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二历史所有知识点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必修二历史所有知识点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07-19 10: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仅供参考,禁止传阅
高一下学期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铁犁牛耕。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其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古代中国制瓷业的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原始瓷器; 东汉:技术成熟)青瓷→白瓷→(唐)南青(“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北白→(元)青花→(明)彩瓷→(清)珐琅彩。
景德镇:(北宋)兴起→(元)制瓷中心→(明清)瓷都
中国瓷器从唐代起已输出国外,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更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国。
3、秦统一、货币、商人与中国商业发展的关系
秦: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轨、修驰道等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唐:柜坊(银行雏形)、飞钱(早期汇票)→北宋:四川交子(最早纸币)。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其产生又推动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明清: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出现。
4、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发展的原因
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标志:丝织业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即雇佣关系的出现。机户成为早期资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
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稀疏又微弱,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主要阻碍。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稳定、封闭和保守。政策上“重农抑商”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强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加剧土地兼并,影响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的原因之一。“海禁”和“闭关锁国”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同时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造成中国的落后于世界潮流,进而近代的被动挨打。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5.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近代工业的出现。
列强经济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发展(即“织”与“耕”的分离;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自然经济不断瓦解(但仍占主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洋务企业、(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
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
近代化历程中,以大机器生产为代表,以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为主要内容。
6.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及影响因素。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化和近代工业产生的主要过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后,初步发展。民国初年至一战结束,短暂春天。国民政府前十年,快速发展。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迅速萎缩。
伴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扩张,抢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经济入侵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双半社会是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具体为:外侵、本封、官资
民族工业特点: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具体为:布局、结构失衡。
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等,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政治近代化和思想文化解放。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7.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实践与经验教训:“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五计划: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点——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作用——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是近代化的继续。
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私->公)。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是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次成功探索。主要矛盾——先进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也就是我国今后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
文革是左倾错误的顶峰。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
背景: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坚持左倾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确立指导思想)
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定实行对外开放。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是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9.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说:这是特点)和多种经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为农民致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10.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21世纪对外开放的新举措。
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带→内地(沿江、沿边、内地省会城市)。
深圳“一业崛起的城市” →浦东新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天津滨海新区“21世纪中国经济的第三极”。
新举措:实施走出去战略。
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我国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加入WTO和APPEC等区域性经济组织。①中国需要世界。我国政府吸取历史教训(长期落后、被动挨打),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经济全球化。可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国力。②世贸组织不仅在国际贸易领域,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点:(由沿海到内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强国之路,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的建立及意义。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1992年中国14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是指: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盲目性、破坏性)。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十年。
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
意义: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成功的开创了一条新的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模式。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社会生活、社会风俗的变化。
只考第一课!以断发易服、称谓的改变、婚姻自由等为情境,强调时代背景。主要有:列强的侵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重大历史变革(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等)仁人志士的探索以及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
13.建国后,西南地区交通的发展。
宝成铁路(打破“蜀道难”的局面)、(成昆铁路和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青藏铁路。)
第五单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4.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及意义。(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根本原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社会根源:对金银的渴望。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马可·波罗行记》的推动。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客观条件: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和天文地理知识的发展,以及西班牙、葡萄牙的支持。
影响:世界商贸中心的转移(地中海→大西洋沿岸)。世界连为一体,真正的世界是开始。伴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展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同时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灾难。
15.英国建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因素。
殖民大国:西班牙→荷兰→英国
英国:地理——商贸中心转移,地理位置优越。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提供物质基础。军事——重视海军建设。政策——重商主义和航海条例。市场——本国和殖民地丰富的资源和市场。
18C“日不落帝国”。
16.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火车、轮船的出现,使交通更加便捷,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技术革命使工业生产能力飞速提升,贸易范围和规模扩大,加紧开拓市场,抢夺原料产地。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对中国影响:(1)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双半社会(2)正常贸易中顺差便逆差(3)本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加速自然经济解体,近代企业产生。(了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工业生产能力因技术而提升,因制度调整而进步。汽车、飞机等新交通工具和电报、电话等新通讯手段加强了各地联系,便捷了信息交流。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更加明显,殖民扩张(瓜分狂潮)掀起,资本输出为主。]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7.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即“大萧条”。
影响:国内——社会危机,各国调整,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法西斯的干预和自由资本主义的干预)。国际——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18.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内容:救济——救助失业者和贫民。复兴——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改革——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国家整体经济状况。中心措施是复兴工业。
特点: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9.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结合起来),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
2、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3、产业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升级,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4、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高科技的发展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0.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意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第一次探索。它的失败,成为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也是由单一公有制向利用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探索。
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有限度的恢复资本主义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意义: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的作用。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21.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及对斯大林体制的认识
工业化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对斯大林体制的认识:功绩:弊端:政治方面表现为:经济方面的表现:
斯大林体制的认识:
特点: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
功绩: 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去的反法西斯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模式。
弊端:政治方面: 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方面经济: 国民经济的比重严重失调,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地发挥,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2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经验教训。
经济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启示:
A.改革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3)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4)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正确的对策。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23.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背景1、二战后,英国经济实力大减,英镑国际货币地位不保2、美国经济实力大增(物质基础,美国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必然性)。
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1.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国际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
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意义:
积极的:①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②扩大了世界贸易;③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的: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一个工具。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它既是美国经济对外扩张的一个部分,同时也使世界经济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4.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出现的原因及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原因:
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③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跨国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⑤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⑥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走向缓和,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
主要区域经济集团:欧共体 北美自由贸易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5.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作用: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构筑起来。①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②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中国加入WTO的影响:入世过程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加入它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也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了解即可)
但是,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总体上是利大于弊。
26.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求背诵)
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导致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对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方。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在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
从机遇看,它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从挑战看,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工业发展处于不同水平的国家在同样环境下进行竞争。二是经济运行风险提高更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三是最不发达国家有可能被边缘化。
发展进程:
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使世界市场迅速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加强了各地联系,便捷了信息交流,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