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巩固练习
选择题
1、(2007年高考广东卷)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2、(2005年高考江苏卷)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2008年海口一摸)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官员要像官员的样子,父母像个父母,子女像个子女,。”齐景公说:“太对了!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的粮食,我还能吃的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
A.仁者爱人,理解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人们应该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4、(2008年曲师大附中期末)孔子在教育方面提出“当仁不让于师”,目的在于( )
A、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B、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C、鞭策教师不断学习D、逐渐实现中庸之道
5、到山东旅游,导游会带我们去亚圣庙,“亚圣”的政治主张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仁者待民,以德服人”
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6、战国时期的某一天,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讨论,根据下列几段文字:“兼相爱,交相利”、“天与人不相胜”、“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判断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次聚会( ) 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08年威海统考)“朝三暮四”这一成语反映了庄子( )
A、“齐物”的观点 B、“逍遥”的人生态度
C、天与人“不相胜”的观点 D、对社会不公平鄙视的态度
8、(2008潍坊二摸)某中学历史探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9、(2008年淮阴一摸)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此,他比喻( )
A、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善变恶 B、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C、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
10、(2007年西安质检)有一次,韩昭候酒后睡着了,管帽子的人给他盖了件衣服,韩昭候醒后下令将管衣服的人拿来问罪,把管帽子的人杀了。韩非子赞成韩昭候的行为,因为这符合法家主张的( )
A、法律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 B、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
C、权威是君主必须制造的威势 D、法、术、势相结合才能实现君主专制
1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十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12、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
13.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4.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有矛盾的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惘?????D.知之为知之
16.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③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非选择题
17、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__《论语·颜渊》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 __《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__《荀子·王制》
请回答:(1)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分)
?
?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4分)
?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4分)
?
?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5分)
(5)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含义与古希腊“民主”思想的含义有何异同?两者在实践上存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7分)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参考答案)
四、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A 2、B 3、B 4、B 5、B 6、D 7、A 8、B 9、C 10、D
11、D 12、A 13、B14、C 15、B 16、D
(二)非选择题
(1)民本思想 (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4)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唐太宗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5)同:都包含对民的重视(1分)
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一种统治者通过改善民生,防止人民反抗的统治思想,人民是被统治者,没有民主权利;(1分)
古希腊“民主”则是人民掌握国家主权。(1分)
实践上的差异:
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践民本思想主要是通过减轻农民的负担,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借以实现某种“治世”或“盛世”局面。
古代雅典实现民主则是通过创造一系列的民主运作形式,实现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