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甘肃省庆阳市镇原二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2.(14分)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林冲见差拨
沧州牢城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拔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阃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拔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皆赖差拨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患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玉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大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叫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枷起来。”林冲告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现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侯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拔道:“现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劳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B.差拨意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时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的书礼拿出来。
C.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D.小说借“有钱人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个人魅力及感慨和无奈。
(2)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3)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试就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3.(1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美丽人生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朱光潜同情进步青年的爱国运动与革命活动,他想走教育救国的路子。1924年6月朱光潜发表了《私人创校计划》,指责官办教育腐败,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改革教育的主张。1925年春天,朱光潜与友人一道创办了上海立达中学,后来又成立立达学会。他们希望从改革教育入手,通过独立自由的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有舍己为群精神、具备近代科学所赋予的知识与方法的理想人物,进而改造国民,改造政府,改造中国。他们接着又筹办了开明书店和名为《一般》的杂志。 书店用“开明”二字,是因为他们志在开展启蒙运动;“一般”则是面向中学生,寄希望于对青年一代作启蒙主义的教育。朱光潜此后的许多著述都是在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上发表的。从1926年到1928年,他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这十二封信,既告诉青年在当时不完美的世界中应如何做人做学问,又告诉青年应该如何去避免不良习俗的诱惑与内心的苦闷和烦恼。这对当时的青年,有如一阵阵警钟,又如一帖帖清凉散文言文阅读答案 美的人生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文言文阅读答案 美的人生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后来,人们称朱光潜为“开明人”。
1925年夏,朱光潜接到了安徽官费留英的录取通知。从1925年到1933年,朱光潜在英、法、德留学八年之久。虽是官费留学生,但官费经常发不到手,经济拮据,于是朱光潜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况且,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反倒能促进更细致的思考。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发表之后,《文艺心理学》《谈美》也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练,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1933年,朱光潜从马赛乘船返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给学生讲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朱光潜的课,反响非常热烈,于是朱自清邀请他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后来老友徐悲鸿又约朱光潜在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据当时在清华听过朱先生课的学生季羡林说:“这一门课非同凡响,是我最满意的一门课,比那些英、美、法、德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朱先生不是那种口若悬河的人,他的口才并不好,讲一口带安徽味的蓝青官话,听起来并不美,然而却没有废话,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他介绍西方各国流行的文艺理论,有时候举一些中国旧诗词作例子,并不牵强附会,我们一听就懂。对那些古里古怪的理论,他确实能讲出一个很现实很有道理的话“道理来,我听起来津津有味。因此,在开课以后不久,我就爱上了这一门课,每周盼望上课成为我的乐趣了。”季羡林还说,朱光潜“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自己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一步一个脚印,无形中影响了学生”。
1963年,朱光潜完成了高教部全国高等文科教材会议委托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这部50万字的扛鼎之作是他后半生的心血结晶,他自己也认为是“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国对西方美学的研究水平”这并非过誉之词!朱光潜为写这部书,几乎把西方美学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都逐章逐节地翻译了过来。在时隔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很难找到一本在体系的完整、内容的详尽方面胜得过这本“美学史”的书。
如今,朱光潜走了,但把美留给了人间……
(摘编自宛小平《欣慨交心:朱光潜小传》)
相关链接:
①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百度百科)
②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写出了那么大量的论著与译著……如果不是每天从不懈怠、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那是不可能达到的。(柳鸣九《我的师长朱光潜》)
