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阅读本课及相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北宋建立后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新课
展示: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的示意图,简单复习五代十国的分裂形势。
提问:形成国家四分五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师: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过了长期的分裂国家又开始逐步走向统一,今天让我们走进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又一个历史时期——宋元时期。
学习新课,了解史实
宋朝建立及五代十国的统一
自读: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和相关的事件。
学生:根据五代十国的形势图说说“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故事。
视频:让学生了解历史真实的故事。
教师:讲解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的措施。当时的宋朝是不是统一了全国,对照地图看一下和北宋同时并立的还有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
学生回答。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假如你是宋太祖你当上皇上之后,最担心的是什么?那么宋太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播放视频“杯酒释兵权”。
教师:不仅如此,为了把大权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宋太祖采取了多项措施,下面小组合作找出来。
提示: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在军事、行政、地方和文化方面都采取的措施。
小组汇报,展示成果小组进行汇报各项措施
教师:根据课件适时进行补充。(这里把重文轻武的措施分别融进行政和文化两个内容中)
史料阅读,深化提高
材料:《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问题: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教师:对地方官员的不信任,把权力收归皇帝手中。
问:对比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你还能看出北宋政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重文轻武?你能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吗?重文轻武给宋朝带来了什么好处?
展示:重文轻武的利端。
材料: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问题: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这样的措施有没有弊端?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宋朝轻视武官,但并不轻视军事,课件出示北宋对军事的重视。
课堂检测,达成目标
北宋建立于( )
A、10世纪初期 B、960年 C、11世纪前期 D、1111年
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辽 B.西夏 C.后周 D.金
3、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