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民族中学07-0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考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人:缪亚华
试卷Ⅰ: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主要是对战国时期哪一现象的评价?
A.经济恢复 B.交通运输 C.水利兴修 D.边疆开发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之一是
A.水利技术的进步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3.图中素纱禅衣反映了哪个朝代的纺织成就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4.陆游《杂赋》中的“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 )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D.富室大户往往在水运方面的“草市”相聚而居
5.江西景德镇是以下列哪样手工业品的制作而闻名天下的?
A.绒线毯 B.青铜器 C.釉陶 D.瓷器
6.唐代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的是
A.著名的“唐三彩” B.精湛的青铜铸造艺术
C.精美的丝织印染品 D.唐代越窑的精美青瓷
7.阅读下面两幅图,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北宋东京城的市与唐朝长安城的“市”最大的不同是:
A.手工业发达 B.商业繁荣 C.出现了“夜市” D.突破了空间限制
8.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 B.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海关 D.农产品的商品化
9.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出现于
A.沿海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中部地区
10.南海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人是
A.方举赞 B.孙英德 C.周廷弼 D.陈启源
1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约为
A.19世纪40年代前后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前后 D.19世纪90年代
12.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八大的召开
13.右图反映的是上个世纪土高炉炼钢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大概是在: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首先从
A.城市开始 B.农村开始 C.沿海开始 D.内地开始
15.“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16.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
17.某班学生在历史课上表演反映清末民初礼仪风俗的课本剧,下列表演的内容不属于新式礼仪的是
A.握手 B.鞠躬 C.跪拜 D.拥抱
18.亚当·斯密说:“发现美洲和经过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文中所谓“发现美洲”的历史人物是
A.麦哲伦 B.达·伽马 C.哥伦布 D.迪亚士
19.被马克思称为“贩卖人类血肉”的贸易活动是
A.鸦片贸易 B.殖民掠夺 C.圈地运动 D.奴隶贸易
20.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是
A.交通工具的改进 B.社会分工的扩大
C.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D.殖民体系的确立
21.被西方评论家称赞为“以他的铁肩支撑危局,使一个战败的,几乎气息奄奄的民族经受住了考验”的联邦德国政治家是
A.马丁·路德 B.卡尔·马克思 C.阿登纳 D.爱因斯坦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就是政府采取一切手段来协助企业进行高积累,舆论称之为“GDP第一主义”的政治。这反映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为
A.混合市场经济模式 B.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C.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D.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23.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期间,欧洲观众购买门票时使用最多的货币是
A B
A. B.
B. C.
C D
24.下列图片体现了亚太经合组织
A. B. C. D.
2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B.有利于扩大出口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C.有利于中国大幅度提高关税,保护国内的一些弱势产业
D.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试卷Ⅱ: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0分,28、29题14分,共50分)
2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艰难历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到1949年的民族资本家,你可能的经历是
①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你开始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⑤抗日战争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3分)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2)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的具体原因有哪些?(4分)
(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势头强劲,当时中国最大的新式工业部门是什么?(3分)
(4)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7.右图是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时为特区
题词的照片。请回答:
(1)除深圳外,我国还建立了哪些经济特区?(4分)
(2)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体现的是我国哪一项基本国
策?(3分)
(3)指出这一基本国策对我国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
28.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
(1837—1901年)即位60周年发表专号,对60年间的
变化进行总结:“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
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在这60年间,蒸汽和电克
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请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这“60年”连接了哪两次工业革命?这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哪两个时代?(4分)
(2)开启这两次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分别是什么?(6分)
(3)请列举这两次工业革命中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发明各两项?(4分)
29.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1)对文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3分)
材料二:克林顿在1993年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的政府。”
(3)克林顿执政期间,在经济政策上做了大胆的“试验”。这是怎样的经济政策?(4分)
(4)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特点?(4分)
宁德市民族中学07-0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考历史学科试卷
一、选择题涂卡
试卷Ⅱ:非选择题部分
26.(1)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到1949年的民族资本家,你可能的经历是(3分)
(2)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的具体原因有哪些?(4分)
(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势头强劲,当时中国最大的新式工业部门是什么?(3分)
(4)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7.(1)除深圳外,我国还建立了哪些经济特区?(3分)
(2)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体现的是我国哪一项基本国策?(3分)
(3)指出这一基本国策对我国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
28.(1)材料中所说的这“60年”连接了哪两次工业革命?这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哪两个时代?(4分)
(2)开启这两次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分别是什么?(6分)
(3)请列举这两次工业革命中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发明各两项?(4分)
29.(1)对文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3分)
(3)克林顿执政期间,在经济政策上做了大胆的“试验”。这是怎样的经济政策?(4分)
(4)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特点?(4分)
2008年度第二学期模块高一历史学科试卷参考答案
试卷Ⅰ:选择题部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D
B
B
D
D
D
B
A
D
C
C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A
B
C
C
D
D
C
D
A
D
C
试卷Ⅱ:非选择题部分
26.(1)D(3分)(2)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社会上出现“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想;甲午战后,清政府承认民族工业的合法地位,下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答出2点给4分)(3)纺织业(3分)
(4)中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
29.(1)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的调整。(3分)(2)特点:国家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3分)(3)“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4分)(4)高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进入“新经济”时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