③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文言文阅读答案 美的人生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文言文阅读答案 美的人生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朱光潜想走教育救国的路子,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主张,希望新型教育实现教育救国。
B.朱光潜与开明书店有不解之缘。创办开明书店和面向中学生的《一般》杂志,自己的许多著述在这些杂志上发表。
C.朱光潜所著文章对青年有积极影响。著述指导青年如何做人做学问,并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D.朱光潜先生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他的课比英美法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这是大家公认的。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非常动荡的政治局面中,朱光潜与友人在上海创办了立达中学和立达学会,希望通过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新人,进而改造国民、政府、国家
B.朱光潜虽然是官费留学生,但在欧洲留学期间官费常常不能如期发放,他便一边学习,一边写作,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赚取稿费来维持生活。
C.朱光潜的著作《文艺心理学》《谈美》等在他留学归国前就已蜚声海内外学术界,所以他回国后就先后被邀请到北大、清华和中央艺术学院讲学。
D.朱光潜搜集和翻译了西方美学历史上众多有影响的著作,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E.朱光潜认为人生也是一种艺术,能否使自己的生命史成为艺术作品,主要在于一个人的性分与修养文言文阅读答案 美的人生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阅读答案。朱光潜的生命史便是一部“美”的艺术作品。
(3)为什么朱光潜的人生被誉为“美丽人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4.(19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了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刘终,服阕 服阕:服丧期满
B.齐桓得管仲而霸 霸:称霸
C.华善之 善:好,对
D.而憎疾从事 疾:痛恨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B.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C.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D.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有空闲时间就讲学,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李密认为孔明的教诲细碎具体,和舜、禹、皋陶的话语一样。
D.李密有才能,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却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对此心怀怨恨。后来,皇帝下诏让他赋诗,李密在诗中流露出了不满,并因此被免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②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5.(11分)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表述诗人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的情绪,晚年归隐于终南山边。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的情形。“每”即“常常”,“胜事”即山中美景。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消极、悲观、失望之情。
C.尾联写了诗人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D.尾联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正因为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示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你有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
E.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平白如话。
(2)这首诗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6.(10分)补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集中概括陶潜内心不得自由、深感怅惘悲伤的做官感受的句子是“ , ?”
(2)《滕王阁序》中写遍地官宦人家的句是“ , ”
(3)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朝菌”为例说明“小大之辩”的一句是“ 。”
(4)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 , ”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 。”
(6)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②要保持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力戒浮躁心态,坚决反对坐而论道,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③这个人在就职演说时信誓旦旦,表示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是一登上官位就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了。
④新一届中央领导三令五申地强调,官员要率先垂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尤其要刹住一些机关年底突击消费的歪风。
起利欲的诱惑了。
⑤“第五代导演”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导演,他们是新时期电影创作和电影观赏的启蒙们者,他们在中国电影走向艺术和产业自觉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⑥夏夜的郊外风儿轻抚,虫声唧唧,但陶醉于美景,尤其是行走于瓜田李下之时,特别要注意草中的毒蛇。
A.①②④ B.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9.(3分)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 , , , 。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A.④②③① B.④①③②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五、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6分)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义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植物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每种植物都具有全能性,整个植物体都是个松散的联合体,不像动物那样 ① 。所以,即使植物失去了大多数组织后,② ,所谓“枯木逢春”就是这个道理。理论上只有一个植物细胞存活,③ ,但这对环境条件要求非常高,必须让这个细胞在试管里慢慢分裂,直到可以分化出根茎叶。
