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简要过程。
准确记忆并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等重要概念。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列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改变策略,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这种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值得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农业集体化的深入理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极作用和弊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
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
二、新知讲解。
1、新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西方列强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扼杀新生政权,俄国国内也频繁发生反革命叛乱。面对严峻形势,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找出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产生的效果。学生回答:便于苏维埃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对势力,但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一些地区的农民暴动。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1921年2月28日在俄国波罗的海海军要寒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领导叛乱的人提出建立“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企图在苏维埃旗号的掩盖下,恢复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兵变于3月被平定。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普通水兵被骗参加叛乱这一事实,反映了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和他们在政治上的动摇,要求苏维埃俄国必须迅速制定新的经济政策。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
材料二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一列宁
教师提问:上面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讲述:为顺应形势的变化,苏俄从实际出发,调整政策。1921年春,俄共(布)决定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下面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找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取得的主要效果和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主要内容:在农业领域,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在数额上粮食税远远低于余粮征集制,而且农民在交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在工商业领域,新经济政策规定,在政府控制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的前提下,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与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新经济政策还取消了实物配给制,恢复了商品贸易。
(2)主要效果: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苏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也是从国情出发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2、社会主义工业化
阅读教材,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苏联的全称是什么?于哪年成立?
(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于1922年成立。)
(2)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使自身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3)苏联的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是什么?
(重工业。)
3、农业集体化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刚刚我们讲了苏联的工业化,其实这两个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影响的。下面我来出示一段材料,大家看后可以自由发表看法:
斯大林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圈之中,为了不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必须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斯大林说,“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苏联不应走这条旧路……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只要发展了重工业就是实现了工业化。至于轻工业、农业等都是次要的、从属的、为发展重工业效力的部门;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关系无需过多顾及。
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认为必须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他说,苏联的建设资金不能靠掠夺殖民地和向外国借债来筹集,只能从内部,依靠自己的力量积累。政府应把国有企业、矿山、铁路、银行以及贸易部门的利润尽量多地收缴上来,作为工业化的资金。其次是征收农业税。第三是号召人民艰苦朴素,用发行公债等办法把消费资金转为建设资金。可是,用这些方法积累到的资金不足以应付大规模建设的需要。斯大林转而主张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用多收少付的办法向农民再征收一笔额外税,以加快资金积累。至于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扩大积累的根本手段,则被冷落忽视。
一一摘编自吴于座、齐世荣《世界史》
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下面我再来出示一段材料,大家看后依然可以自由发表看法:
在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基础上,开始了消灭富农阶级的斗争。苏联政府机关对划分富农的标准曾提出过多种标准,但从未提出明确而科学的统一规定。因此,很难说出富农的准确数字。
全盘集体化运动开展后,富农极力阻挠农庄的建立,散布谣言中伤农庄,纵火焚毁农庄的财产,暗杀运动的积极分子……
在集体化过程中,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它减免农庄的赋税,提供贷款和种子,加强农业的技术改造……1932年,共组建2502个机器拖拉机站,机器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它通过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生产计划的情况,同时要求农庄用农产品交付劳动报酬。1933年,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国家通过机器拖拉机站和义务交售制这两个渠道,每年都能有保障地得到它所要求的粮食和农产品……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使千百万农民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牧民在这场变动中遭受许多本可以避免的苦难与死亡。苏联学者估计,农业集体化时期遭到迫害的有500-1000万人。仅哈萨克地区,在1930-1933年期间就有近200万人死亡。而1932-1933年乌克兰、北高加索地区的大饥荒使300一400万人饿死。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甚至连迁徒自由也受到限制。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限制城乡间的商品货币关系,用超经济手段从农民身上拿走很多。所有这些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崔连仲等《世界通史》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教师讲述:到1937年底,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苏联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中的个体经济被消灭,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之下,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证。刚才出示的材料比教材中的内容要多,大家不用刻意地全部记住,但我想强调的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刻意培养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对苏联兴衰过程的评判众说纷纭,随着以后各位同学对其的了解逐步深入,相信大家会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的。
下面,我来提问,请大家从教材中独立总结答案:(1)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行,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苏联创建了什么样的经济政治体制。
学生回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这样的体制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回答:经济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政治上党政不分,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
(3)请大家一分为二地评价这种体制。
学生回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短时间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来日益僵化,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政府于1921年苏联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此后,主要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