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1 21:3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学前准备
1.搜集作者和双龙洞的相关资料。(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浙江、臀部、额角、蜿蜒”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学前准备
1.搜集作者和双龙洞的相关资料。(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导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去欣赏一下神奇的溶洞。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交流作者和双龙洞的资料。
1.学生认真倾听并齐读课题。
2.自由交流作者和双龙洞的资料。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利用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突兀森郁、变化多端、颜色各异、蜿蜒”等词语的意思。
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簇”“臀”“擦”“蜿”“蜒”“乳”等字,强调写法。
1.学生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
2.学生看图,结合图片说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3.学生先观察老师范写,然后独立仿写,最后评价,交流改正。
2.给加点字注音。
浙江( )
臀部()
稍微( )
额角( )
3.看拼音,写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正音。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
3.组织全班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4.组织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同桌间互相朗读课文,将错误读音及读错的地方纠正、读好,做到连贯、通顺。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画出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图。
3.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是:路上的见闻——外洞——怎样由孔隙到内洞——内洞——出洞。
4.小组内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课文是按顺序描写的。游览的顺序是:路上的见闻、 、
、 、

四、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出示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时,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景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学习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朗读或表演或介绍等,目的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片段。
学习重点
1.了解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用时:5分钟)
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认读。
2.引导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
2.学生浏览课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5.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感悟情景。(用时:25分钟)
1.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第2、3自然段,体会路上景色的色彩美。
(1)教师播放课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一读描写溪流的句子,感悟课文写溪流的独具匠心。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外洞的“雄”。
(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2)教师引学: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3.引导学生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感觉。
(2)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孔隙”一词表达的准确性。
4.指导学生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学生汇报第2、3自然段学习情况。
(1)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观看课件,说说自己的新感受,感受沿途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2.学生交流自己对外洞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相关语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自由结合交流: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3.学生自由交流自己对孔隙的感受。
(1)自由交流。
(2)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内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6.展开想象,从孔隙中穿过是怎样一种感觉?


7.内洞的特点是 、
、 。重点写了 的特点。
三、总结全文,感悟写法。(用时:5分钟)
1.启发思考: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精彩片段。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学生背诵精彩片段。
8.背诵课文精彩段落。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出示小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模仿课文写一个片段。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小练笔。
2.组织全班展示。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练笔。
2.全班展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的特色任务是语言训练。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加以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而扎实的。我给了每个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从而有助于他们整体感知文本,并产生对文本的独特认知。在各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较为明显。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段
品读课文,感悟孔隙的窄小
师:在这篇游记中,哪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孔隙。
(教师板书:孔隙)
师:看到孔隙一词,你认为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窄小。
(板书:窄小)
师:作者是怎样通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请大家用心阅读第五自然段,画出能表现孔隙窄小的句子。边读边画,边作出批注。
(生边读边画,师巡视)
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这是写作者看到的,也就是游记中的所见。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小船很小。
(出示课件)
师:只能容纳并排仰卧的两个人,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样的船确实是够小的了。同学们,这段话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作者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生:实际上是写孔隙的窄小。
师:你们看,作者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看到的小船的小衬托出孔隙的窄小。咱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师:刚才,咱们找出了写作者见闻的句子,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
生:因为小船越往里走,孔隙越来越窄,又因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离自己太近,所以感觉山石仿佛向自己扑过来一样。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平时坐车时,我们会注意到车在往前走时,路边的树木好像在往后走。这是物体的相对运动。在本文中,作者乘船往里走时,感觉山石在往后走,又由于距离太近,所以才会有挤压的感觉。
师:再看课文,“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为什么呢?
生:因为隔得太近太近了,几乎没有什么间隙,说明了孔隙的窄小。
师:作者是用怎样的姿势过孔隙,还有这样的感觉的?谁能起来读一下写作者乘船姿势的句子?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乘船的姿势很低很低,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师:“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谁能把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
生:身体的每一处都贴着船底了。
师:你看,从作者乘船的姿势,也能看出孔隙的窄小。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姿势低得无法再低的情况下,还会有这样的感觉,足以说明孔隙的窄小。
(出示课件)
赏析:此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时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乘小船过孔隙”的情境,并让学生们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准确、贴切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