三、写作(60分)
11.(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德国国柏林一个公园里,有十几条长椅,椅下藏有4厘米长的锥形钢刺。只要人们坐下来看手机时间超过10分钟,椅子就会发出警告,钢刺就会冒出来。许多游客说这样的椅子中看不中坐,而当地居民知道,这长椅是最人性化的设计。
这段文字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017-2018学年甘肃省庆阳市镇原二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1.【解答】(1)B.关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的相关信息可见于原文第2自然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一句。该句阐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不大,都以经历见闻为主,其主要区别在于流传形式。因此,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流传形式”。该项引导出的两相比照部分,未着眼于“流传形式”形成一个逻辑完整的表述:虽然前半句的“口耳相传”讲的是流传形式,但后半句的“游历见闻”则没有继续从“流传形式”(如记录和阅读)的角度来讲,关于两者“本质差异”的表述逻辑混乱,与原文不等值,是错误的。
(2)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与原文不符,第4自然段相关语句,如“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等可确证现代小说的特点恰恰是看重“如何讲故事”的。因此,该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是错误的。
(3)A.根据原文第1、2自然段表述,传统的故事和早期小说的主要区别在于流传方式,小说的早期功能是对故事的记录,因此,选项作出的“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的推论是合理的。C.“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的判断可从第4自然段的相关表述合理推出,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原文最后一段“减损或逐渐消失”的表述对应,因传统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现代传媒的发展确实对这种古老的故事讲述方式形成了巨大威胁,推论也是合理的。B.该项“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的表述是合乎原文意旨的,“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与原文“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的表述相关,也可合理推出。但“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的推论与原文第4自然段“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的表述不符。从该句可知,现代小说并非不要虚构了,而是虚构的功能指向发生了变化,从故事之中挪到了故事之外。因此,该说法与原文不符,是错误的
答案:
(1)B
(2)C
(3)B
2.【解答】(1)A.“被高太尉陷害”的信息来自第四段,“得到了‘一般罪人’的同情和关照”的信息来自第一段,“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的信息来自第二段,这一选项将这几个信息点以因果关系连缀起来,显然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般罪人”向林冲介绍牢营情况,并不能表现出其对林冲的同情和关照,作者设计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介绍人物活动的环境。而“遭到差拔的辱骂和恐吓”是因为林冲没有及时送上银两,这些与林冲遭高太尉陷害都不能构成因果关系。B.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诈人钱物”,作者在第一段就已作了巧妙的铺垫,而从后文看,差拨的贪婪本性更是表露无遗。所以,该项将林冲只是唱喏和没有及早拿出柴大官人的书信当作差拨破口大骂的原因,显然是错误的。D.“林冲的个人魅力”无中生有。
(2)在小说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差拨是一个主要人物,能回答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把握住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小说第一段通过“一般罪人”的介绍,读者就先行了解了差拨“诈人钱物”的个性。第二段差拨一上场,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一顿臭骂,其不可一世、仗势欺人的嘴脸暴露无遗。待林冲献上五两银子,他竟无耻地问:“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其诈人钱物的本性可见一斑。等林冲又取出十两银子托他送给管营后,差拨立马改变了态度,对林冲又是夸奖,又是许诺,其势利小人的面目表现得极为充分。将差拨的这些性格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就可以获得第一问的答案。小说在描写差拨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鲜明而富有表现力。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差拨满脸淫威,对林冲又是辱骂又是恐吓,“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威胁说:“教你粉身碎骨。”得到林冲的银两后,立刻满脸堆笑,夸林冲是好男子,“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并为其出谋划策,安排轻松差事。作者运用漫画式笔墨,在鲜明的对比中,将差拨这一势利小人的个性刻画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含有浓郁的讽刺意味。
(3)小说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写得很是巧妙,很有意味,无怪金圣叹有“奇文”的评点,并指出“亦实是林冲身份”。此处的“身份”或许是指其实在的身份,实际上更是指其特有的性格乃至独特的心理状态。在小说的节选部分,可以见出林冲的两种身份:一种是配军,一种是教头。其中表现出的林冲的性格和心理就更多了。林冲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林冲极为复杂的身份和性格心理使然。
答案:
(1)C
(2)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对比法(答“讽刺的方法”也可给分)。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3)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
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3.【解答】(1)D.“这是大家公认的”文中无此意,“比英美法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只是季羡林的观点。
