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船歌》
教学目标:
1、欣赏合唱歌曲《乌苏里船歌》,了解赫哲族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拓展学生的音乐视眼,并由衷的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发出赞叹之情。
2、让学生了解合唱歌曲的形式与效果,感受合唱歌曲的和谐美和丰满性。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对合唱的形式和效果有进一步感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请大家来听听、哼哼这首歌,想想歌曲描绘了孩子们怎样生活?
生:孩子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愉快歌唱。
2、这歌是谁写的?
生:是乔羽爷爷作曲,刘帜爷爷作词而成的。
3、师:在我们学唱的歌曲中有的并不是由词曲家创作的,而是人们在长期劳动与生活中创作,并在世代的口头流传中得到加工演变而成的。这样的歌曲叫民歌。
三、欣赏歌曲《乌苏里船歌》
1、初听录音
师:这不,有一群人唱着歌来了,请听一听歌曲情绪怎么样?
2.复听录音
(1)他们在唱什么,生活是怎样的?我们一起看着谱子来听一听。
生:他们在唱乌苏里江。他们在唱在江里捕鱼。在他们在歌唱美好的生活。
(2)他们的劳动场所在哪儿?
生:江里。
3)这是什么江?
生:是乌苏里江。
(4)点题
师:对了,所以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歌曲就叫做《乌苏里船歌》。
3、介绍歌曲背景
(1)介绍赫哲族(出示赫哲族的图片)
师:在美丽的乌苏里江边生活着勇敢聪明的赫哲人民,赫哲族是我国最小的民族,据统计现在有4600多人口,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有句话是这样来形容他们的: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
(2)介绍歌曲背景
师:这是一首根据赫哲族民歌为素材创作的歌曲,从60年代以来一直传唱不衰。
4、介绍合唱的形式
(1)你能听出这首歌曲是用什么样的声音在唱吗?
生:有男的声音也有女的声音。
师:恩,有男声有女声。所以这是一首合唱歌曲。
(2)谁知道合唱歌曲怎么来分类?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总结:
今天的《乌苏里船歌》表现了赫哲人民对新生活、对祖国山河由衷的热爱和赞美。勤劳勇敢的赫哲人民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希望我们同学也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1
《江河水》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二胡曲《江河水》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乐器二胡。
2、通过对二胡曲《江河水》的欣赏,让学生感受悲剧类音乐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凄怆哀怨情绪的感知能力。
3、通过对二胡曲《江河水》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乐曲《江河水》的速度、旋律特点、音乐风格和音乐情绪。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品的悲剧之美。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江河水》是由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庆和谷新善等根据“辽南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整理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具有浓厚东北特色的双管独奏曲。后经黄海怀改编为二胡曲。经二胡演奏大师闵慧芬演奏推广,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经典二胡曲。
介绍二胡:因为它只有两根弦,所以取名为二胡,二胡是现代的名称,过去民间多称它为南胡、胡琴等,二胡看上去是一个物体,没有什么感情可以表达,但是它一旦经过不同的演奏人员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加工。就会变成一个很懂感情的东西。
2、欣赏二胡曲《江河水》。
a、播放音乐并让学生讨论全曲音乐的风格和表现的情绪。
b、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进一步的欣赏,理解每一段的音乐力度、速度、调性上有什么变化,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和意境。
c、教师弹奏《江河水》,学生进行进一步欣赏。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二胡这种乐器。学会了具有悲剧色彩的音乐是怎样来表现的。并让同学们自己编创故事,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
11
《翁嘿呀》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体会朝鲜民歌《翁嘿呀》的节奏特点,能用喜悦、跳跃的情绪演唱。
2、学生能理解、感受劳动号子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劳动创造美,劳动使生活更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1、歌曲节奏(弱起)的把握。
2、理解劳动号子的节奏特点,用喜悦,跳跃的情绪演唱。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大长今》的歌曲。
2、发声练习:
a、开口练习(咬苹果的感觉)、
b、呼吸练习(自然的打哈欠的状态),理解并运用到唱歌中。
C、跳音练声曲531︱531︱(唱时注意轻快,跳跃)。
(二)导入:
同学们,刚进教室的时候,我们听到的那段音乐,你们知道是哪个民族的吗?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学生讨论回答(朝鲜的,欢快,跳跃,多为附点节奏)。
(三)新授
1、初听,感受歌曲: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歌曲呢,也是一首朝鲜的民歌,下面就一起欣赏一下吧。听完以后请同学们说一说歌曲演唱的内容以及听了歌曲的感受。
生:欢快,丰收的喜悦的。
师:在听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听到有人领唱,有人附和的感觉呢?这就是劳动号子的一个特点“一领众和”在下面的拓展学习中我们会更多的接触到。
2、再次聆听:
师:我们听了第一遍同学们感受了内容以及情感,下面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歌曲中的节奏,请同学们找出歌曲中比较难的地方?
