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2 11:2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设计思路说明:
通过观察中国王朝更替表,梳理清历史朝代的更迭时序。引出结束魏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是隋朝。隋朝的历史虽然昙花一现,二世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个板块:隋朝的兴与隋朝的亡和隋朝的创举,创设问题情境逐一进行讲解,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的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隋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是从隋的统一和隋的强盛两大方面进行叙述的。在隋的统一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应该重点讲授统一的意义。教学中,引导学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分裂局面加以说明,让学生明确隋朝统一最重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国家统一的重建。
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涉及面广,利用教材中的含嘉仓示意图,来说明隋朝的繁盛,由此倒叙,略微交代隋朝的统治措施。
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教材只是进行了简单介绍,从大运河申遗成功出发,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把开通大运河的主观意图、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讲清楚;然后结合地图了解大运河的走向与概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认识大运河的开通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维护和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举制度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从背景、创立和评价三方面讲述了科举制度。学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对科举制确立的过程容易理解,但要理解科举选官制度出现的原因与意义还有一定障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交代九品中正制,再通过史料解读,比较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分析其差异,从而理解推行科举制度的原因和进步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涵盖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以及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的内容。四部分内容以隋朝的兴衰为主要线索,中间插入隋朝所做的两件大事:科举制度的开创与大运河的开通。两者实际上讲的是隋朝的治理。学习这四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隋朝建立前后中国分裂与统一的历史状况以及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
从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占有巨大优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这期间尽管出现过西晋统一、北魏与北周统一黄河流域,但或者时间短暂,或者只限于局部统一。589年,隋文帝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统一。因此,隋的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成为随后持续300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古代,地理环境是分裂出现的重要因素。中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一般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因此南北之间的交通甚为不便。秦朝时期修筑灵渠,将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联系起来,而大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连在一起。这样,中国长城以南几大水系全部连接起来,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维系国家统一。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广泛搜罗人才,汉朝通过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以门第家世来选官,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考试方式把普通地主吸收到政权中来;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这一制度为后世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成为国家兴盛的基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
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2013年扬州隋炀帝墓入选十大考古发现(PPT呈现),隋炀帝作为一代帝王,为何墓葬如此简陋?针对墓志铭上所叙述的内容,考古专家们却提出了种种质疑。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摧残,瞬间毁灭,勃兴速亡,魅力十足!隋朝37年,二世而亡。隋文帝和隋炀帝,到底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星王朝——隋朝。
(二)新课教授
1.隋兴:天下一统
出示任务:学生结合PPT上的材料,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说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与归纳学生的回答。
出示任务: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地图,思考何时统一全国,统一的标志是什么?
小结:隋朝建立,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这为隋朝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那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活动探究·创业难之隋初的统治】PPT呈现有关隋朝经济富庶的史料。请同学们回答: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课件上的史料,自主学习与交流。
教师小结:(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又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学生结合教材及PPT呈现的“隋朝国力发展表现的表格”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过度】:人们常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如此富庶的隋朝为何二世而亡?
隋亡:昙花一现
【活动探究·守业难之隋二世而亡】
出示任务:PPT呈现“隋朝士兵俑”“巡游江都”,“荒淫无度的宫廷生活”三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几幅图,哪些原因导致了隋亡?
反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学生的回答。
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滥用民力。他每年都征发大量的劳动力,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兵役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人民忍无可忍,发动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身死国灭。
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过度】: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从而造成了“天下死于役”的惨象,民变四起,致使隋朝像流星一样,瞬间璀璨,瞬间陨灭。但是,隋朝却给后世留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创举
3.隋的创举:影响深远
【活动探究·千古评说大运河】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PPT呈现以下材料)
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袁刚《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
反馈指导: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的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出示任务:PPT呈现大运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再根据教材完成大运河的简要介绍,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反馈指导:学生展示所画画示意图,并加以简要解说。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大运河全长2000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出示任务:PPT呈现大运河评价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小组内,小组间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
不过,隋朝为开大运河动用了几百多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需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日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
(提示总结,评价历史事件必须“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活动探究·科举制的创立】
出示任务:PPT呈现“放榜图”引导学生猜成语。
反馈指导: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有“金榜题名,名落孙山,十年寒窗,连中三元,一举成名。”
并加以简要解说这些成语都和隋朝的一项制度创新有关——科举制。
出示任务:PPT呈现关于科举制创立的两则史料,对比思考材料反映选拔人才的标准有什么变化? 。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门阀世族,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材料二: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反馈指导:学生展示所画画示意图,并加以简要解说。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隋朝统一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主要看门第,不问才华,弊端明显。所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开始进行分科考试,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到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凭考试成绩录取选拔,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的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
PPT呈现史料,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反馈指导: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科举制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世族官僚在人才荐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科举制度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师生共同总结:
科举制度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补充拓展·三生六部制的创立】
PPT呈现“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简要介绍。

课堂小结
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制度创新成为强国之路的助推器。但是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隋朝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在秦王朝身上能看到类似的影子。因此在本课中,对教材进行的简单的整合。现引导学生构建隋王朝的兴亡脉络,再进行内在理路的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稍稍高一点,因此要对学生的预习做一必要的强调。
课堂上借助几个情景的创设,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们利用手头的课本加以分析解读,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的掌控课堂时间,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