(2)B.概括不全面。“这样做的好处”还能促进其“更细致的思考”。C.分析不当。朱光潜后来被邀请到清华和中央艺术学院讲学,是因为先前在北大讲的“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反响热烈”。D.概括不当。“桥梁”是朱光潜,而非《西方美学史》,原文“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
(3)此题应先明确“美”的含义,然后联系课文内容、组织答案。朱光潜先生的一生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研究、传播美学,情怀和品格也是美的。原文“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发表之后,《文艺心理学》《谈美》也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练,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给学生讲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朱光潜的课,反响非常热烈,于是朱自清邀请他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后来老友徐悲鸿又约朱光潜在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写出了那么大量的论著与译著……如果不是每天从不懈怠、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那是不可能达到的”。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根据文章从研究“美”、传播“美”、情怀美、品格美的角度作答。
答案:
(1)D
(2)AE
(3)①研究“美”:是一位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美学大师,一生专注于美学研究,美学论著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②传播“美”:美学著述传播甚深广,且立足于大学课堂,美学课广受欢迎。 ③情怀“美”:关心国事,有崇高的爱国情怀,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创办私学和杂志,对青年进行启蒙教育。④品格“美”:勤勉踏实,坚毅执着。朱光潜以这样高尚的精神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学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4.【解答】(1)C.“善”解释为“好,对”有误,应解释为“同意,赞同”。句子翻译为:张华点头称是。
(2)根据句意断句。虚词“则”表承接,其前断句,排除AC;“涕泣侧息”与“未尝解衣”是两件事,中间要断开,排除B,选D项。这段话翻译为: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3)C.“和舜、禹、皋陶的话语一样”分析有误,据原文“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可知,孔明的言论教诲具体琐碎,并不简洁。
(4)①“少仕蜀”,省略了主语“李密”,在“仕”后省略了“于”,应是“少于蜀仕”;“数”,多次;“使”,出使。句子翻译为:(李密)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
②“白”,告诉;“以”,因为;“清慎”,清廉谨慎;“弗之劾”,宾语前置句,应是“弗劾之”,没有弹劾他。句子翻译为: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答案:
(1)C
(2)D
(3)C
(4)①(李密)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
②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别名虔。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意思是说他博览五经,精通《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国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下诏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他写了一篇《陈情表》,上书武帝。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洗马。司空张华问他:“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原因。”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李密答道:“过去舜、禹、皋陶交谈,所以简洁雅致,《大诰》与平常人说,适宜琐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他的言教就琐碎啊。”张华点头称是。
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等到皇上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最后写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果。朝中没后台,不如把乡还。 明君坐朝上,俗语怎成真?)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皇帝罢免了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辞世。他的两个儿子:赐、兴。
5.【解答】(1)B.“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消极、悲观、失望之情”分析有误,“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王维运用“空”字的诗句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等;
C.“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分析有误,七、八句是说作者在山中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自己忘了归期。
(2)首先要理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思,写的是走到水的尽头时不能走了,可以坐下来看天上的风起云涌,云的姿态变化万千,看着也很惬意。这两句充满理趣。漫无目的出游,在山间行走,在溪边停留,当走到溪水的尽头无路可走的时候,诗人能够安然地坐下来,看天上云卷云舒,不像阮籍“穷途之哭”。表现的是诗人那种开阔闲适的心境,淡薄从容之态,在大自然中获得了无限的快乐。云是飘忽不定的,很自由的意象。在这两句诗中,诗人用到了“行到”“坐看”,诗人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醉倒,展现了其热爱山水风光的感情。无路可走时,不妨停下来欣赏美景,这是一种超然恬淡,这是一种旷达。人生也是如此,有时候不要汲汲于物,当无路可走时,停下来歇歇,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案:
(1)BC