生:节奏有力的,跳跃的。提出难点。
3、学习旋律:
学习旋律之前老师提出难点节奏(开始四小节,后四小节)打节奏,节奏熟悉以后,在加入旋律演唱,旋律把节奏唱准后就加入歌词,提出了这八小节的难点,就开始整体的学习歌曲。
师:我们的难点已经解决啦,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旋律吧。
a、老师弹奏,并范唱,让同学们体会旋律,轻声跟唱。
b、老师弹一段,学生唱一段。
c、学生演唱一遍旋律。
旋律熟悉后老师再让同学们提出旋律中的难点、进行教唱。旋律唱错的地方进行纠正。
4、学习歌词:
a、下面请同学们按节奏朗读歌词。不足的地方及时的纠正。
b、把歌词加入旋律的演唱。
c、最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
d、学习第二段歌曲。
e、把歌曲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一遍。
四、总结:
学习完了今天的劳动歌曲,同学们是不是更应该热爱劳动啊,用劳动来创造生活,用劳动创造美好的明天!
11
《我的家乡多美好》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模唱学会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
二、初步感受赫哲族的民俗、生活,能有感情地表现《我的家乡多美好》
教学重难点
一、聆听赫尼那小调
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听一听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播放歌曲)
二、了解赫哲族(图片加背景音乐《我的家乡多美好》伴奏)
学习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
师:乌苏里江为赫哲人提供了这么多生活和生产资源,赫哲人也用动听的歌声赞美了自己美好的家乡,请大家听一首同江市的赫哲民歌《我的家乡多美好》
三、(播放视频)
1、完整初听(生认真聆听)
2、教师范唱(出示歌片)
3、学唱
师:这首歌曲的旋律熟悉吗?
生:熟悉
师:哪首歌相似?(教师可以唱两句提示)
(弹琴伴奏)
四、歌曲处理
1、师:大家再来听一听,歌中的赫哲人是怎样赞美自己家乡的?
(出示歌片,范唱)
生:理解歌词
师:向学生介绍“三花”“五罗”
师:现在换你们了,让我也来听听你们的歌声
生:演唱
师:及时纠正学生唱不准的地方
弹琴伴奏
2、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为歌曲加上引子和尾声,在演唱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歌曲的表现力更丰富了。
3、引导学生准确演唱附点节奏,并对五、六度大跳的音准进行练习。
4、有感情地演唱该曲
拓展延伸
完整表演歌曲
师:赫哲人用不同的民歌小调,表达了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到的快乐,那
么也有人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歌唱了对乌苏里江热爱,对赫哲人的赞美。
(播放歌曲)
师:最后咱们像他们一样带着对乌苏里江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完整的演唱歌曲《我的家乡
多美好》
生集体演唱歌曲。
师总结本课所学,下课。
小结
1、学生集体演唱歌曲。
2、老师总结本课所学,下课。
1
《五样热情的歌》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模唱学会歌曲《五样热情的歌》。
二、初步感受赫哲族的民俗、生活,能有感情地表现《五样热情的歌》。
教学重难点
一、聆听达翰尔族民歌。
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听一听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播放歌曲)
二、了解赫哲族。(图片加背景音乐《五样热情的歌》伴奏)
学习歌曲《五样热情的歌》
三、(播放视频)
1、完整初听。(生认真聆听)
2、教师范唱。(出示歌片)
3、学唱。
师:这首歌曲的旋律熟悉吗?
生:熟悉。
师:哪首歌相似?(教师可以唱两句提示)
(弹琴伴奏)
四、歌曲处理
1、师:大家再来听一听,歌中的达翰尔族人是怎样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的?
(出示歌片,范唱)
师:现在换你们了,让我也来听听你们的歌声。
生:演唱。
师:及时纠正学生唱不准的地方。
弹琴伴奏。
2、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为歌曲加上引子和尾声,在演唱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歌曲的表现力更丰富了。
3、引导学生准确演唱附点节奏,并对五、六度大跳的音准进行练习。
4、有感情地演唱该曲。
5、完整表演歌曲。
师:达翰尔族人人用不同的民歌小调,表达了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到的快乐,那么也有人用不同的演
唱形式歌唱了对家乡热爱,对达翰尔族人的赞美。
(播放歌曲)
师:最后咱们像他们一样带着对达翰尔族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完整的演唱歌曲《五样热情
的歌》
6、学生集体演唱歌曲。
五、小结
1、学生集体演唱歌曲。
2、老师总结本课所学,下课。
2
《东北风》
教材分析:
《东北风》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东北民歌,歌曲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风味,歌曲为一段体结构,弱起节奏,旋律热情奔放,简单朴实的东北方言配以衬词,表现了东北人欢庆胜利、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唱歌曲《东北风》,掌握歌曲中弱起节奏演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话东北、唱东北、演东北、创编东北民歌等音乐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模仿、探究中,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了解东北民歌的特点。
(3)情感与价值观: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喜爱东北民歌。
教学重点:
通过《新东北风》的学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表演,了解东北民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小节的学习和掌握。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鼓、钹、扇子、手绢。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感知部分:
欣赏:《家在东北》。
提问:是哪个地区的歌曲?(东北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视听的结合,火爆的音乐场景,让学生体会感受东北农村的风情,及东北音乐、歌舞具有的热情奔放的风格特点。]
三、新授部分:
