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乙醇》教学设计稿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乙醇》教学设计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2-22 10:2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乙醇”教学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研讨主题的形成
我们理解的化学文化主要是指以化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化学的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实验、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即化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包括化学语言、化学美、化学史、化学思维及化学与生活等主要内容。
本节课研讨主题定为“化学文化视阈下的化学教学”,主要基于以下几点:长期以来,化学作为一门实用科学普遍被人们认同,通常也会关注它对思维训练所起的重要作用,却很少有人将它作为一种文化看待;只有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化学文化,引导学生“跳出化学看化学”,学会从文化视角、用文化精神去感受化学的高雅,感知化学美、思维美、理性美、实验美,才能更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一种求真、向善、趋美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化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寻求化学进步的历史轨迹,只有这样合乎“道”至于“德”的教学,才能将文化落实到人格,让化学之美走近学生;确定此主题更是我们想在这方面开展一些探索。
本节课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常规教学部分;第二课时为研究性学习部分(这部分学生在课外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常规教学进行延伸。进行有关酒的专题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比如:名酒类别(分类赏析古今中外名酒)、酒史研究(调查酒的起源和发展)、话说假酒(例举假酒案;调查市场上的假酒成分,对人体的危害;了解检验假酒成分的方法;了解假酒中毒后的抢救方法)、酿酒工艺(解酿酒流程,比较不同类型酒的不同酿制方法,并关注酿酒科技前沿)、酒后驾车(收集酒后驾车事故的资料,了解酒后驾车的危害;并了解相关法律)、酒与健康(了解酒和健康的关系)、酒与文化(分析酒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了解饮酒礼仪,赏析酒器皿)、乙醇未来(关注乙醇科技前沿(如乙醇汽油),畅想乙醇美好未来;了解乙醇在工业、医药中的运用)。既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又能领略到“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塞外豪情和“美酒 诗百篇”的佳话,更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并且能提出一些前沿性的设想。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材料,是实施教学以达成预期目标的媒介和载体,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大程度上教学重点是先确定“教什么”。
根据教材内容编排,必修阶段“乙醇”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乙醇的燃烧、乙醇的催化氧化)、乙醇的组成、结构式及羟基等,这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具体知识。若教学只停留在对这些具体事实性知识的识记上,学生获得的只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不能使学生已有的有关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知识得到重组和改造。有机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核心在于引领学生把握“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形成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认识。学生要达成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需要经历一个渐进与发展的过程。由此需要思考,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看,“乙醇”这部分内容与之前的甲烷、乙烯和苯等知识有什么关联?“乙醇”的学习将发展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哪些认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有助于深刻理解知识的结构及其教学价值。
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发展来说,必修阶段“乙醇”知识的教学价值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认知价值。基于从组成、性质、结构特点与官能团的角度,丰富对有机物(乙醇)的认识。第二,发展价值。基于与乙烷的比较,基于乙醇与钠反应比水与钠反应缓和的比较等,初步体会乙醇分子的结构特点(官能团、价键的极性)等对其性质的影响,逐渐发展对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第三,工具价值。即基于上述两个方面,逐步形成认识有机物性质的思路与方法,使之成为认识和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工具。
三.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可能的终点
就前者而言,我们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调查学情,探明学生的已知内容、已有经验,以及兴趣点、疑点、难点等;第二,本组教师各自对本节内容的认知视角;第三,本组老师讨论后形成的共识。这种前测,考虑了学生的 “视角”,也注重了“教师自己的视角”,还考虑了课程论专家的观点。就必修阶段“乙醇”的学习而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乙醇的了解,基于初中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学生已经知道乙醇的元素组成和化学式或结构简式,知道乙醇易溶于水,易燃,能做燃料、溶剂等;二是基于甲烷、烷烃、乙烯和苯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有机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及其性质等知识有所了解,知道甲烷能发生取代反应、乙烯能发生加成反应等,并初步体验了通过实验了解有机物性质、通过有机物结构特点认识其性质的学习思路;三是基于之前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化学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等,这些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乙醇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性质反应的理解。
就后者而言,我们的关注点是学生的学习“问题”,即仅凭一己之力很难解决的化学视野下的生活问题。针对这样的学习内容,我们主要考虑:如何设置支架知识,设置什么样的知识,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活动展开学习等等。