(2)①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②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③突出了作者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的心境,表现了诗人恬淡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白话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诗歌赏析: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心领神会。“每”,表明“兴来独往”非常频繁,不是偶然为之。“独”,并非没有同调之人,事实上,诗人隐居之际不乏同调之人与其往来唱和,如张諲、裴迪等,此处当指诗人兴致一来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个洒脱的隐者形象便展现到了读者面前。从字面意义上看,隐隐约约带有些落寞,但谁又能说这种情致不是件快乐的事呢?“胜事空自知”,亦然,一个“空”字,也许带有几分无奈与孤独,但诗人是陶醉于这种山林情趣间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言“胜事”。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一切是那样地自然,山间流水、白云,无不引发作者无尽的兴致,足见其悠闲自在。清人沈德潜赞曰:“行所无事,一片化机。”(《唐诗别裁集》)“行到水穷处”,让读者体味到了“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在体味最悠闲、最自在境界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妙境无穷的活泼!云,有形无迹,飘忽不定,变化无穷,绵绵不绝,因而给人以无心、自在和闲散的印象,陶潜有诗云“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辞》),而在佛家眼里,云又象征着“无常心”“无住心”。因此,“坐看云起时”,还蕴藏着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简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像云般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诗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经顿悟。再看这流水、白云,已是无所分别,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从结构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对偶工稳,一贯而下,从艺术手法上看,此二句俨然是一幅山水画,是“诗中有画”也。
结句写作者在山间偶然碰到了“林叟”,于是无拘无束地跟其尽情谈笑,以致忘了时间,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跃然纸上,与前面独赏山水时的洒脱自在浑然一体,使得全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偶然”二字,贯穿前后,却行迹全无,其实,“兴来独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何尝不是“无心的偶然”呢?然诗人至此方借“值林叟”点出“偶然”二字,可见艺术手段之高超。因为处处“偶然”,更显现出心中的悠闲自在。“谈笑无还期”结句自然,却暗藏哲理,诗人因为体悟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之境,从而忘记了那流迁无常的世俗世界,这是真正的“空”境。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6.【解答】故答案为:
(1)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重点字:奚)
(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重点字:鼎)
(3)朝菌不知晦朔(重点字:晦朔)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重点字:犹)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事)
(6)三顾频烦天下计(重点字:频烦)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7.【解答】①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不能用来形容“内外贸对接”,错误。
②坐而论道: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正确。
③信誓旦旦:誓言说得真实可信。正确。
④三令五申:多次命令和告诫。和“强调”重复,错误。
⑤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正确。
⑥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句意为夏夜郊外风景,搭配不当。
故选:D。
8.【解答】A.搭配不当或偷换主语,“我院”不是“一年”,在“是”前面加上“这”;
B.成分残缺,第三小句缺少主语,删去“使得”;
C.表述正确;
D.搭配不当,“录取”与“名额”搭配不当,改为“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位同学”。
故选:C。
9.【解答】文段叙说霍金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表达崇敬、赞美之情。
④的“思维”、“却”和前文“身体”形成转折,①的“寻求”和③的“发现”表明二者顺序为①③,②的“震动”是由于③的“发现”。
故正确排序为:④①③②
故选:B。
五、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6分)
10.【解答】本语段大意是:植物具有全能性,一个植物细胞在适宜的环境中存活会变成一株植物。
①处从“整个植物体都是个松散的联合体,不像动物那样”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植物的每个器官有着各自不同的分工”相关;
②处从“所谓‘枯木逢春’就是这个道理”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植物的一些组织在遇到能再生的适宜条件还能够再生”相关;
③处从“理论上只有一个植物细胞存活”和“但这对环境条件要求非常高,必须让这个细胞在试管里慢慢分裂,直到可以分化出根茎叶”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这个细胞就能变成一株植物”相关。
故答案为:
①每个器官都有严格的分工 ②遇到合适的条件仍可再生 ③这个细胞就可以变化为一株植物
三、写作(60分)
11.【解答】
另一种人性化
有一种人性叫钢刺.
柏林公园中,那藏着钢刺的长椅,在游人看来是如此的不合理.殊不知,那正是最人性化的设计.
当你闲庭漫步,坐在长椅上逐渐沉浸于手机的虚拟世界中,那钢刺的出现正是为了提醒你要适可而止.这是多么人性化的一面啊!
我们并非圣贤,总会被乱花迷了眼,被浅草没了蹄.这时,请为自己准备一些钢刺吧.
悬梁刺股亦为人性.也许我们会讶异,少年受此摧残,还曰人性,岂不笑话?但若无那悬梁之绳吊住他的头发,若无那刺骨之锥将他扎醒,有哪有那努力与勤奋呢?若非如此,恐怕早就进了梦乡,只能在梦里金榜题名了吧.
虎妈狼爸亦显人情.提及此只怕我们大多数人不敢苟同,严厉至此,何谈人情?一声呵责,一次鞭笞不就是那钢刺吗?有了错误,屡说不改,若就不闻不问,宽容骄纵,难道就可以称之为人性吗?果然如此,那么也许那些顽童早就成了流连于网吧,混迹于社会的小混混吧.而那些看似不近人情的呵责和鞭策,才是真正的将你从悬崖边往回拽的绳索,人性如此,无需多言.
想必“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言也正是此意,棍棒有时也是人性.
有人把人性比作一张吊床,柔软才应是它本来该有的面目.而钢刺的出现,实在让人难以苟同.可是,你是否留意过架起吊床的钢钉?柔软舒适依然存在,但那结实的钢钉也着实不可或缺.钢钉用它的坚硬与力量托起了柔性的吊床,那其中的柔情与人性化又怎能不被人知晓?我们不能只看到吊床的柔软,看不到钢钉的坚持与执着.
乱花迷眼,浅草没蹄在如今的社会早已变了调调.杂花乱开,野草疯长.这样的处境,你是否敢于长坐?长坐固然无妨,景色倒也合眼,不过只怕那繁花浅草间正游走着毒蛇,一不小心,便会命丧黄泉吧.所以,请给自己一点钢刺,请给自己一点钢刺般的人性.
放眼满山,纵歌驰骋.陌上景色虽独好,但请带上钢刺同行.
因为钢刺亦是另一种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