1、导入: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东北三省不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还有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了一方的艺术形式:幽默的东北小品、火爆的东北二人转,都深受人们喜爱,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首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东北民歌《东北风》。
2、播放多媒体课件的范唱。
并提出问题:
A、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B、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播放课件,感受《新东北风》的东北风格,熟悉《东北风》的曲调,通过画面让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内容。]
C、师小结东北民歌的特点。
3、学唱歌曲:
(1)读歌词,体会歌曲内容。
(2)出示歌篇,讲解曲谱节奏:强拍弱起。
0226|220|0555|(讲解法、模唱法)
[设计意图:多媒体出示歌篇,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集中,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教学难点在老师的帮助下得以解决。继续熟悉《新东北风》曲调,为下一步学唱做准备。]
4、随琴视唱曲谱。
师:“你觉得这首歌哪最不好唱?你哪里唱不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在同学的帮助下得以解决]
5、启发、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热烈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
四、歌曲处理:
1、让学生演唱,体验唱衬词“哎嗨”和不唱衬词的不同。(对比法)
2、师小结:东北民歌的韵味都在像“哎嗨”这样的衬词里。
[设计意图:开发课程资源,通过模唱、对比、讨论让学生体验到东北民歌的风格特点,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3、教师示范,用鼓、钹为歌曲伴奏。
师:你想不想马上敲击它们,为歌曲伴奏?(想!)
4、课件出示鼓谱,指导学生学习拍打。
[设计意图:多媒体出示鼓谱快捷、直观,动感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全体演唱并用鼓、钹伴奏。
6、多媒体播放录像《东北大秧歌》,让学生学一学、扭一扭。
7、用扇子、手绢做道具,自编动作,边歌边舞。
[设计意图:生动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秧歌动作的热情,感受到东北音乐的热情、火爆。]
拓展延伸:
1、让学生欣赏几首东北民歌片段。
[课件出示,视听结合更突出了东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过渡语:东北民歌好听吗?你想不想加入到东北民歌的创作中来?
2、小组合作,学生研究创编歌词。
3、小组学生汇报。
4、师生给予评价。(互评,他评,自评)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给予学生创作的空间,增强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结束部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领略了东北民歌的风采,我们爱东北音乐,我们更爱东北,让我们扭起东北大秧歌,祝愿我们东北的明天更美好。”
学生扭秧歌出课堂。
3
《乌苏里船歌》
学习目标:
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欣赏实践活动,喜欢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歌、民间音乐,并 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2、能够用明朗质朴、兴奋自得的情感演唱《我的家乡多美好》。能够感受《乌苏里船歌》 并能体验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3、能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民歌、民间音乐与创作音乐之间的 “源”、“流”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感受《乌苏里船歌》所表达的情感,结构以及民间音乐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师: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请问大家能够说出几个民族的名称并说出这些民族的音乐风格? 生:蒙古族、维吾尔族、苗族、朝鲜族、等等。
(二)新授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赫哲族的民歌《乌苏里船歌》并说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欣赏歌曲《乌苏里船歌》独唱。
生:这首歌曲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热爱生活、勤于劳动的民族风格。
师:补充并问同学们这首歌曲是不是很优美?你感觉哪部分最好听?
生:很好听,尤其是前半部分。
师:前半部分是歌曲的引子部分,运用了赫哲族的一个衬词,阿郎赫尼哪,声音高亢嘹亮。它运用了声音的什么效果?就像站在辽阔的草原上歌唱,远处传来了自己的什么呀?
生:是运用了回声。
2.学唱歌曲
师:这么优美的歌曲老师都想唱一唱好不好?老师跟伴奏范唱。同学们想不想学唱这首歌曲呢?老师和学生共同演唱这首歌曲。
3.分析歌曲
师:我们欣赏了独唱的《乌苏里船歌》下面我在欣赏一首合唱的,《乌苏里船歌》,感受一下这首歌曲和独唱有什么不同?提示:同学们可以从歌曲情感上来进行分析。
生:声音更加丰满,更能表现赫哲族人民幸福生活。
师:补充这首歌曲不仅保留了原歌的基本风貌,还突出地发挥了合唱音域宽,音色丰富和声性强,更能表现赫哲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下面我们共同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
师生合作:歌曲分为三个段落1段由男高领唱女低音声部作呼应最后衬词部分由混声合唱作收束。2段由女低音声部唱主旋律由女高作呼应。3段由女高音声部唱主旋律其它声部做呼应。
4.歌曲的创作过程
师: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他根据独唱改编而成。
总结:
下面我们共同来聆听一首《我的家乡多美好》。感受一下这首歌曲和《乌苏里船歌》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旋律很相似
师:我们听到的《乌苏里船歌》。是由这首歌创编而成的。通过欣赏这三首歌曲我们应该认识社会实践是创作音乐的源泉,大量的积累民歌也是一种生活体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