在我国中学历史教育领域有较大的影响。这些成果中涉及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和教法的各个领域,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中学历史高考命题及其教学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朱小田 苏州科技学院刘金源 世界现代史,侧重英国史研究出生于1972年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世界史专业副教授。任课情况:本科:世界现代史、外国史学史、欧洲历史文献选读、世界史专题、英国史研究科研情况:主持的科研项目有: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西方反全球化运动研究”、教育部“211工程”子项目“当代西方绿色生态运动研究”、南京大学2002年度中流-喜玛拉雅基金项目“当代西方国家绿色生态运动研究”,参加200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帝国的终结与战后英国资本主义文化”。出版的著作有:《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印度洋英联邦国家:海岛、小国、异路》、《法国史:自由与浪漫的激情演绎》、《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等九部。在《世界历史》、《史学月刊》、《历史档案》、《国际政治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曾获南京大学及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南京大学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第四届吴玉章奖。万朝林:南京大学 研究中国明清史(范金民的学生)李文才 扬州大学 研究中国隋唐朝史李文才,男,汉族, 1969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中共党员,现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教授。兼任中国武则天研究会理事。1988.9—1992.7就读于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2.9—1995.7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5.9—1998.7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黎虎教授研习魏晋南北朝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8.7—2000.6任教于辽宁省大连大学,任讲师。2000.6—2004.7引进到河北大学工作,2001年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破格晋升教授,任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2004年7月引进到扬州大学工作。1997年曾获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京师杯”学术节论文一等奖;2003年获河北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优秀奖;2004年7月,专著《南北朝时期益梁政区研究》获河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主持河北省及教育厅科研项目4项,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先后在《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文史》、《社会科学战线》、《史学月刊》、(韩)《庆州史学》、(韩)《启明史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出版专著2部,其中《南北朝时期益梁政区研究》2002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光明日报》、《中国学术》等报刊发表有书评,给予好评。下面是对他的博士论文的评价:本书是博士论文,作者没有孤立地描写南北朝时期益梁局部地区的政治变迁,而是将其放入整个南朝的政治史,乃至南北朝关系发展史中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史料征引丰富,论述与考证相兼,既深化了南朝史、南北关系史的研究,又突破了地区的狭隘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刘克明 省教研室 省历史教研员郑汉东 盐城市第一中学 盐城市07、08两届高三历史学科全市调研考试题命题核心成员 金太阳教育研究有限公司2008年5月20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