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学科必修一第24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南安侨光中学:黄龙海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与初中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广度与理论的深度上都有较大拓宽。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探索求知热情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政治及德育课程中都曾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且在经过了几个月高中历史的学习之后,已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掌握其含义,理解其在政治文明历程中的重要地位。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堂分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祖国统一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盛是港澳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做法都将被历史所抛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实践及其历史地位。
本课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教学方法
采取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方式,减少课堂统一讲解,设疑诱思,步步推进,引导学生自主及合作探究,力求拓宽视野,活化思维及培养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呈现方式,创设新情景,加强过程体验,帮助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教学准备
1、教师、学生课前整理课堂相关资料、视频剪辑等,制成多媒体课件。
2、课前按教室座位情况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过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祖国大陆完成解放,但香港,澳门,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下面我们一起回顾香港,澳门回归,同时展望未来台湾问题。
1、 香港回归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英国租界香港岛九龙司新界示意图,使学生了解香港主权的丧失过程。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观看录像《百年中国------香港回归》。(看完录像后,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并展示在大屏幕上。注意让学生体验香港回归的喜庆气氛。随后指出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二、澳门回归——合唱《七子之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附件,运用多媒体设备营造特定的情景与氛围,整合历史,让学生完成对合唱,体验歌曲中的离愁别绪,激发责任感、使命感及学习探究的兴趣。
三、解决之道------“一国两制”
(设计意图)“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是需要学生熟悉的内容,教材上有详细的叙述,教师不必照本宣科,可以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以培养其概括能力及合作精神。
(叙述)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一国两制”形成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最初是针对哪一个问题提出来的?(学生回答“台湾”后引出问题:)
(问题及解决策略)问题:“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认识“一国两制”在中国乃至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影响?(第一问学生非常熟悉,第二问不能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答案,应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指导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然后鼓励各小组代表畅所欲言,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并将答案予以展示。)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是本课的核心问题,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及政治史专题的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与创新思维。教学中应重点让学生理解“一国两制”构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性与科学性,也为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收回香港、澳门的有利条件
在掌握“一国两制”这一基础知识上发挥学生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课本里面有相关叙述,教学略做一下总结
五、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
(叙述)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两岸长期敌对,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但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七十年代末以来,两岸都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政策与措施,促进了两岸的和缓与交流。(展示几副反映海峡两岸交流的照片)
然而时过境迁,李登辉上台以后,台湾岛内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演示)在大屏幕上以动画方式演示台湾问题交流与逆流并存的现状。
(叙述)对此,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针对“台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问题及解决策略)你怎样看待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你认为促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各小组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展开讨论,进行信息交流、思维碰撞,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报告讨论结果,由教师点评、总结。)
(设计意图)台湾问题比较复杂敏感,课堂上应由教师讲解为主,但课标要求“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故可设计致陈水扁一封信引导学生掌握课标重要知识点
(叙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开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稳步提高,随着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深入,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成为现实!
六,课外活动建议:
请上网或者到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小论文,展望未来十年海峡两岸关系的基本走向,并就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你们的设想与建议。(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后收集资料,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对新信息进行判断筛选、分析综合、推理论证,使学生在新情景中产生对知识的新的洞察和对知识意义的重新建构。同时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附:]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南安侨光中学:黄龙海
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在我市实施已有一年多时间。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运 用,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层次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认真比较新旧课程,有了很大差别。
旧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 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重视个性的发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面对新教材,谈谈对历史教学改革的想法与感受。以往的课堂教学只是老师一味传授似的填鸭式教学。通过读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认识到今后的教学中要将课堂还于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筋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在教师知道指导下,显示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 ,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 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同时,作为教师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 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究,自己创新。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总之,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 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确需努力。
共4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