由于教学是分别针对某一具体有机物进行的,并且这些有机物的主要性质、典型反应及结构特点等内容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易被发现或容易被忽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感觉这些知识是孤立零散的,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学生难以建立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整体而深入的认识。为此,沟通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关注具体有机物知识与更为基本、更为深刻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逐渐和连贯地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指导未来
本节教学设计把“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即将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真实的情境,来呈现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化学过程及化学规律,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实验室,从实验室走向问题解决。
2、在问题中活动,在活动中发展
从去情境的知识教学到将“裸露”的知识“包装”起来,从具体的知识传授到在科学探究中自主习得,也是课堂教学应该倡导的。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创设的 “酚酞片的溶解”、“燃烧的花露水”、“变色的铜片”等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质疑、思考等内隐性活动和讨论、实验等外显性活动,并在活动中习得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使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学生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与必修 2 教科书中“乙醇”内容顺序的编排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内容顺序做了如下的调整:从教学整体思路来看,按照“用途—性质—结构”的顺序来设计学习进程;就乙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来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不熟悉来安排具体内容,兼顾前后内容的关联与递进。教学内容主线的设计具体如下:乙醇的用途与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依次为乙醇的燃烧、乙醇的催化氧化、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乙醇的结构特点(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分析讨论、乙醇与乙烷性质的比较)。这样的安排既体现知识的逻辑,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乙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你对乙醇有多少了解?请谈谈它的组成性质和用途
思考、讨论、发言
回忆并调用已有知识经验,梳理对乙醇的已有认识,建立乙醇的用途与其性质之间的联系。




1.指导实验“酚酞片的溶解”,你对于乙醇作为溶剂的性质有何更深的认识?请总结出来
1.实验:酚酞在水中、无水乙醇中溶解情况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种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溶解性能差异,利于对日后相似相溶原理的理解;也通过实验展现溶解性质用途,呼应本课主题。
2.演示实验:“燃烧的花露水”(投影微博:是真的吗)
2.讨论(1)花露水为什么可燃?(2)写出乙醇燃烧的反应方程式(3)多大浓度的花露水可以燃烧?你会如何设计实验探究?(4)生活中使用、存放花露水有何需要注意的地方?
借助新闻,将生活中的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辨别新闻报道
真实性的能力。
3. 设问:乙醇能够燃烧,说明乙醇能被氧化。乙醇还能与其他氧化剂发生反应吗?
3.实验:“变色的铜片”。思考问题:(1)铜丝的颜色先后如何变化?(2)乙醇被氧化成什么物质?(3)综合整个反应过程,铜丝的作用是什么?(4)尝试写出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问题引导下,按照“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获得结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思路,学习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会通过实验研究有机物性质的思路与方法。
4. 为什么有的人喝很多酒也不容易醉,而有的人喝一点点白酒就容易醉呢?
投影:酒精在人体的分解代谢有途径、介绍醉酒症状,酒后驾车的危害、交警检测司机是否酒驾的图片
4. 观察讨论图片,实验探究乙醇是否能和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从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中的产物乙醛过渡到学生熟悉的酒精中毒,同时将生活中的醉酒以及解酒药与化学知识相结合。此外,向学生渗透变化观,即氧化变化存在多种情况,氧化剂的不同会造成反应的差异,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视野的拓展,会深化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
5.从乙醇分子式根据成键原理判断乙醇结构式、分析指导实验 ,投影乙醇与钠、乙醇氧化反应原理动画。
5.实验Na与水、无水乙醇反应。比较金属钠与水、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两者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对比水分子和乙醇分子的结构差异,思考其它性质的可能原因。
先分析乙醇与水结构的相似处,后温习旧知即钠与水的反应,学生再预测乙醇与钠的反应现象,教师向学生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理念。同时,由得出的结构特点到验证实验现象、再到写出反应方程式,恰好是由微观表征到宏观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
启发学生交流、讨论,有关乙醇结构、性质与用途联系
交流、讨论、汇报成果
引领学生将生活经验升华为化学知识体系,开启学生大脑的无限潜能,增进理解力、提高组织力。
问题拓展
经济日报(2017年3月28日)中国又成功了个大项目!世界首创,惠及百姓!把“煤”变为“酒”听上去是不是很科幻?最近,中国人把这个世界级难题解决了!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业化项目投产成功。这个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首开先河,它将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还能减轻雾霾,缓解大气污染。
查阅上述内容讨论获得乙醇的途径有哪些?它们的优劣性?当然,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暂时未了解知识可上网查找……
课堂总结与
自主评价
根据今天对乙醇的学习,请你总结认识有机物的思路和方法?
画思维导图、
反思这节课的学习,在互动讨论中,师生共同总结认识有机物的基本思路:以“有机物性质”为中心,基于用途了解性质,通过实验深入学习有机物性质,从有机物性质可以认识有机物的结构
特点,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可以解释其性质等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